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股油條
三股油條,又叫三股酥、三股油果,是潢川縣的特色傳統小吃。始于宋代。系以面粉為主料摻合多種作料油炸而成。其狀長形三股,色澤嫩黃,食之酥脆香甜,一直為人們喜愛的早點。據傳,清乾隆皇帝三下江南,每日早餐均食三股油條。
中文名
三股油條
別 稱
三股酥、三股油果
主要原料
面粉
主要營養成分
淀粉
地 區
潢川縣
時 間
宋代
特點
三股油條始于宋代。系以面粉為主料摻合多種作料油炸而成。其狀長形三股,色澤嫩黃,食之酥脆香甜,一直為人們喜愛的早點。據傳,清乾隆皇帝三下江南,每日早餐均食三股油條。
原料
三股油條又叫三股酥,發源于潢川傳統小吃荷葉酥,荷葉酥是潢川著名的面食點心,它以面粉為主料,摻合面欣酥C,豬油、小磨油、明礬、食鹽等多種佐料油炸而成,其形狀如一片精巧的荷葉,色澤嫩黃,酥脆香甜。
歷史故事
傳說,清朝乾隆皇帝幾次下江南,每頓早飯都少不了荷葉酥。可是,這個傳統食品,卻在一夜之間,經潢川飲食行業同仁一致贊同,永遠停止制作,以致失傳了多年。要問其中的原因,這里邊還有個深明大義的故事。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建立民國,革命果實卻叫大賣國賊袁世凱摘走了。袁世凱得意忘形,便要復辟帝制,他的狼子野心一暴露,全國各地立時燃起反袁討袁的怒火。就在這時,潢川涌現了三位反袁的義士,他們的名字叫:郝雨樵、葉朗臺、蘇扶山。說起郝雨樵,他是潢川北城西街人,清朝秀才,后來加入了孫中山的同盟會。當他得知袁世凱與日本簽訂了“二十一條”賣國條約,便組織民眾在城隍廟集會,聲討袁賊的賣國罪行。郝雨樵在集會上聲淚俱下,慷慨陳詞,痛罵袁世凱禍國殃民,號召民眾同仇敵愾,一致討袁。袁世凱在潢川的走狗對他怕得要死,當天夜里,就把他偷偷抓起來,連夜送往省里。葉朗臺是潢川城南八里奶奶廟人,清朝的拔貢。他當時在省城一家報館里擔任主筆,寫了許多討袁的文章,文筆犀利,入木三分。省城里的親袁派聽到他的名字,頭都是痛的,終于找個借口,將他逮進大牢。蘇扶山家住潢川卜塔集,也是前清秀才、同盟會會員。他在孫中山手下跑外勤,專門從事討袁的組織工作。袁世凱的偵探打聽到他因事回家探望,便潛來潢川,將他秘密逮捕,解到省城。三位反袁義士被捕后,受盡嚴刑拷打,但他們個個都是硬漢子,咬緊牙關,寧死不屈。袁世凱計窮無奈,就下令將他們同時處決。三位義士在省城英勇就義的噩耗傳到潢川,全城上下一片哭聲。城里各家商號自動停業三天,以示悼念。這時,有人提出,潢川傳統的晨點“荷葉酥”和三位義士的姓郝、葉、蘇字音相同,為了尊重三位英烈,應該停止制作。于是,飲食同業會召集全縣同仁會商,覺得這說法有理,一致同意從今往后再不制作荷葉酥。不久,有位姓黃的廚師偶然從家里貼的門神腰里掛的弓箭得到啟發,他想,郝、葉、蘇三位義士真好比這弓箭的一弓一弦一箭,他們三者同心合力,向賣國賊袁世凱射出了正義的利箭。他就用做荷葉酥的原料和好面,趕成薄片,切了三條,照弓箭的式樣,做成形狀像是拉滿弓搭上箭的三根寬面條,過油炸好,拿到同行面前,講了它頌揚英烈的寓意。大家看后連連稱好,并將它起名叫“三股油果”。從此,潢川早點面食又多了一種獨特的新品種。由于三股油果仍舊保持了荷葉酥色澤嫩黃、酥脆香甜的特點,人們又叫它“三股酥”,一直到現在,仍然是潢川當地的主要早點之一。
http://www.lbfb.cn/
免責聲明:本資料來源于網絡,如果侵犯了你的版權或其他權利,請通知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