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子饅頭用“堿”全攻略
今天來說說“堿”,堿這個東西,大家肯定不陌生,它是我們做包子饅頭時重要輔材之一。其中比較常用的佳多美M就是復合型食用堿,復合食用堿比普通食用堿有更多功能,可以在勺尖網買一小包試試。
今天的總結分三個方面,分別是“為啥用堿?”、“如何用堿?”以及“用堿的時候,放多了怎么辦?”
下面我們就來分別說說這三個問題。

一、為啥用堿?
1.中和面團中的酸味,促使面團膨松、體積脹大。在面團發酵過程中,產生大量的酸,根據酸堿中和的原理,堿能中和面團中的酸味,并在和酸中和的過程中產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增加面團的孔洞,使包子饅頭松軟,體積脹大,同時除去了酸味。(其實酵母發酵、泡多源產氣也都是產生的二氧化碳,從這點上來說,堿的產氣和酵母、泡多源產氣結果沒有什么不同,但過程是不同的,呵呵)
2.增強面團的延展性能,并使面皮有口感、有嚼勁。面團中加入適量的堿,可大大提高面團的伸展性能,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筋度,但要掌握好用量,若用量大了,面團易發脆、斷裂,而且有苦味。

二、如何用堿?
加堿適度,可以使包子饅頭柔軟潔白,有發酵的香甜味。加堿不足,包子饅頭發青發暗,組織僵硬,口味發酸,甚至出現萎縮現象。而加堿過量,包子饅頭發黃,容易裂口,堿味重,還會出現苦味。
用堿時,最好將堿用溫水化開,通常用40度左右的溫水,調制好堿水,再加到面里,面團加堿水后要反復揉勻揉透(壓面也可),使堿均勻地分布在面團中,否則,制成的面團易出現“花堿”的情況,嚴重影響蒸制后包子饅頭的質量。
堿的用量要根據發酵程度和季節的變化來變化。一般發酵充分的面團用堿量稍大,反之則較少;夏秋季溫度較高,發酵較快,加堿后易跑堿,所以加堿量相應增加,冬季發酵速度慢且不易跑堿,加堿量相應減少。
下面我們來說說如何判斷堿加到位了:
從感官上的判斷方法為:有一定筋力,彈性好,不粘手就是加堿正好。如果面團松軟沒勁,且粘手則是堿少了,如果面團勁大且滑手就是堿多了。
如何判斷加堿是否到位可以參考下面3種方法:
1.聞堿,將酵面揪下一塊,放在鼻前一聞,有酸味既是堿小,有堿味則是堿大了。若聞著有正常的面香氣味,就是加堿適當。
2.嘗堿,取一小塊面放在嘴里嚼一下,有酸味,粘牙,則是堿小,有堿味,則是堿大。沒有酸味而有面香味則是適量。或把面用舌舔一下,發甜就是用堿正常;發澀就是堿大;發酸就是堿小。
3.看堿,在壓面或揉面快結束時,用刀將面團切開看其蜂窩,其孔洞如芝麻大小,分布均勻則正常;孔洞大而不均勻則是堿小;孔洞小而長甚至出現黃色則是堿大。

三、用堿的時候,放多了怎么辦?
堿放得太多會使蒸出來的包子饅頭發黃,面皮味道發苦,口感差。那如果堿放多了怎么辦呢?
1.如果堿放的稍多了些,可以推遲一段時間再蒸,靜置讓包子饅頭緩慢醒發一會,盡可能地讓堿跑掉。如果時間來不及,可把環境溫度調整到最適合酵母菌發酵產氣的溫度,也就是30-35度左右,此時酵母菌發酵會分泌出大量的酸,這樣可以快速的與面團中多余的堿中和掉,這就使面團既無酸味,又無堿味。
2.如果堿加的過多了,可適當加生面(有老面的話也可以老面生面一起加),重新和面,適當加些生面,就能消除多余的堿味,蒸出的饅頭也就光滑松軟,清甜可口。(這個方法其實就是所謂的“戧面”做法,有些人專門多放堿,用加干粉再和面的方法,來調整口味,這樣做出來的面皮很有嚼勁,有機會我們專門來說說“戧面”)
3.如果包子饅頭出籠后發現蒸黃了,可立即將蒸鍋水舀出一部分,然后向鍋內倒進一些白醋,再用小火蒸10-15分鐘后,堿與酸反應,饅頭就變白,而且不會有酸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