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霍山黃芽
霍山黃芽,安徽省霍山縣特產,國家地理標志產品。
霍山黃芽依其品質分為特一級、特二級、一級和二級。外形挺直微展,色澤黃綠披毫,香氣清香持久,湯色黃綠明亮,滋味濃厚鮮醇回甘,葉底微黃明亮。
2006年12月,霍山黃芽成功獲批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稱號。
- 中文名
- 霍山黃芽
- 外文名
- Huoshan huangya
- 產地名稱
- 安徽省霍山縣
- 品質特點
- 外形挺直,色澤黃綠
- 地理標志
- 國家質檢總局地理標志產品
- 批準文號
- 2006年第53號
- 批準時間
- 2006年12月30日
產品特點
霍山黃芽依其品質分為特一級、特二級、一級和二級。外形挺直微展,色澤黃綠披毫,香氣清香持久,湯色黃綠明亮,滋味濃厚鮮醇回甘,葉底微黃明亮。
唐元和十一年(816年),唐憲宗詔壽州以兵三千保其境內之茶園。
明代,霍山黃芽被列為貢品。
產地環境
霍山縣屬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地處南北氣候過渡帶,受季風影響較大,四季分明。全縣年平均降水量為1366毫米,酷暑和嚴寒極少,冷熱較為適中。霍山縣總體為山地地貌,地勢由東南向西北傾斜。依次可分為中山、低山和丘陵畈區,并間有一些小型的河谷盆地。海拔500-800米,山體破碎,坡度較緩,土地肥沃,水源充足,適宜茶樹生長。
生產情況
截至2017年底,霍山縣有綠色有機無公害茶園15.12萬畝,茶企400多家,年產茶葉6300噸,遠銷歐美30多個國家和地區。 產品榮譽
2006年12月,霍山黃芽成功獲批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稱號。
地理標志
地域保護范圍
霍山黃芽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范圍以安徽省霍山縣人民政府《關于界定霍山黃芽地理標志保護范圍的函》(霍政秘【2005】42號)提出的范圍為準,為安徽省霍山縣現轄行政區域。
質量技術要求
品種
霍山金雞種。
立地條件
保護范圍內海拔高度300米至700米,栽培土壤為粗骨性黃棕壤,土層厚度大于70厘米,土質肥沃,有機質含量大于2.0%,PH值在4.5至6.0之間。
茶樹種植
種植:分有性繁殖和無性繁殖。
有性繁殖:每年霜降前后采收當地茶園里已成熟的茶籽,12月份或次年1月份用水浸泡5至7天,除去輕飄、顆粒小的茶籽,每穴播下3至5粒飽滿茶籽。
無性繁殖:每年10月份,選用當地茶園性狀優良的茶樹枝條,利用短穗扦插技術集中育苗,次年10至11月,大田移栽。
規格:種植分兩種方式,一是叢式,二是單行條式。叢式茶園每叢茶苗2至3株,每667平方米(畝)不大于600叢。單行條式每穴茶苗1至2株,每667平方米(畝)小于2000株。
茶園管理
茶園施肥以有機肥為主。成年茶園9至10月份施用基肥,可施農家肥(包括廄肥、豬欄糞、土雜肥等)或經過堆漚的菜籽餅,結合秋季深耕施用。追肥結合春季中耕鋤草進行,可施腐熟稀釋人糞尿或菜籽餅液。茶樹病蟲害防治,按照國家無公害茶葉生產技術要求,主要采取農業措施、人工捕殺害蟲和生物藥劑防治病蟲害。幼年茶樹通過定型修剪,培養豐產樹型。
鮮葉采摘
霍山黃芽鮮葉細嫩,開采期在清明前后,采摘期一個月,采摘標準為一芽一葉至二葉初展。采摘要求“三個一致”和“四不采”,即形狀、大小、色澤一致,開口芽不采,蟲傷芽不采、霜凍芽不采、紫色芽不采。鮮葉采回后除去老葉、茶梗、雜質和不符合標準的鮮葉。鮮葉采回后薄攤于團簸,晴天無露水時,攤放2至3小時,陰雨天攤放4至5小時。鮮葉上午采,下午制,下午采,晚上制,不制過夜茶。
加工流程
制作工藝:鮮葉采摘→殺青(做形)→毛火→攤放→足火→揀剔→復火。
專用標志使用

免責聲明:本資料來源于網絡,如果侵犯了你的版權或其他權利,請通知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