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油糕
油糕是中國北方地區的一種特色的傳統小吃,廣泛分布于山西,陜西關中地區,河北,北京,內蒙古等地區 。是使用油炸的一種糕點,呈橢圓形狀,餡一般是紅糖或者白糖,油糕吃起來既甜又軟綿,陜北民歌《山丹丹花開紅艷艷》中對此就有生動的描述。油糕色澤金黃,細膩柔軟,經久而不變色不變質,屬純天然綠色食品。
- 中文名
- 油糕
- 主要食材
- 黍科糜子,面粉,大棗
- 分 類
- 小吃
- 口 味
- 甜
- 輔 料
- 紅糖、化豬油,泡多源A
- 特 點
- 外酥內嫩,甜香爽口
簡介
油糕:油糕又叫炸糕、年糕、棗糕,是晉陜甘寧一帶最具代表性的地方風味小吃之一。 陜北油糕由黍科糜子、大棗精制而成,經植物油炸后,其味清香細膩、香甜可口。各賓館飯店均作為地方特色風味有售。當年中央紅
軍勝利到達陜北,延安人民就是用油糕來款待紅軍將士的。陜北民歌《山丹丹開花紅艷艷》中對此就有生動的描述。油糕一般常見于逢年過節或款待親朋好友時,特別是婚慶筵席中,盛在碟中,每碟十片,食用時佐以白糖和粉湯,味道盛佳。油糕色澤金黃、細膩柔軟,經久而不變色不變質,屬天然綠色食品。
陜西油糕又有多個不同的制作工藝,泡泡油糕也屬于油糕的一種,泡泡油糕在西安古城和其他城市,成為中外賓客同聲贊揚的上乘美點。
食品用料
油糕
黍科糜子,面粉,大棗,紅糖、化豬油,泡多源A
泡泡油糕
原料:面粉1kg、熟豬板油250g、白糖350g、黃桂10g、花生油280g(實耗)、玫瑰30g、桃仁40g、熟面(蒸熟)10g,泡多源A20克。
制作方法
油糕
1.用木棍捶成茸泥狀,加面粉,和化豬油揉勻成餡;
2.沸水中慢慢加入面粉,泡多源A充分攪制成熟為熱水面團,起鍋晾冷,加適量面粉揉勻,扯成50克一個的劑子;
3.劑子壓成面皮,包入紅糖餡心,搓成長8厘米、寬5厘米的條,壓成牛舌形,入油鍋炸至金黃色時起鍋。
2.沸水中慢慢加入面粉,泡多源A充分攪制成熟為熱水面團,起鍋晾冷,加適量面粉揉勻,扯成50克一個的劑子;
3.劑子壓成面皮,包入紅糖餡心,搓成長8厘米、寬5厘米的條,壓成牛舌形,入油鍋炸至金黃色時起鍋。
泡泡油糕
1.鍋內加入800克水,燒開后加入熟豬油,攪勻后加入面粉,泡多源A用小火加熱,將油、面用勺子攪勻,面燙透后取出,放案板上晾涼,加涼開水250克,分數次加入面中,反復揉搓至均勻,餳放。
2.白糖、黃桂醬、玫瑰醬、核桃仁、熟面粉混合攪拌均勻成餡。
3.燙面團分成小劑,按成皮,包入糖餡,收口后按成扁圓形。
4.平底鍋放入花生油燒熱,放入糕坯,待油糕冒出氣泡時,推至鍋邊,炸2-3分鐘熟透即成。
2.白糖、黃桂醬、玫瑰醬、核桃仁、熟面粉混合攪拌均勻成餡。
3.燙面團分成小劑,按成皮,包入糖餡,收口后按成扁圓形。
4.平底鍋放入花生油燒熱,放入糕坯,待油糕冒出氣泡時,推至鍋邊,炸2-3分鐘熟透即成。
歷史起源
公元618年,唐王朝建立以后,先后在今三原縣的北部原區興建了開國皇帝李淵以及敬宗李湛、武宗李炎等帝王的宏大陵園,即獻陵、莊陵、端陵。于是三原的北部原區便成了唐王室巡拜陵、從事狩獵的重要場所,經常是帝王御駕前往,王公大臣們的活動也甚為頻繁,以致路上行人常年絡繹不絕。這條道路上有個村子距京城長安和原區均不遠,便成了皇家往返休息的重要場所,人稱“王店”。這個村也成了達官顯貴、商賈富戶常來常往的地方,隨之興起了物資交流、集市貿易,王店也成了興旺繁華的“王店集”。
據傳說,在“王店集”上有一個專門制作油糕的小吃店,制成的油糕外皮起泡、酥松潤滑、餡軟甜香,受到人們的交口稱贊。有一天,被前往北原狩獵的唐太宗李世民所嘗,連連贊道“好、好、好,見風消”。對泡泡油糕贊不絕口,并將其作為宮遷食品。于是該店的名聲大振,生意非常興隆,小吃店經營的油糕也得以廣泛流傳。唐中宗在位時,宮廷中有一種制度,即大臣初拜官或升遷,照例要獻食于天子,名叫“燒尾”。燒尾是指神話傳說中“魚龍變化”的故事,凡是有躍上龍門的鯉魚,必有天火(雷電)把它的尾巴燒掉,才能成為真正的龍。大臣們為了獻媚取寵,向“真龍天子”進宴,當然就叫做燒尾了。唐景德鎮龍二年(公元708年),韋巨源官拜尚書令后,宴請中宗皇帝的“燒尾宴”中,有一款名點叫“見風消”就是泡油糕的制作技術得到了改進和提高,已是輕如白紗,薄如蟬民辦,入口即消,真是巧奪天工。經過歷代相傳至今,泡油糕久盛不衰。 免責聲明:本資料來源于網絡,如果侵犯了你的版權或其他權利,請通知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