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醬豬肉
1.參考配方
豬肉100kg,大鹽5.0kg,白砂糖0.2kg,花椒0.2kg,八角0.2kg,桂皮0.3kg,小茴香0.1kg,鮮姜0.5kg,大蔥1.0kg。
2.工藝流程
原料選擇與整理→配料選擇→焯水→備清湯→碼鍋→醬制→出鍋→冷卻→成品。
3.操作要點
(1)原料選擇與整理 選用衛(wèi)生檢驗合格的、皮嫩膘薄、膘厚不超過2cm的豬肉,以肘子等部位為佳。將原料進行整理,一般分為洗滌、分檔、刀工等幾道工序。首先用噴燈把豬皮上的毛燒干凈,而后用刀刮凈皮上的焦煳。去掉肉上的各種骨頭、淋巴結(jié)、淤血、雜污質(zhì)、板油及多余的肥肉、奶脯等,切成長17cm、寬14cm、厚度不超過6~8cm的肉塊,要求大小均勻。然后將備好的原料肉放入有流動水的容器內(nèi),浸泡4h左右,除去一些血腥味。撈出并用硬刷子洗刷干凈,以備入鍋醬制。
(2)配料選擇
①配方 可根據(jù)具體情況適當加一點香葉、砂仁、豆蔻、丁香等。然后將各種香辛料、調(diào)味料放入寬松的紗布袋內(nèi),扎緊袋口,不宜裝得太滿,以免香料遇水脹破紗布袋,影響醬汁質(zhì)量。大蔥和鮮姜另裝一個袋子,因這種料一般為一次性使用。白礬適量(一兩小塊搗碎),以備清湯用。
②糖色的加工過程 用一小口鐵鍋,置火上加熱。放入少許油,使其在鐵鍋內(nèi)分布均勻。再加入白糖,用鐵勺不斷翻炒,將糖炒化,炒至泛大泡后,又漸漸變成小泡。此時,糖和油逐漸分離,糖汁開始變色,由白變黃,由黃變褐,待糖色變成淺黑色的時候,馬上加入適量的熱水熬制一下,即為“糖色”。糖色的口感應是苦中略帶一點甜,不可甜中帶一點苦。
(3)焯水 所謂焯水就是將準備好的原料肉投入沸水鍋內(nèi)加熱,煮至半熟或剛熟。焯水的目的是排除血污和腥、膻、臊異味。
操作時,把準備好的料袋、鹽和水同時放入鍋中,燒開,熬煮。水量要一次摻足,不要中途加涼水,以免使原料受熱不均勻而影響原料肉的水煮質(zhì)量,一般控制在剛好淹沒原料肉為宜。控制好火力大小,以保持液面微沸,煮制40min左右,不蓋鍋蓋,隨時撇除油和浮沫。然后撈出放入容器內(nèi),用涼水洗凈原料肉上的血沫子和油脂。
(4)備清湯 待原料肉撈出后,將鍋內(nèi)的湯過籮,去盡鍋底和湯中的肉渣,并把湯面的浮油撇凈,至湯呈微清的透明狀即可。
(5)碼鍋 原料鍋要刷洗干凈,不得有雜質(zhì)、油污,放入1.5~2kg的凈水,以防干鍋。用一個約40cm直徑的鐵箅墊在鍋底上,然后再用20cm×6cm的竹板(豬下巴骨、扇骨也可以)整齊地碼在鐵箅上。碼肉時,一定要碼緊、碼實,防止開鍋時沸騰的湯把原料肉沖散,并把經(jīng)熱水沖洗干凈的料袋放在鍋中心附近,注意碼鍋時不要使肉渣掉入鍋底。把清好的湯放入碼好原料肉的鍋內(nèi),并漫過肉面,中途不要加涼水。
(6)醬制 碼鍋后,蓋上鍋蓋,用旺火煮2~3h。然后打開鍋蓋,放入適量糖色,達到棗紅色,等到湯逐漸變濃時,改用中火燜煮1h。用手摸肉塊是否熟軟,尤其是肉皮;看肉湯是否黏稠,湯面是否保留在原料肉的1/3。達到以上標準,即為半成品。
(7)出鍋、冷卻 達到半成品時應及時把中火改為小火,小火不能停,湯汁要起小泡,否則醬汁出油。出鍋時將醬肉塊整齊地碼放在盤內(nèi),皮朝上。然后把鍋內(nèi)的竹板、鐵箅取出,使用微火,不停地攪拌湯汁,始終要保持湯汁有小泡,直到湯汁呈黏稠狀。如果顏色淺,在攪拌時可繼續(xù)放入一些糖色,使成品達到栗色。把熬好的醬汁倒入潔凈的容器內(nèi),繼續(xù)攪拌使醬汁的溫度降至50~60℃,用炊帚尖部點刷在醬肉上,不要抹。晾涼即為醬肉成品。
如果熬醬汁把握不好,又沒有老湯,可用豬爪、豬皮和醬肉同時醬制,碼放在原料肉的最下層,可解決醬汁質(zhì)量和醬汁不足的缺陷。
免責聲明:本資料來源于網(wǎng)絡,如果侵犯了你的版權(quán)或其他權(quán)利,請作者或權(quán)利人持權(quán)屬證明與本網(wǎng)聯(lián)系,我們將及時更正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