蕨根
(蕨根)
蕨根為鳳尾蕨科植物蕨的根莖,在秋、冬采集"蕨"的根部,洗凈、曬干,即為蕨根。蕨根可入藥,亦稱“蕨雞根”;蕨根磨成粉后,可做成各類菜肴,沒有保健作用。建議別吃這類食物。
直接食用副作用很大,對身體害大于益。食用后易煩躁、頭痛、喉嚨不適、腸胃不適,舊傷不適,引起筋骨疼痛,長期食用有可能引起神經系統的自我控制能力下降。特別對有風濕類疾病的影響更大,醫書介紹可以利尿,但是這個利尿有所不同,它不是增加腸胃對水分的吸收功能,而是降低神經系統對泌尿系統的控制能力,應該歸類于尿頻,因此最大的副作用在于對神經系統的弱化,容易引起尿床、遺精,長期食用可能引起精神不正常。
中文學名:蕨根
別 稱:蕨雞根、烏角、小角
界:植物界
科:鳳尾蕨科
種:蕨
采集期:秋、冬
植物形態
多年生草本。根莖長,粗壯,匍匐,地下,被茸毛。葉柄疏生,粗壯直立,長30-10Ocm,裸凈,褐色或稈黃色,葉呈三角形或闊披針形,革質,3回羽狀復葉,長30-100cm,寬20-60cm;羽片頂端不分裂,其下羽狀分裂,下部羽狀復葉,在最下部最大;小羽片線形、披針形或長橢圓狀披針形,長1-2.5cm,寬3-5mm,多數,密集;葉軸裸凈;葉脈多數,密集,通常叉狀分核,中脈被毛。孢子囊群沿葉緣著生,呈連續長線形,囊群蓋線形,有變質的葉緣反折而成的假蓋。
藥用
【采集】挖取,洗凈,曬干。
【性味】《綱目》:甘,寒,無毒。
【功用主治】
清熱,利濕。
治黃疸,白帶,瀉痢腹痛,濕疹。
①《綱目》:燒灰油調,敷蛇咬傷。
②《分類草藥性》:治女子紅崩白帶,男子咳嗽。
③《嶺南采藥錄》:為退熱藥。
治黃疸,療癰腫風痛,目痛,治咽喉熱癥,傷寒溫病。
④《廣州植物志》:驅風濕,利尿,解熱。
治脫肛,又可驅蟲。
⑤《民間常用草藥匯編》:健脾胃,除煩躁,安五臟,治白帶。
⑥《吉林中草藥》:解熱,利尿,益氣,養陰。
治高熱神昏,五臟虛損,氣滯經絡,筋骨疼痛。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3~5錢。
【選方】
①治白帶:蕨根、白雞冠花、白茶花,煎服。
(《四川中藥志》) ②治泄痢腹痛:蕨粉三至四兩。
先用冷水少許調勻,加紅糖,開水沖服。
(《浙江天目山藥植志》) ③治發熱不退:鮮蕨根一至二兩。
水煎服。
(《浙江天目山藥植志》) ④治濕疹:先將患處用水酒洗凈,以蕨粉撒上或以甘油調擦。
(《草醫草藥簡便驗方匯編》)
考證
出自《本草綱目》;
1.《廣州植物志》:蕨,根莖含淀粉稱蕨粉,制取之可供食用及糊料。新鮮的根莖中,含大量的錦馬素,秋后更多,連續食用,每易中毒,牲畜誤食,作用亦同。
食用價值
采摘的新鮮蕨根,磨粉后即為蕨根粉,是一種天然的食品,蕨根粉中含有各種天然色素、礦物質和其他成分,特別是含有較多的類黃酮等抗氧化成分,口感很好。
蕨根粉可再制成蕨根粉絲、寬粉等,可以做成各種美味佳肴,可飽口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