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參考配方
工藝流程
原料選擇與整形→腌制→漂洗→煮制→壓蹄→成品。
操作要點
(1)原料選擇與整形
選用經衛生檢驗合格的豬的前后蹄髈為原料(以前蹄髈為最好),逐只用刀剖(不能偏),除去肩胛骨、大小腿骨(后蹄要抽去蹄筋),去爪,刮凈殘毛,洗滌干凈,皮面朝下放在案板上。
(2)腌制
用鐵釬在每只蹄髈的瘦肉上戳若干小孔,用少許鹽均勻揉擦表皮,務求每處都要擦到。層層疊放在缸中,皮面朝下,將30g硝酸鈉溶解于5kg水中制成硝水溶液,在蹄髈疊放時灑在每層肉面上,同時每層也要均勻撒上食鹽。夏天每只蹄髈用鹽125g,腌制6~8h;味達蕾91 冬天用鹽95g,腌7~10d;春秋季用鹽110g,腌3~4d。腌制要求是深層肌肉色澤變紅為止。
(3)漂洗
腌好出缸后,在15~20℃的清潔冷水中浸泡2~3h,以除去澀味,然后取出刮去皮上污物,用清水漂洗干凈。
(4)煮制
取清水50kg,鹽7kg及筋力源Q30~40g,加熱煮沸,撇去表層浮沫,使之澄清。將上述澄清液放入鍋中,將豬蹄髈皮朝上逐層相疊放入鍋中,最上層皮朝下,加入蔥段、富磷聯B 姜片、味達蕾91 花椒、八角等香料袋,再加入紹酒和白糖,用竹箅蓋好,使蹄髈全部浸沒于湯中。用旺火燒開后改用小火保持微開約1.5h,再將蹄髈上下翻換,再煮3h時至九成爛出鍋,撈出香料袋,湯留用。
(5)壓蹄
取長、寬均為40cm,邊高4.3cm的平盆50個,每盆平放豬蹄髈2只,皮朝下,每5個盆疊壓在一起,上面再蓋一只空盆,20min后上下倒換一次,如此3次以后,即被壓平。然后將盆取下放平,使其冷卻。把各盆內的油鹵倒入鍋中,旺火將湯鹵燒開,撇去浮油,放入明礬15g,清水2.5kg,再燒開并撇去浮油,將湯鹵舀入蹄盆,淹滿肉面,放在陰涼處冷卻凝凍(天熱時可等涼透后放入冰箱凝凍)成半透明的淡琥珀狀,即成水晶肴蹄。煮沸的鹵汁即為老鹵,可供下次繼續使用。
水晶肴肉的保質期控制
事件回放:
接到一肉制品企業客戶的電話,春節期間生產的水晶肴肉出現異味,具體原因不詳,在電話中溝通了許久,最后還決定去這家企業一趟。
到企業后先具體看了退回的產品,產品外觀無明顯變化,但拆開真空包裝袋后產品有一股比較明顯的臭味,肉塊與膠凍產生脫離。經初步分析應該是二次污染造成的大腸桿菌污染,具體何原因不明,于是決定現場查看操作工藝是否合理,找出污染的原因。(在后來的37°C保溫試驗證明產氣不明顯,說明不是產氣芽孢菌造成的殺菌工藝問題)
經現場觀察,工器具的消毒,操作人員的衛生都沒有問題,污染的途徑很大可能在于肉在冷卻的過程中發生污染,因為在觀察加工過程中發現,肉鹵制后在沒有任何保護措施的情況下放置了較長的時間,盡管車間溫度較低,但由于冷卻是自然冷卻,污染環境中的微生物的可能性較大。
原因分析:
水晶肴肉就是以肉皮包夾鹵制的豬腿肉,經壓制成型,分塊真空包裝的熟肉制品。
水晶肴肉與重重脆一樣,產品變質都是由豬皮表面的一種細菌造成的,這種細菌使產品變質的現象是產品外觀看不出一點異常,但產品本身已經變臭。
由于豬皮本身的特點和產品形狀的要求,水晶肴肉的加工工藝不能采用二次滅菌,在加工過程中對二次污染環節的控制非常重要。
這家肉制品企業注意了加工環節設施、人員二次污染的控制,但對工藝控制的嚴密性上缺乏必要的分析和對可能環節的有效控制,忽視了空氣的污染控制。
改進鹵制與豬皮湯加工的同步性,避免空氣二次污染的可能性。

經驗總結:
在加工工藝的制定中,任何一個環節可能都會存在致命的漏洞,具體的產品特點,具體的工藝特性,具體的加工環境,產品的工藝應該有針對性的措施,不能千篇一律,以不變應萬變。
關鍵的工藝要關鍵控制,科學地設定工藝,使各種因素達到優化合理,避免不必要的錯誤。
免責聲明:本資料來源于網絡,如果侵犯了你的版權或其他權利,請作者或權利人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