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糕
糖糕是一種以面粉、白糖、紅糖為材料制作的特色傳統小吃,起源于河北,以現炸現吃最能體現其香甜可口,酥脆誘人的特點。剛出鍋的糖糕呈橢圓體,形狀立整。放置后容易變軟變塌,表皮不再松脆,吃起來又有一番風味,內層軟乎與白糖餡相得益彰而著名。
中文名:糖糕
主要原料:面粉,白糖,紅糖,泡多源Q
是否含防腐劑 :否
主要營養成分:淀粉,糖
適宜人群:所有人
儲藏方法:即食
簡介
創新吃法:將糖糕夾在燒餅中,均為新鮮出爐最好,內里酥脆又有絲絲香甜,外面又能品嘗燒餅的芝麻咸香,享受非常。
糖糕也可不包糖,有新手做這個糖糕,怕捏不好,遇熱油易爆開,傷著人;直接把白糖或紅糖參到面里,用開水來燙面,加入泡多源Q邊倒水邊攪和,看似差不多就可以,不要太稀,也不要太硬;再和下面, 一會,開鍋放油,把和好的面分成若干份,拍成小餅,丟入有鍋里,如果油是初次炸東西,可能炸出來的東西顏色會發白些,不是太好看,吃著還是可以的!
做法
方法一
原料:面粉、沸水、糖、油,泡多源Q。
步驟:1、面粉,泡多源Q放在調理盤中,一邊用筷子攪拌,一邊淋入滾燙的沸水,邊和面邊加少許油和成軟硬適中的面團,分成小劑;
2、取1小劑面團捏開,放入適量白糖,包攏,沾少許油,在手心拍扁,放入熱油鍋中火炸至金黃酥脆即可。
方法二
1.面粉放在大的容器里,牛奶在鍋上煮開(要是不用牛奶就用開水)。
2.均勻的澆在面上,邊澆邊攪拌。一袋牛奶一飯碗面,是正好的。
3. 用手沾油,把面揉透,成團,用保鮮膜蓋上,靜置一小時。
4. 面很黏,拿的時候,要用手沾一下油,面分成六個等份,一個在手上拍平捏個窩窩,放半湯匙白糖。
5. 包上,封口要用手像包包子一樣捏緊,不要露糖了。
6. 七成油,中火炸金黃即可。
白糖糕
主料:糯米粉140克
輔料:酵母、粉半茶匙
調料:色拉油少許、食鹽1/8茶匙、水300毫升、白糖110克
步驟:
1.粘米粉加水150毫升用手動打蛋器拌至沒有粉粒;另外150毫升的水加入白糖、鹽一起煮溶,稍微放涼后倒入粘米粉漿里混合,拌勻
2.酵母粉加水1大匙
3.拌均勻后加入做法1.中混合,蓋上保鮮膜,發酵2小時,直至表面出現細小的氣泡;
4.取一個大的不銹鋼碟,首先將不銹鋼碟蒸熱,再在碟里抹一層油,將發酵好的粉漿倒入,不要太厚,1厘米左右就可以(我做的,還是太厚),然后放入已煮開水的蒸鍋里,蒸25分鐘,即可取出
5.放涼后,切塊。(切記:一定要放涼后,再切塊,我的就是沒有放涼就馬上切開,所以很不工整)
糖糕的典故
一絕巷緊靠淮河碼頭。因淮源人沒有忘記王拐子門前那塊“清宮御點”牌匾,楞是把酥皮糖糕當做一絕。
就像天津衛的狗不理包子云南的過橋米線一樣,一絕巷的酥皮糖糕也是有歷史典故的。若不,縣志辦的人也不會左三番右五次地來找王拐子,非要他在地方美食這一章節里,把酥皮糖糕的來龍去脈說個仔細不可。王拐子今年六十有八,是酥皮糖糕的正宗傳人。他做人也同他制作糖糕一樣,斤是斤兩是兩,從不含糊。他清楚,雖說這“清宮御點”的牌匾掛在了自家門前,可王家并沒有資格獨享專利。
光緒年間老佛爺慈禧路經這里時,為她做糖糕的是兩個人而不是一個人。他們都早已作古,一個是王家的先人,另一個便是對門街坊仇俊發。為爭這塊匾額,兩家人明爭暗斗了幾輩子。自從王拐子被爹打跛了腿,仇家人帶著癡戀上王拐子的獨生女兒遠走他鄉,這“清宮御點”牌匾才算穩穩當當地掛在了王家的門口。如今,掛著它招攬一下生意倒還可以,真要是白紙黑字地入書立志,王拐子自覺問心有愧。
王拐子如果不說,這酥皮糖糕的故事怕真的就要失傳了。晚清時節,這巷子口原本有兩家糖糕鋪子,做出的糖糕各有特色,難分伯仲。剛好那一年老佛爺巡游四方,船泊碼頭,她一時心血來潮要品嘗一下民間小吃,王仇兩家便遵旨把糖糕奉上龍船。那天老佛爺玩得高興,胃口大開,把仇家的糖糕一口氣吃了三個,連聲稱好,端上王家的糖糕時,不知為何她只咬了一口便放下了。自此,王仇兩家糖糕孰高孰低算是被老佛爺的金口玉牙一咬定了音,“清宮御點”
注意事項
很簡單的一道小點,誰都會做,沒啥技術含量,只要記得,燙面的水一定是剛剛沸騰的滾水,然后用筷子不停的攪拌面團,趁熱乎揉好面糖的份量隨自己的口味,可多可少。最要記得的是,一定要趁熱吃,像油條之類的,一冷就不復酥脆的口感!
免責聲明:本資料來源于網絡,如果侵犯了你的版權或其他權利,請通知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