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藤椒藤椒,中文學名:竹葉花椒(拉丁學名:Zanthoxylum armatum DC.),別稱:萬花針、白總管、竹葉總管(江西、湖南)等。由于其枝葉披散,延長狀若藤蔓,故稱藤椒;多年生灌木,高3-5米的落葉小喬木;莖枝多銳刺,葉面稍粗皺;或為橢圓形,小葉柄甚短或無柄?;ㄐ蚪干蛲瑫r生于側枝之頂,果紫紅色,有微凸起少數油點,種子徑3-4毫米,褐黑色?;ㄆ?-5月,果期8-10月。主要分布于中國大陸西南、華東、華中及華北等地。 根、莖、葉、果及種子均藥用,可祛風散寒、行氣止痛,治風濕性關節炎等疾病。
- 中文學名
- 竹葉花椒
- 拉丁學名
- Zanthoxylum armatum DC.
- 別 稱
- 藤椒,山花椒,萬花針,白總管
- 界
- 植物界
- 門
- 被子植物門
- 綱
- 雙子葉植物綱
- 目
- 蕓香目
- 亞 目
- 蕓香亞目
- 科
- 蕓香科
- 亞 科
- 蕓香亞科
- 屬
- 花椒屬
- 亞 屬
- 花椒亞屬
- 種
- 竹葉花椒
- 分布區域
- 中國大部分地區,印度,緬甸等也有分布。
- 命名者及年代
- DC.,1824
形態特征
竹葉花椒
高3-5米的落葉小喬木;莖枝多銳刺,刺基部寬而扁,紅褐色,小枝上的刺勁直,水平抽出,小葉背面中脈上常有小刺,僅葉背基部中脈兩側有叢狀柔毛,或嫩枝梢及花序軸均被褐銹色短柔毛。葉有小葉3-9、稀11片,翼葉明顯,稀僅有痕跡;小葉對生,通常披針形,長3-12厘米,寬1-3厘米,兩端尖,有時基部寬楔形,干后葉緣略向背卷,葉面稍粗皺;或為橢圓形,長4-9厘米,寬2-4.5厘米,頂端中央一片最大,基部一對最??;有時為卵形,葉緣有甚小且疏離的裂齒,或近于全緣,僅在齒縫處或沿小葉邊緣有油點;小葉柄甚短或無柄。
花序近腋生或同時生于側枝之頂,長2-5厘米,有花約30朵以內;花被片6-8片,形狀與大小幾相同,長約1.5毫米;雄花的雄蕊5-6枚,藥隔頂端有1干后變褐黑色油點;不育雌蕊墊狀凸起,頂端2-3淺裂;雌花有心皮3-2個,背部近頂側各有1油點,花柱斜向背彎,不育雄蕊短線狀。果紫紅色,有微凸起少數油點,單個分果瓣徑4-5毫米;種子徑3-4毫米,褐黑色。
生長環境
藤椒為喜陽性樹種,性喜光照和干燥溫涼的氣候環境,比較耐旱。通常年平均氣溫在17-18℃,年降雨量900-1300mm的地區生長發育良好。但不耐澇,長時間積水會導致椒樹死亡。對土壤要求也不嚴格,pH值6.5-8.0范圍內均可生長。
分布情況
國內分布:中國大陸山東、甘肅南部、陜西、河南、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貴州、四川(洪雅、漢源、峨眉山、資陽)、重慶市(江津)、云南及西藏。
國外分布:日本、朝鮮、越南、老撾、緬甸、印度、尼泊爾也有分布。
種類
毛竹葉花椒
毛竹葉花椒,變種,嫩枝梢及花序軸、有時葉軸均有褐銹色短柔毛?;?、果期與竹葉花椒相同。
產湖南、廣東、廣西、貴州、四川、云南。生境與竹葉花椒相同。
竹葉花椒
竹葉花椒,原變種,高 3 ~ 5m 的落葉小喬木; 莖枝多銳刺,小葉對生,通常披針形; 花序近腋生或同時生于側枝之頂,成熟果紫紅色。
產山東以南,南至海南,東南至臺灣,西南至西藏東南部。見于低丘陵坡地至海拔2200米山地的多類生境,石灰巖山地亦常見。日本,朝鮮,越南、老撾、緬甸、印度、尼泊爾也有。
營養成分
氨基酸組成齊全,蛋白質營養價值高,是優質的營養蛋白源;脂肪酸含量非常豐富,特別是不飽和脂肪酸含量極高。藤椒中不飽和脂肪酸含量占總脂肪酸的比重很高,其中油酸約占25%~50%,亞油酸約占20%~40%[8]。姜歡笑概括了茂縣、漢源、鳳縣和韓城4個地區的藤椒營養成分,包括揮發油20.0~52.0g/kg,水分 98.1~110.3 g/kg,蛋白質 85.0~130.6g/kg,脂肪89.0~113.6g/kg,灰分64.4~71.2g/kg,鈣6.54~13.12g/kg,磷2.21~2.76g/kg,鐵165.5~541.8mg/kg。
藥用價值
藤椒是一種藥食同源的植物,在我國民間作為中藥被廣泛應用。已有研究發現,藤椒具有抗菌消炎、鎮痛作用;抗氧化作用;保肝作用;驅 蚊作用;解 熱活性;殺魚活性;增強免疫力;解痙等作用。進一步研究表明藤椒 的藥理作用與木脂素、生物堿類、黃酮類和酚類物質的活性密切相關 [2] 。
根、莖、葉、果及種子均藥用,可祛風散寒、行氣止痛,治風濕性關節炎、牙痛、跌打腫痛,又作驅蟲劑及醉魚劑。
藤椒產品
藤椒具有濃郁的麻香味,多直接食用或以調料入味,但同時存在風味物質易揮發、麻 味 分 布 不 均 等 問題。近年來,人們已經開發出藤椒油、藤椒油樹脂及藤椒精油等一系列產品,不僅色澤美觀、口感獨特、使用方便,且有效地保存了藤椒原有風味物質和活性成分。
藤椒油
藤椒果實中 果 皮 含 油 量 為8%~15%,種 子 含 油率為25%~30%,由于其鮮果采摘后極難貯藏,在常溫下易發生褐變和霉變,因此通常被加工成藤椒油使用。李東等采用正交試驗法研究藤椒油最佳提取工藝參數為料液比1∶2,提取溫度180℃,時間30min,與傳統工藝相比提高了藤椒油的品質。采用 GC-MS和HPLC分析,不同條件下生產的藤椒油,其香味和麻味物質含量存在明顯差異。同時,以藤椒和菜籽油為原料,采用微波法生產藤椒油,得出微波提取法相對于傳統工藝,提取質量相同,但可大幅節約時間和原料。目前市場上 已 有 藤 椒 油 品 牌 麻 辣 空 間、幺 麻 子、九 斗碗、豪吉、建華、牛市坡、黎紅、萬佛等,與花椒油相比,麻香更加濃郁,麻味更加綿長幽香。
藤椒油樹脂
油樹脂是 用 溶 劑 將 香 氣 成 分 和 風 味 成 分 提 取 出來,再將溶劑揮干后所得到的粘稠油狀物,主要成分有揮發性的精油、色素、活性成分和非揮發性的油脂等。
藤椒精油
藤椒精油作為高級調味香精,主要用于食品中增加其所特有的香氣和麻味,但直接使用時容易揮發,因此可以將藤椒精油進行微膠囊化,以達到風味的質量和強度穩定,而且精油利用率較高。金紹黑[38]以藤椒果殼粉末為原料,使用超臨界二氧化碳流體提取法和溶劑提取法2種方法提取藤椒精油,發現所得產品總量和組成有較大差異,且超臨界流體提取法具有產品質量好、提取得率高、無溶劑殘留等優點。
繁殖方法
實生育苗
1、種子的采收和處理:選用育苗的種子應在10年生左右的樹齡,無病蟲為害,結果穩定,連年豐產的母樹上采摘。將完全成熟(即將裂口)的果實于晴天中午采摘下來后,攤放在通風干燥的室內陰干后,果實自然裂口,種子脫落時,將其種子篩出來后放入清水中浸泡一天后換水。在換過水中加入1000倍70%甲其托布津或600倍50%多茵靈給種子消毒,以預防苗期病害。
2、苗地的選擇:⑴地勢。選擇不易積水,又能澆灌,通風透光的地方。⑵土壤。土壤是苗木生長好壞的基礎。土壤結構、土質、肥力強度都直接影響到苗木的生長發育。為此,要選擇土層深厚、疏松、肥沃、濕潤、排水良好的地方。藤椒對土壤酸堿度要求不嚴,在中性或酸性土壤中生長良好,在山地鈣質土壤中生長良好。⑶水份。藤椒在苗期生長中也需要充足的水份,所以選苗地要有水源條件。
3、苗地的整理:苗地一定要深翻,整平整細,讓深層土壤熟化,增強土壤的通透性能,提高保肥保水能力,只有這樣才能育出好苗壯苗。
4、播種的時間與方法 :
⑴時期:播種時期分春播和秋播,一般以秋播為主。秋播能減少貯藏保管種子的麻煩,越冬最好覆蓋塑料膜,春播能減少冬季復膜的麻煩。
⑵方法:播種分大田播種和苗床播種。播種方法可點播、條播和撒播。為了便于管理,一般采用苗床式播種。此處著重介紹苗床(廂)式播種方法。苗術做成1米寬,床與床之間留30厘米人行道。將床(廂)面整細整平,四周作?。ㄈ缬=访纾?,整理廂面時撒磷肥(按每畝100公斤計算),結合平整廂面而將肥入土。將廂面整平后用糞輕水滲透,然后撒入種子,覆土2厘米左右,再用90%的敵百蟲原粉兌水600倍用噴務器將廂面覆蓋種子的土層噴至濕潤,這樣一是保持廂面有一定的濕度,二是殺死地下害蟲(如螞蟻、土狗子等),使種子不受損失。有條件的在廂面上撒上1厘米厚的鋸木,既能保溫,又能抑制雜草的生長。
5、播種后的管理:播種后的主要管理措施有覆膜或覆草、澆溉、施肥、松土、除草和病蟲防治。
⑴覆蓋:保持廂面土壤濕度和溫度、防止土壤板結和鳥獸危害,最好用農膜采用拱棚覆蓋;也可用稻草覆蓋,但效果不如農膜。經覆蓋后的苗床出苗早而齊,當苗高4—5厘米時進行間苗,間密補稀,讓幼苗均勻分布。
⑵澆溉:為了保證苗木生長的水分供應,不能等苗木萎蔫了才澆水。一般當土表層5厘以下出現干燥就要馬上澆水。
⑶施肥:藤椒苗期主要以有機肥配速效氮肥(尿素)為主,能配用生物肥料更好。方法是先將尿素或其它生物肥料均勻撒在苗床上,然后施入糞清水。注意:苗期施肥要少吃多餐,少施勤施,不要施心狠肥,以免造成肥害。在苗期還要不定時地施根外追肥。就是用含有氮、磷、鉀、鐵、鎂、錳、銅的微量元素。
⑷松土除草:及時松土,既除了草,又保持了苗地有良好的通透性,減少水份蒸發,促進氣體交換,促使苗木能快速生長。及時除草既能減少病蟲害發生,又避免了雜草與苗木爭肥。
⑸容器育苗:有條件的可采用容器育苗,如紙制營養袋、塑料膜營養袋、營養磚等方法育苗。
嫁接技術
⑴砧木的選擇。能以野生花椒幼樹作砧木最好,具有親和能力強、高抗病蟲害的特點。也可用共貼進行。可小苗低接,也可老樹高接。
⑵嫁接方法??捎醚拷?、枝接、切接、腹接、劈接等方法都可以,具體方法根據所嫁接的樹齡而定。
病蟲害防治
常見病害
⒈根腐病。根腐病是椒類植物發生最普遍的病害,從成年樹至苗圃均可發生。主要癥狀是部變色腐爛,有異臭味,根皮與木質分離,木質呈黑色;地上部分葉片變小、變黃、枝條發育不全、果實變小,發病嚴重時全株死亡。
防治方法:⑴一定要選擇排水條件良好的地塊栽植藤椒;⑵把好苗期的預防與治療。在苗圃內用15%粉銹靈500—800倍液預防。⑶用70%甲基托布津500—800倍液澆根,用15%粉銹靈500—800倍液澆根。
⒉干腐病。該病引起樹體早期落葉,生長不正常。發病部位以其干為主,病斑呈濕腐狀。病部褐色,剝離時可見白色菌絲。
防治方法:⑴清除枯枝、病枝。⑵噴施70%甲基托布津400—800倍液或50%多菌靈500倍液,有一定療效。
⒊褐斑病。⑴褐斑病危害癥狀及傳染途徑,主要危害葉片。病斑在樹體現由下而上逐步漫延,造成早期落葉。
防治方法:⑴冬春清園。⑵發病初期用7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或50%多菌靈600倍液噴務。
常見蟲害
⒈鳳蝶。成蟲體長25—30毫米,身體黃綠色,象豆葉黃。
防治方法:⑴人工捕捉成蟲。⑵幼蟲期噴80%敵百蟲800倍液或2.5%敵殺死2000倍液。間隔10—15天一次。連噴二次。
⒉蚜蟲。蟲體黃綠或黃色,秋季為深綠色。為有翅胎生雌蚜。一年發生20—30代,危害嚴重。
防治方法:早春孵化期及時噴藥。可選用2.5%敵殺死2000倍液、蚜虱凈2000倍液噴務,冬季噴3—5度石硫合劑。
⒊天牛。成蟲19—24毫米,黑色。2—3年發生一代。主要以幼蟲在樹皮內取食,5—6月份進入木質部、嚴重損壞樹體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