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牛蒡根
牛蒡根,中藥名。為菊科植物牛蒡Arctium lappa L.的根。牛蒡分布于東北、西北、中南、西南及河北、山西、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廣西等地。具有散風熱,消毒腫之功效。常用于風熱感冒,頭痛,咳嗽,熱毒面腫,咽喉腫痛,齒齦腫痛,風濕痹痛,癓瘕積塊,癰癤惡瘡,痔瘡脫肛。
- 中文學名:牛蒡根
- 別 稱:惡實根、鼠粘根、牛菜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木蘭綱
- 目;菊目
- 科;菊科
- 屬;牛蒡
屬種:牛蒡 - 采收時間:10月間采挖2年以上的根
- 毒 性:無毒(《綱目》)
入藥部位
根。
性味
味苦、微甘,性涼。
歸經
歸肺、心經。
功效
散風熱,消毒腫。
主治
用于風熱感冒,頭痛,咳嗽,熱毒面腫,咽喉腫痛,齒齦腫痛,風濕痹痛,癓瘕積塊,癰癤惡瘡,痔瘡脫肛。
相關配伍
1、治時氣余熱不退,煩躁發渴,四肢無力,不能飲食:牛蒡根搗絞取汁,服一小盞。(《圣惠方》)
2、治熱攻心,煩躁恍惚:牛蒡根搗汁一升。食后分為三服。(《食醫心境》)
3、治頭面忽腫,熱毒風內攻,或手足頭面赤腫,觸著痛:牛蒡子根洗凈研爛,酒煎成膏,攤在紙上,貼腫處,仍以熱酒調下,一服,腫止痛減。(《斗門方》)
4、治喉中熱腫:鼠粘根(切)一升。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溫三四服。忌蒜、面。(《延年秘錄》)
5、治小兒咽腫:牛蒡根搗汁,細咽之。(《普濟方》)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15g;或搗汁;或研末;或浸酒。外用:適量,搗敷;或熬膏涂;或煎水洗。
使用注意
《本草拾遺》:“惡實根,蒸暴干,不爾,令人欲吐。”
采集加工
10月間采挖2年以上的根,洗凈,曬干。
形態特征
牛蒡又名鼠黏草、夜叉頭、蝙蝠刺、蒡翁菜、便牽牛、餓死囊中草、疙瘩菜、象耳朵、老母豬耳朵、鼠見愁、老鼠愁。二年生草本,高1-2m。根粗壯,肉質,圓錐形。莖直立,上部多分枝,帶紫褐色,有縱條棱。基生葉大形,叢生,有長柄;莖生葉互生;葉片長卵形或廣卵形,長20-50cm,寬15-40cm,先端鈍,具刺尖,基部常為心形,全緣或具不整齊波狀微齒,上面綠色或暗綠色。具疏毛,下面密被灰白色短絨毛。頭狀花序簇生于莖頂或排列成傘房狀,直徑2-4cm,花序梗長3-7cm,表面有淺溝,密被細毛;總苞球形,苞片多數,覆瓦狀排列,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先端鉤曲;花小,紅紫色,均為管狀花,兩性,花冠先端5淺裂,聚藥雄蕊5,與花冠裂片互生,花藥黃色;子房下位,1室,先端圓盤狀,著生短剛毛狀冠毛;花柱細長,柱頭2裂。瘦果長圓形或長圓狀倒卵形,灰褐色,具縱棱,冠毛短刺狀,淡黃棕色。花期6-8月,果期8-10月。
生長環境
常栽培。野生者,多生于山野路旁、溝邊、荒地、山坡向陽草地、林邊和村鎮附近。分布于東北、西北、中南、西南及河北、山西、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廣西等地。
藥材性狀
呈紡錘形,肉質而直立。皮部黑褐色,有皺紋,內呈黃白色。味微苦而性粘。
藥理作用
1、促生長作用;
2、其他作用:抗菌及抗真菌的作用。
相關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