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薏苡仁(中藥)
薏苡仁,中藥名。為禾本科植物薏苡Coix lacryma-jobi L.var.mayuen(Roman.)Stapf的干燥成熟種仁。秋季果實成熟時采割植株,曬干,打下果實,再曬干,除去外殼、黃褐色種皮和雜質,收集種仁。
- 中文學名:薏苡仁
- 別 稱:薏米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單子葉植物綱
- 目:禾本目
- 科:禾本科
- 屬:薏苡屬
- 種:薏苡
- 分布區域:福建、河北、遼寧
- 采收時間:秋季果實成熟時采割植株
- 用 量:9~30g
- 毒 性:無毒
- 貯 藏:置通風干燥處,防蛀
入藥部位
植物的干燥成熟種仁。
性 味
味甘、淡,性涼。
歸 經
歸脾、胃、肺經。
功 能
有利水滲透濕,健脾止瀉,除痹,排膿,解毒散結的作用。
主 治
用于水腫,腳氣,小便不利,脾虛泄瀉,濕痹拘攣,肺癰,腸癰;贅疣,癌腫。
相關配伍
1、《溫病條辨》):苡仁、白豆蔻、杏仁、竹葉、通草、滑石、半夏、厚樸。治溫病出起,頭痛惡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胸悶不饑,午后身熱。
2、《和劑局方》:與人參、茯苓、白術等合用,如參苓白術散能滲除脾濕,健脾止瀉。
3、《千金方》:與葦莖、冬瓜仁,桃仁等同用,如葦莖湯可治療肺癰胸痛,咳吐膿痰。
用法用量
9~30g。
禁 忌
孕婦慎用。
炮制方法
1、薏苡仁:除去雜質。
2、麩炒薏苡仁:取凈薏苡仁,照麩炒法炒至微黃色。
生理特性
本品呈寬卵形或長橢圓形,長4~8mm,寬3~6mm。表面乳白色,光滑,偶有殘存的黃褐色種皮。一端鈍圓,另端較寬而微凹,有1淡棕色點狀種臍。背面圓凸,腹面有1條較寬而深的縱溝。質堅實,斷面白色,粉性。氣微,味微甜。
產 地
主產于福建、河北、遼寧。
相關論述
1、《本草綱目》:薏苡仁陽明藥也,能健脾,益胃。虛則補其母,故肺痿肺癰用之。筋骨之病,以治陽明為本,故拘攣筋急,風痹者用之。土能生水除濕,故泄痢水腫用之。
2、《本草經疏》:性燥能除濕,味甘能入脾補脾,兼淡能滲濕,故主筋急拘攣不可屈伸及風濕痹,除筋骨邪氣不仁,利腸胃,消水腫令人能食。
3、《本草新編》:最善利水,不至損耗真陰之氣,凡濕盛在下身者,最適用之。
免責聲明:本資料來源于網絡,如果侵犯了你的版權或其他權利,請通知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