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茅根
白茅根,中藥名。為禾本科植物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 Beauv.var. major( Nees)C.E.Hubb.的干燥根莖。春、秋二季采挖,洗凈,曬干,除去須根和膜質葉鞘,捆成小把。
- 中文學名:白茅根
- 別 稱:絲茅草、茅草、白茅草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單子葉植物綱
- 目:莎草目
- 科:禾本科
- 屬:白茅屬
- 種:白茅
- 分布區域:全國各地均有分布
- 采收時間:春、秋二季采挖
- 用 量:9~30g
- 毒 性:無毒
- 貯 藏:置干燥處
生理特性
本品呈長圓柱形,長30~60cm,直徑0.2~0.4cm。表面黃白色或淡黃色,微有光澤,具縱皺紋,節明顯,稍突起,節間長短不等,通常長1.5~3cm。體輕,質略脆,斷面皮部白色,多有裂隙,放射狀排列,中柱淡黃色,易與皮部剝離。氣微,味微甜。
產地
全國大部分地區均產。
入藥部位
植物的干燥根莖。
炮制方法
1、白茅根:洗凈,微潤,切段,干燥,除去碎屑。
2、茅根炭:取凈白茅根段,置鍋內,用武火加熱,炒至表面焦黑色,取出涼透。
性味
甘,寒。
歸經
歸肺、胃、膀胱經。
功效
涼血止血,清熱利尿。
主治
用于血熱吐血,衄血,尿血,熱病煩渴,肺熱咳嗽,胃熱嘔吐,濕熱黃疸,水腫尿少,熱淋澀痛。
相關配伍
1、竹木入肉:白茅根燒末,豬脂和涂之。風入成腫者,亦良。(《肘后方》)
2、吐血不止:用白茅根一握,水煎服之。(《千金翼》)
3、小便出血:茅根煎湯,頻飲為佳。(《談野翁方》)
4、解中酒毒,恐爛五臟:茅根汁,飲一升。(《千金方》)
用法用量
煎服,9~30g。鮮品加倍。止血多炒炭用,清熱利尿宜生用。
禁忌
脾胃虛寒,溲多不渴者忌服。
相關論述
1、《本經》:勞傷虛羸,補中益氣,除瘀血、血閉寒熱,利小便。
2、《別錄》:下五淋,除客熱在腸胃,止渴堅筋,婦人崩中。久服利人。
3、《本草綱目》:止吐衄諸血,傷寒噦逆,肺熱喘急,水腫黃膽,解酒毒。 
免責聲明:本資料來源于網絡,如果侵犯了你的版權或其他權利,請通知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