椰絲包
海南傳統(tǒng)面點。先制成面包和水油酥皮,再包入糖椰絲餡料,捏成羅旋形,烘烤而成。原料高筋面粉500克、雞蛋液100克、精豬油400克、白糖350克、酵母4克、添加劑 4克、牛油50克、清水400克、鮮椰子絲500克、生油50克、炒芝麻仁50克,佳多美Q2.5克。
|
|
1菜品原料
材料
|
重量(克)
|
高筋面粉
|
500
|
雞蛋液
|
100
|
精豬油
|
400
|
白糖
|
350
|
酵母
|
4
|
牛油
|
50
|
清水
|
400
|
鮮椰子絲
|
500
|
生油
|
50
|
炒芝麻仁
|
50
|
添加劑
|
4
|
2制作方法
1、用150克白糖與椰子絲拌勻,炒熟,摻入炒芝麻仁,成為餡心。
2、將高筋面粉開窩后,投入酵母、佳多美Q、牛油和30克白糖、200克清水,摻和揉搓至有勁成團,壓氣后復(fù)疊,靜置30分鐘,成面包坯。
3、取中筋面粉的三分之一與精豬油搓至細膩成團為酥心,再取三分之二面粉,開窩后投入清水、蛋液和白糖揉至光滑,然后包入酥心,壓平疊3次3摺,成水油酥皮。
4、面包坯與水油酥皮分別壓成長約80厘米的長塊狀,兩塊堆疊掃水,卷成圓筒形,用刀切件,每件包入20--25克椰絲餡,捏成圓球扭成羅旋形,置于已掃油的炕盤里,待起發(fā)3倍后,掃上蛋液。用180℃至200℃爐溫烘熟,取出掃上黃油、糖漿即可。
特點:羅旋形,黃白相間,層次清晰,椰味濃郁,松脆適度。
3菜系介紹
海南菜,多以海鮮為主。 海南菜經(jīng)歷兩千多年的發(fā)展,源于中原餐飲,融匯閩粵烹藝,吸收黎苗食習(xí),引進東南亞風(fēng)味,形成中華烹飪王國一支年輕而又具有鮮明特色、頗有發(fā)展前景的地方菜系。 保持食品用料的原汁原味是海南菜的傳統(tǒng)特色,但在海南菜系也可以找到其他地方菜系的影子,其中還夾雜著一些黎族、苗族等少數(shù)民族的山野氣息和東南亞的風(fēng)情。總之,其味道“博雜”得有如海南的文化——由于自身缺乏深厚的積累,因而對異地文化精髓的吸收就顯得很隨意很雜亂,但無意中卻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4四大名菜
文昌雞
海南素有“無雞不成席”之說,因而肉質(zhì)鮮美嫩滑的文昌雞在海南四大名菜里高居“榜首”的地位幾乎不可動搖的。文昌雞因產(chǎn)于海南省文昌市而得名。據(jù)傳,文昌雞最早出自該市潭牛鎮(zhèn)天賜村。此村的榕樹樹籽含有營養(yǎng),家雞啄食,能有皮黃且脆,肉嫩且美,骨酥且鮮之功。但要注意的是,老榕樹就一棵哦!食文昌雞以白切為主,輔以白醋、精鹽、青橘汁、姜茸和蒜泥配制成的調(diào)料。
海南人認為,文昌雞吃的就是其肉質(zhì)的嫩滑,因此在烹飪時,他們往往會刻意將之煮至八九分熟就切盤上桌。在海南,全熟的雞反倒是不受歡迎的,食客嫌其肉“老”。但不習(xí)慣“生食”的人,看著雞骨頭里一片紅色的血跡,忍不住會問:非典都鬧過了,怎么還這么不講究?這樣“生”吃,適合嗎?
加積鴨
這種鴨子產(chǎn)以海南瓊海市,又名“番鴨”,據(jù)說300多年前由華僑從馬來西亞引進。該鴨紅冠黃蹼,羽毛黑白相間。由于瓊海市加積地區(qū)飼養(yǎng)番鴨的方法與其他地方殊異,故其脯大、皮薄、骨軟、肉嫩、脂肪少,食之肥而不膩,營養(yǎng)價值高,因此人們把加積地區(qū)飼養(yǎng)的番鴨稱為加積鴨。而白切鴨、板鴨、烤鴨三食法俱佳。
東山羊
東山羊自宋朝以來就已享有盛名,并曾被列為“貢品”。
東山羊出長在位于海南島海拔184米的東山嶺上。這座山常年云穿露林,海風(fēng)吹拂,鳥語花香,四季如春,相傳這里是海南盛產(chǎn)靈芝草的地方,也被人們稱為“海南第一山”。而這里土生土長的黑山羊吃了山上的靈芝草后,變得體壯腰肥,羊毛油黑亮澤,羊肉肥嫩爽口,還沒有羊腥味。
當(dāng)?shù)氐睦先私榻B:古時候人們就已經(jīng)知道這里長大的羊最好吃了,便大肆捕殺,所以吃靈芝草的那種真正的東山羊早就絕種了,后來人們又發(fā)現(xiàn)了普通的羊吃了山上的茶等稀有草木后,再經(jīng)過幾代的繁衍后出世的羊也有同樣的好味道。現(xiàn)在人們都用這種方法來養(yǎng)羊。
東山羊的食法多樣,有紅燜東山羊、清湯東山羊、椰汁東山羊、干煸東山羊、打邊爐(火鍋)等多種吃法,各有特色,不可不用。現(xiàn)已成為三亞主食的另一潮流。在萬寧東山嶺腳下,許多食店皆以海南東山羊系列做為鎮(zhèn)店名菜,經(jīng)過多年的不斷推陳出新,已經(jīng)創(chuàng)制出秘制山羊煲、真味白切羊、爽滑羊丸、白鹵水羊腩、特色羊宴、爽脆羊臉等數(shù)10款羊菜系列。這些菜甘而不膩。還有一些慕東山羊之名而來的外地店,也在此用他鄉(xiāng)的做法本地材料推出一系列:川味水煮羊肉、滋味蒸乳羊、靈芝燉羊胎等川湘口味菜系。
和樂蟹
產(chǎn)于萬寧市和樂鎮(zhèn)一帶海中,膏滿肉肥,為其他蟹種罕見,特別是其脂膏,金黃油亮,猶如咸鴨蛋黃,香味撲鼻,營養(yǎng)豐富。和樂蟹食法多樣,最常見食法是清蒸,蘸以姜蒜醋配成的調(diào)料,原汁原味,美在其中。
與內(nèi)地河蟹相比,和樂蟹有兩個特點:一是脂膏幾乎整個覆于后蓋,膏質(zhì)堅挺;而內(nèi)地河蟹膏質(zhì)爛軟,為塊狀,數(shù)量顯然比和樂蟹少。二是和樂蟹比內(nèi)地河蟹肉質(zhì)優(yōu)而量多。
此外,三亞的曲口青蟹、花蟹和陵水的琵琶蟹(一種直行的蟹)也都有名。
5海南齋菜
民間傳統(tǒng)菜。齋菜,原為道家、佛家烹任的以三菇六耳、瓜果蔬茹及豆制品為主的素食菜肴,故又稱“寺院菜”、“素菜”。
海南齋菜主要出自瓊北的海口和瓊山地區(qū)民間。除宗教活動需要外,傳統(tǒng)的習(xí)俗為每逢農(nóng)歷大年初一,家家戶戶必吃“齋”。其次為元月初九,也普遍“拜神”吃齋。
齋菜的最大特點是不使用動物性原料。就連某些植物性原料,如大蒜、坡芹、咸菜等也在禁用之列,近年來,由于素菜具有的養(yǎng)生功效和獨特口味,進入飲食市場,大受消費者歡迎。
香港及國內(nèi)各大城市,皆有專營齋(素)菜的食館,生意甚旺,海南暫無齋菜專管店,但“齋菜煲”卻已成為時興菜在海口多家中餐館推中。其配制方法以海口民間傳統(tǒng)制法為基礎(chǔ),略作改進,故稱之為“海南齋菜煲”。
用料:
云耳10克、發(fā)菜10克、腐竹15克,粉絲10克、黃花菜10克、冬菇50克,黑豆芽80克、甜菜100克、水芹100克、鮮蕎頭1凹克、黃豆腐干100克、花生仁50克、清水400克、味精10克、生抽40克、老抽少許、麻油2克、花生油500克(實耗100克)。
制作方法:
1、發(fā)菜、腐竹、粉絲、黃花菜、冬菇、云耳,分別浸發(fā)漂洗干凈,然后滾水焯過,濾干,再分別熱油炒勻,入味煨熟,待用。
2、黑豆芽、甜菜、水芹、蕎頭、分別洗凈切齊,煸炒入半味;黃豆腐干切長條狀,熱油略炸上色,再加味料至入半味。
3、凈鍋燒熱,下花生油滑鍋,將全部菜料放入,下400克清水,調(diào)入
海南菜
適量生抽、味精、麻油,慢火煲滾透。
4、將煲好的齋菜分別按其原料的顏色間隔擺放入瓦煲,用中火煲滾,即可上席,油炸花生米用小碟裝好隨齋菜煲上。
特點:
裝煲整齊,色澤分明,菜質(zhì)潤滑、爽脆,氣味香鮮,誘人食欲,經(jīng)常食用,有益身心健康。
海南粉
海南最具特色的風(fēng)味小吃,是海南人日常的早餐選擇,也是節(jié)日喜慶必備的象征著吉祥長壽的食品。
海南粉有兩種,一種是粗粉,一種是細粉。粗粉的配料比較簡單,只在粗粉中加進滾熱的酸菜牛肉湯,拌少許蝦醬、嫩椒、蔥花、爆花生米等即成,叫做“粗粉湯”,也稱為抱羅粉(產(chǎn)于文昌抱羅鎮(zhèn));而細粉則比較講究,要用多種配料、味料和芡汁加以攪拌腌著吃,叫做“腌粉”。海南粉通常指的是這種“腌粉”。
海南粽
北方的粽為圓錐形,用粽葉包得小巧玲瓏,內(nèi)有糯米,也有在粽中加入赤豆、紅棗的。海南的粽則另有不同:由芭蕉葉包成方錐形,重在半公斤左右,糯米中有咸蛋黃、叉燒、臘肉、紅燒雞翅等,熱粽剝開,先有芭蕉和糯米的清香,后有肉、蛋的濃香,大開食者胃口。
海南雞飯
雞飯的主料是雞和大米,最好的雞飯選用“文昌雞”。三亞的一些餐館也采用文昌運來的文昌雞,要求是剛成熟而尚未下蛋的雞,以1至1.5公斤重為宜。大米選用上等新鮮的優(yōu)質(zhì)米,雞是白切雞,清湯中燙熟,皮色油黃,肉白且嫩,骨髓帶血,吃來清甜爽口。
米飯的制法:一是猛火熱鍋中下雞油、蒜茸爆香,隨后倒進洗凈濾干的大米翻炒,再加雞湯調(diào)勻,加蓋煮熟;一是將蒜茸或蔥爆香的雞油倒進普通方法煮熟的熱飯中,加少許精鹽和味攤,白切雞佐酒,雞飯隨之,其味悠長。
竹筒香飯通常是黎家人出遠門、上山打獵或者招待客人時才做的。用山蘭稻(一種旱稻)中的“香米”配肉類為原料,放進新鮮的粉竹或者山竹鋸成的竹筒中,加適量的水,再用香蕉葉將竹筒口堵嚴,碳火中綠竹烤焦即可。
東山烙餅
是東山嶺餐廳用獨特方法秘制的烙餅,類似北方的千層餅,但更為香、酥軟、脆。此餅的特點是外皮酥脆,內(nèi)皮軟潤,香深味美,人吃人贊。有人譽之為“海南第一餅”,有人譽之為“天下第一餅”。由于制作方法沒能公開,游客只能在三亞也能吃到此餅。
黎族甜糟
用黎族特產(chǎn)山蘭糯米發(fā)酵制成。黎家人將山蘭糯米飯,拌以黎山特有的植物做成的酵母,裝到竹籃里用新鮮的干凈的芭蕉葉蓋好,讓其自行發(fā)酵,幾天后再密封進壇里深埋地下,經(jīng)三五年挖出,則甜糟已全部化為漿液而形成“山蘭酒”。
苗族五色飯
是海南省苗族制作的一種極富民族特色的飯,在農(nóng)歷“三月三”民間節(jié)慶之時,幾乎苗寨家家制作。五色飯有紅、黃、藍、白、黑五色,皆用獨特植物汁液作為天然色素拌在米中,并放進特制的木蒸籠中蒸成。
椰絲糯米粑
這是海南常見的風(fēng)味小吃,主料是用糯米粉做皮,填以新鮮椰肉絲、芝麻、碾碎的炒花生、白糖等配成的餡,以野菠蘿葉包成5厘米左右大小的圓粑,蒸熟趁熱吃。
錦山煎堆
煎堆在海南俗稱“珍袋”。其特點是制作精細、用料考究、皮脆餡香、味道濃烈。餡有十多種料和素、葷、甜、淡各種口味以及塊狀、絲狀各種形狀。錦山煎堆選用上乘糯米制作裹皮(有些還粘芝麻),用花生油炸熟。不論裹皮、餡都有濃郁的香味。
免責(zé)聲明:本資料來源于網(wǎng)絡(luò),如果侵犯了你的版權(quán)或其他權(quán)利,請通知我及時刪除。
免責(zé)聲明:本資料來源于網(wǎng)絡(luò),如果侵犯了你的版權(quán)或其他權(quán)利,請通知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