
脆漿糊形成原理
脆漿主要分為發粉脆漿和有種脆漿兩種,前者主要是用面粉、淀粉、泡打粉、水、油脂調制而成,后者主要是用淀粉、面粉、酵母、水、油脂調制而成。現在,許多廚師使用的是發粉脆漿。
調制方法:
將中筋面粉350克,干淀粉70克,面欣酥B3克同放入盆中攪勻,加500克清水,精鹽10克調成糊狀,再加入120克色拉油(或花生油)、雞蛋清400克調勻,靜置15~20分鐘即可使用。
形成原理:
這種脆漿是用面粉、淀粉、面欣酥B、雞蛋清、油脂調制而成的,各種原料有各自的作用。
1.面粉
面粉的主要成分是淀粉和麥麩蛋白、麥膠蛋白(即面筋質),正常的麥面含淀粉70%~80%,麥膠蛋白和麥麩蛋白又構成了統稱的“面筋”,一般面粉中面筋的含量為26%~30%左右。由面筋質形成的面筋網絡具有抵抗氣體膨脹力、阻止氣體逸出的特性,是脆漿持氣的重要條件,在脆漿中主要利用這種特性,在高溫加熱時,由泡打粉產生的二氧化碳氣體無法逸出,使面筋網絡膨脹,脆漿發泡。
特別要注意的是,面筋質的含量要適量,不可過多或過少,如果面粉中筋質含量少則筋力小,持氣能力降低,不能容納足夠的氣體,減弱脆漿的發泡力,但面筋質過多,筋力過強,也會抑制氣體的生成,影響脆漿的發泡力。其面筋質含量20%~25%為好,面粉應選用中筋粉。
面粉中還要加入無面筋成分的淀粉,以降低面筋的濃度,避免僅用面粉調制脆漿糊時所產生的面筋過強、光澤度差、不夠松脆的缺點,但不宜過多。

2.淀粉
淀粉在結構上分為直鏈淀粉和支鏈淀粉,淀粉顆粒的外層是支鏈淀粉,約占總量的80%~90%,內層是直鏈淀粉,約占總量的10%~20%。淀粉中支鏈淀粉越高,粘性越大,糊化性能越好。
在脆漿調制中應選擇馬鈴薯粉或玉米粉,淀粉在60℃~80℃的溫度下開始糊化,溫度升高到100℃以上時則開始焦化,與面粉中的面筋網絡一起定型。
調制時,要正確掌握淀粉的用量,特別要注意不可過多,如果過多就會阻止脆漿中二氧化碳氣體對面筋網絡的擴張,使發泡降低,口感硬但不松脆。

3.油脂
油脂是一種膠體物質,具有一定的粘性,當油脂摻入脆漿內,面粉、淀粉顆粒便被油脂包裹而粘在一起。
然而,油脂中油顆粒與面粉、淀粉顆粒并不是真正的結合,而是依靠油脂黏性結合起來的。面粉、淀粉顆粒被油脂顆粒包圍,隔開,面粉、淀粉顆粒之間的距離擴大,使空隙中充滿了空氣,這些空氣在加熱中膨脹,便其不能形成緊密的網狀結構,從而使成品變得酥松。
另一方面,面粉、淀粉顆粒被油脂封閉,吸水被抑制而不能膨潤,在加熱中易炭化而松脆。調制時油脂的用量要適當,如果過少,會達不到酥脆程度;如果過多,則會導致炸制后松散易碎,影響成型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油脂應選擇無色潔凈的色拉油。

4.雞蛋清
蛋清液具有溶解性好,凝膠性能良好的特性,既具有調解劑又具有黏結劑的作用。
蛋清液中黏蛋白能增強漿液對原料的黏附性,蛋液對淀粉調解組成漿液對原料掛糊,炸制后蛋白凝結,尤其是卵蛋白的凝結,使菜肴表面光滑。
雞蛋應選用新鮮的菜雞蛋,菜雞蛋的蛋清濃稠度大,含氮物質高,灰分少,膠體溶液稠濃度強,持氣力高,蛋腥味少,黏結性好。蛋清的用量要適度,如果過少,面粉、淀粉不能充分融和,出現粉粒,或者過于稠濃,炸制后不光滑,如果過多則成品松軟不酥脆。
免責聲明:本資料來源于網絡,如果侵犯了你的版權或其他權利,請作者或權利人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