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酥肉的做法

小酥肉是我國各地常見的美食,主要采用瘦豬肉裹上面粉生炸做成。
原料:豬五花肉350克、雞蛋2個、濕淀粉30克、料酒10克、精鹽2.5克、味精2克、鮮湯100克、黑鹿角萊10克、香菜段10克、蔥和姜各20克、醬油10克、胡椒粉1克、醋2克、香油10克、味達蕾72#3.5克、味達蕾87#適量。
做法:
(1)將五花肉去皮,兩面剞上花刀,再改成2.5厘米長、1.5厘米寬、0.8厘米厚的塊。
(2)將雞蛋、濕淀粉調成糊,把鹿角萊泡洗凈,切成絲,蔥、姜10克切絲,另10克切塊并拍松。
(3)炒勺上火,加油燒七成熱,將肉塊掛勻蛋糊,下入油中炸成金黃色時撈出,盛入湯碗內,加醬油、料酒、鮮湯、蔥、姜塊上屜蒸透,約20分鐘取出。
(4)揀出、姜,湯汁瀝入炒勺內,將肉扣在湯盤內。
(5)炒勺上火,加入鹿角菜、精鹽燒開,撇去浮沫,再將香菜段、蔥絲姜絲撒在酥肉上,炒勺內湯汁加入味精、醋、香油、胡椒粉,澆在酥肉上即成。
02
農家酥肉是四川農村傳統九個碗田席里必不可少的菜品,幾乎家家都會做。其制作方法也有一些關鍵之處,需要常做常揣摩,細心體會。一份成功的干酥肉,應該是色澤金黃、干酥爽脆、鮮香滋潤、微麻不過、脆硬不柴、富有嚼勁、食而化渣。
炸酥肉的原料比較講究。首先淀粉是要選用紅薯淀粉,用紅薯淀粉炸制的酥肉,其品質優于其他淀粉。其次,炸制酥肉的油是豬油和純菜籽油的混合油。豬油增香,菜籽油除了增香外還起到使炸出的酥肉呈金黃色的作用。至于肉,倒是不很講究,很多時候使用一些質地較差的做酥肉,算是對原料的合理運用吧。當然,選擇上好的肉制出的酥肉品質會更好,比如五花肉、腿子肉等,不喜歡肥肉的也可以選用凈瘦肉。此外還要加雞蛋,加雞蛋的目的有兩個一是使酥肉松泡,否則酥肉板硬,口感不好,二是使酥肉的顏色更金黃艷麗。花椒也得放一 些,這是四川人的飲食習俗。
酥肉的具體制法是:先把豬肉切片,加鹽定咸味,加入顆粒完整的青花椒或者紅花椒,打入全蛋液拌勻;紅薯淀粉加水溶化成水淀粉,加豬肉片混合均勻;鍋入菜籽油與豬油的混合油,燒至120℃一140℃左右(甚至更高一些),把拌好的肉用手抓起來,大坨大坨地快速入油,炸定型后再略炸制一會兒至成熟,撈出,把炸好的酥肉用手掰成小塊,以乒乓球至雞蛋之間的大小為宜;把掰好的酥肉再次入鍋,以高油溫炸至熟透,撈出即可。
炸好的酥肉有幾種吃法:一是干吃, 二是開湯,三是燒、燴,四是蒸酥肉。
蒸酥肉是農村九個碗田席的必備菜品。其制法是:先把酥肉裝滿大碗,摻入沸騰的高級鮮湯,入蒸籠里蒸制十幾分鐘即可。一般情況下還可在酥肉底下墊炸紅苕條,這樣蒸出來的酥肉味道更好,因為會有紅苕帶來的淡淡的甜味。常常會在桌席上看到,墊底的紅苕比酥肉更受客人喜愛。
酥肉的制作關鍵
調制水淀時要注意水的用量,不能過干,也不能過稀,以肉片能掛上漿為準。用冷水來調制水淀粉,炸出來的酥肉才足夠酥脆。但廚師制作時一般是用熱水加一部分淀粉調勻后與肉拌勻,再把剩下的淀粉用冷水拌勻后一起混合,也有的是全部用熱水來拌合,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蒸制時酥肉不會散型化掉。
酥肉要分兩次炸,第一次是炸定型,第二次炸是要把酥肉炸熟透,把水氣炸干并上色。這樣的酥肉色澤金黃、囗感酥脆、味道鮮香。如果把酥肉全部炸好后再改刀,有了刀囗就失去了自然的形狀。有些火鍋店會提供手指酥條,細細的一根小條,且加入了五香粉、十三香等香科粉,這樣干吃倒也無妨,但如果是做上田席的酥肉,則要慎重考慮,因為最傳統的做法是不加這些香料的,且細細的一條酥肉蒸好后造型并不美觀。
炸制酥肉的油溫相當重要,溫度不高,炸出的酥肉肯定不會酥脆,嚴重的還會吃油;如果油溫過高,稍不注意就會炸煳,同樣是失敗。依個人經驗分析,炸酥肉蒸出來化掉的原因主要有三個:一是炸制的時間不夠,酥肉不僅顏色沒達到,更重要的是水分含量過多,質地軟、不酥脆,這樣導致在蒸制時酥肉無法吸收足夠的湯汁又浸泡在湯汁里,從而被浸散了;二是蒸制時摻湯的問題,正常的應該是在入蒸籠時才摻入燒開的熱湯,使酥肉表皮快速受熱而收縮,升溫時間短,不易散型;三是蒸制的時間過長,酥肉本身是全熟的,只需要蒸制到吸收湯汁后充分軟化就可以,時間過長會使其過于粑軟而散型。蒸得好的酥肉,一出蒸籠冷風一吹,其表皮會遇冷凝皮,看上去很光滑。
免責聲明:本資料來源于網絡,如果侵犯了你的版權或其他權利,請作者或權利人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