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良姜(姜科山姜屬植物)
高良姜(學名:Alpinia officinarum Hance)是姜科山姜屬植物。多年生草本,具根狀莖,株高40-110厘米,根莖延長,圓柱形。葉片線形,長20-30厘米,寬1.2-2.5厘米。總狀花序頂生,直立,長6-10厘米,花序軸被絨毛。果球形,直徑約1厘米,熟時紅色。花期4-9月;果期5-11月。
分布于中國廣東、海南和廣西,臺灣和云南有栽培。垂直分布于海拔700米以下,但以1000米以下最多。野生高良姜生長于陽光充足的丘陵、緩坡、荒山坡、草叢、林緣及稀林中。
根莖供藥用,功能溫中散寒、止痛消食。
- 中文名:高良姜
- 學 名:Alpinia officinarum Hance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單子葉植物綱
- 目:芭蕉目
- 科:姜科
- 亞 科:姜亞科
- 族:姜族
- 屬:山姜屬
- 亞 屬:良姜亞屬
- 種:高良姜
- 命名者及年代:Hance,1872
形態特征
多年生草本,具根狀莖,株高40-110厘米,根莖延長,圓柱形。葉片線形,長20-30厘米,寬1.2-2.5厘米,頂端尾尖,基部漸狹,兩面均無毛,無柄;葉舌薄膜質,披針形,長2-3厘米,有時可達5厘米,不2裂。
總狀花序頂生,直立,長6-10厘米,花序軸被絨毛;小苞片極小,長不逾1毫米,小花梗長1-2毫米;花萼管長8-10毫米,頂端3齒裂,被小柔毛;花冠管較萼管稍短,裂片長圓形,長約1.5厘米,后方的一枚兜狀;唇瓣卵形,長約2厘米,白色而有紅色條紋,花絲長約1厘米,花藥長6毫米;子房密被絨毛。果球形,直徑約1厘米,熟時紅色。花期4-9月;果期5-11月。
產地生境
分布于中國廣東、海南和廣西,臺灣和云南有栽培。垂直分布于海拔700米以下,但以1000米以下最多。野生高良姜生長于陽光充足的丘陵、緩坡、荒山坡、草叢、林緣及稀林中。喜高溫,不耐寒,對土壤要求不嚴,在排水良好的地方均能生長。高良姜的分布區域內年均溫21.9-22.4℃,7月份均溫28.7-29.1℃,1月份均溫13.5-14.4℃,年降雨量1408-2080毫米。
繁殖方法
播種
采種及種子處理:高良姜的種子7-10月份陸續成熟, 當果皮由綠色變為黃色或黃綠色(成熱的果實曬干后果皮呈淺橘紅色)時,選擇飽滿、無病蟲害的果實,分批采收。每畝播種育苗需鮮果10千克左右。將采回的鮮果剝去果皮,混入等量的細砂揉搓至種子與果瓤分開、種皮呈灰白色有輕微損傷但種胚完好,以增加種皮的通透性利于種子發芽出苗。用清水漂除細砂和果,撈出種子,晾干(種子不宜曝曬)備用。高良姜的種子不宜長久貯放,混干砂或曬干后放置4個月,發芽率降低50%,半年則喪失發芽力;用濕砂保存種子9個月之內發芽率能保持在90%以上,超過9個月則幾兒乎完全無發芽能力。生產上最好采用隨采隨播的辦法,若要保存種子,可用濕砂貯藏。
播種方法:育苗地選擇在排灌方便、向陽背風、肥沃的砂質壤土上,以高15厘米,寬1.2-1.5米起畦,每畝施2000-2500千克腐熟農家肥與畦面表土混勻作基肥,打碎大團的土塊,保持畦面平整。播種期7-10月下旬均可,但最好為7-9月上句。由于種子不宜久留,所以必須分批進行播種。播種時在畦面按8-10厘米橫向開溝,深約2厘米,寬6厘米,將經上述處理過的種子均勻撒播于溝內,覆土略高于畦面,晴天淋水、蓋草。
根莖
根莖繁殖是在秋末冬初,采挖高良姜時進行。選擇粗壯、幼嫩、無病蟲害的根莖,剪成14-20厘米長,帶有2-3節的小段作為種栽。但在生產上不主張采用根莖繁殖方法。
栽培技術
播后管理:播種后經常保持畦面土壤濕潤,在氣溫0℃的條件下15-20天可出全苗。此時揭去蓋草,并注意經常淋水。出苗后約1個月,以0.5千克尿素兌水100千克淋施一次,以后每隔20天淋施一次,并逐步將尿素的濃度加大到2%。至翌年清明前后苗高達10厘米以上時可出圃移栽。
移栽定植:高良姜對土壤的要求不嚴,但最好選擇在排水良好,士偏酸,疏松向陽的緩坡地或砂質地起畦,也可以間種于果樹之中,充分利用土地。按株行距(25-30)厘米×(25-30)厘米開穴,每畝施3000-5000千克腐農家肥或土雜肥于穴內作基肥。于清明前后移栽定植,每穴2苗,覆土壓實后淋足定根水。
田間管理:移栽后1個月淋施1次稀薄人糞尿或2%的尿素,經常除草,7月份封行后施1次復合肥,每畝30公斤。秋末結合清園培土每畝施5000千克土雜肥。移栽后第二年清明前后每畝施500千克稀薄人糞尿,或雨天撒施尿素10千克,以利于植株生長。6-7月結合中耕每畝以50千克過磷酸鈣與農家肥3000-5000千克混均施用或雨天撒施一次復合肥,每畝50千克。
采收加工:高良姜移栽后秋末冬初采挖,選擇晴天挖出根莖,割除地上莖,洗凈泥土,除去鱗皮,切凈須根,將根莖剪成5-10厘米長的小段曬干即可出售。
病蟲防治
病害:主要為爛根病,在多雨季節或積水的條件下容易發生,發病的植株須根首先變黑死亡,蔓及根莖呈水浸狀,最后倒致全株死亡。發現病株,可用0.3-0.5波美度的石硫合劑淋根,并拔除死亡的植株,并加強排水,可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
蟲害:主要為鉆心蟲和卷葉蟲,一般在春末至秋初發生較多。可用90%的敵百蟲800倍液或40%的樂果1000倍液噴灑,并結合人工捕殺加以防治。
主要價值
【藥用部位】 以干燥根莖入藥。
【主要成分】 主含二苯基庚烷類及黃酮類、揮發油等化合物。
【藥理作用】 抗菌,延遲血栓形成時間,抑制凝血,鎮痛。有毒。
【性味功能】 辛,熱。溫中散寒,理氣止痛。
【主治用法】 脘腹冷痛,嘔吐,噫氣。內服:煎湯,3-6克;或入丸、散。
-
治心脾痛:高良姜細銼,微炒,杵末。米飲調下一錢匕。
-
治胃寒,飲食不化及嘔吐翻胃:高良姜、陳皮等分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空心飲下一丸。
-
治脾胃俱虛,脹滿噦逆:高良姜、木香各搗羅為末,每服高良姜末一錢,木香末半錢。水一盞,同煎至七分,放溫和渣徐呷,服不計時,勿用鐵器煎。

免責聲明:本資料來源于網絡,如果侵犯了你的版權或其他權利,請通知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