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玉米(禾本目禾本科植物)
玉米(拉丁學名:Zea mays L.)是禾本科玉蜀黍屬一年生草本植物。別名:玉蜀黍、棒子、包谷、包米、包粟、玉茭、苞米、珍珠米、苞蘆、大蘆粟,東北遼寧話稱珍珠粒,潮州話稱薏米仁,粵語稱為粟米,閩南語稱作番麥。
玉米是一年生雌雄同株異花授粉植物, 植株高大, 莖強壯, 是重要的糧食作物和飼料作物, 也是全世界總產量最高的農作物, 其種植面積和總產量僅次于水稻和小麥。玉米一直都被譽為長壽食品, 含有豐富的蛋 白質、 脂肪、 維生素、 微量元素、 纖維素等, 具有開發高營養、 高生物學功能食品的巨大潛力。但由于其遺傳性較為復雜, 變異種類豐富, 在常規的育種過程中存在著周期過長、 變異系數過大、 影響子代生長發育的缺點, 而現代生物育種技術不但克服了上述缺點和不足, 同時也提高了育種速度和質量。
玉米味道香甜,可做各式菜肴,如玉米烙、玉米汁等,它也是工業酒精和燒酒的主要原料。
2018年8月,財政部、農業農村部、銀保監會印發通知,將玉米作物制種納入中央財政農業保險保險費補貼目錄。
- 中文學名:玉米
- 拉丁學名:Zea mays Linn.
- 別 稱:包谷、包蘆、玉茭、苞米、棒子、粟米、玉蜀黍、玉茭、玉麥、蘆黍
- 二名法:Zea mays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亞 門:被子植物亞門
- 綱:單子葉植物綱
- 目:禾本目
- 科:禾本科 Gramineae
- 亞 科:黍亞科 Panicoideae
- 族:玉蜀黍族 Trib. Maydeae
- 屬:玉蜀黍屬 Zea
- 種:玉米
- 分布區域:中國黃河以北地區居多
- 英文名:corn
- 特 點:雌雄同株異花
- 世界分布區域:全世界熱帶和溫帶地區
- 生長季節:夏季
形態特征
一年生高大草本。稈直立,通常不分枝,高1-4米,基部各節具氣生支柱根。葉鞘具橫脈;葉舌膜質,長約2毫米;葉片扁平寬大,線狀披針形,基部圓形呈耳狀,無毛或具疵柔毛,中脈粗壯,邊緣微粗糙。頂生雄性圓錐花序大型,主軸與總狀花序軸及其腋間均被細柔毛;雄性小穗孿生,長達1厘米,小穗柄一長一短,分別長1-2毫米及2-4毫米,被細柔毛;兩穎近等長,膜質,約具10脈,被纖毛;外稃及內稃透明膜質,稍短于穎;花藥橙黃色;長約5毫米。雌花序被多數寬大的鞘狀苞片所包藏;雌小穗孿生,成16-30縱行排列于粗壯之序軸上,兩穎等長,寬大,無脈,具纖毛;外稃及內稃透明膜質,雌蕊具極長而細弱的線形花柱。穎果球形或扁球形,成熟后露出穎片和稃片之外,其大小隨生長條件不同產生差異,一般長5-10毫米,寬略過于其長,胚長為穎果的1/2-2/3。染色體2n=20,40,80 (Sarma et Sharma, 1986; Molina, 1986)。花果期秋季。
我國各地均有栽培。全世界熱帶和溫帶地區廣泛種植,為一重要谷物。
分布范圍
玉米原產于中南美洲。現在世界各地均有栽培。主要分布在30°--50°的緯度之間。栽培面積最多的是美國、中國、巴西、墨西哥、南非、印度和羅馬尼亞。我國的玉米主要產區是東北、華北和西南山區。
生長環境
玉米是喜溫作物,全生育期要求較高的溫度。玉米生物學有效溫度為10℃。種子發芽要求6—10℃,低于10℃發芽慢,16—21℃發芽旺盛,發芽最適溫度為28—35℃,40℃以上停止發芽。苗期能耐短期-2-- -3℃的依溫。拔節期要求15—27℃,開花期要求25—26℃,灌漿期要求20—24℃。不同玉米品種對溫度的要求也不相同,我國早熟品種要求積溫2000--2200℃;中熟品種2300 一2600℃;晚熟品和25OO--28OO(3000)℃。世界玉米產區多數集中在7月份等溫線為21--27℃,無霜期為120—180天的范圍內。玉米是短日照植物,在短日照(8--10小時)條件下可以開花結實。光譜成分對玉米的發育影響很大,據研究白天藍色等短波光玉米發育快,而早晨或晚上以紅色等長波光發育快。玉米為C4植物,具有較強的光合能力,光的飽和點高,一般玉米光合強度為35--80mgCO2/dm2·葉·小時。玉米的植株高,葉面積大,因此需水量也較多。玉米生長期間最適降水量為410—640mm,干旱影響玉米的產量和品質。一般認為夏季低于150mm的地區不適于種植玉米,而降水過多,影響光照,增加病害,倒伏和雜草危害,也影響玉米產量和品質的提高。雖然玉米需水較多,但相對需水量不太高,蒸騰系數240—370,比大麥(280一400)、燕麥(340一500)、紫花首清(831)、三葉草(797)低,耗水量較為經濟。玉米有強大的根系,能充分利壤中的水分。在溫度高,空氣干燥時,葉片向上卷曲,減少蒸騰面積,使水分吸收與蒸騰適當平衡。玉米對土壤要求不十分嚴格。土質疏松,土質深厚,有機質豐富的黑鈣土、栗鈣土和砂質壤土,出在6一8范圍內都可以種植玉米。玉米苗期能生長在含NaCl0.21%的土壤中,大于植株死亡。玉米植株含有16種元素,除C、H2O2來自CO2。和都要從土壤中吸收。需要量較大的有N、P、K、S、Ca和Mg等,需要量較少的有Fe、Mn、Zn、Cu、Ba和Cl2。等。玉米從抽雄前10天到抽華后25—30天是玉米于物質積累最快、吸肥最多的階段,這個階段吸收占總吸肥量 70—75%的N、60—70%的 P和 65%的K。每生產 100斤玉米籽粒需 NI.75一2.22kg、H2PO40.59--0.85kg和K2o1.5—1.84kg。三要素的比例為2.6:1:2。
生育期
苗期:指的是從出苗到拔節的時期,該期以營養生長為主,以根系建成為中心。出苗是從播種到種子發芽,在大田中有 50%的出苗,幼苗高 2 厘米的時期。
穗期:是指從拔節到抽穗的時期。該期是營養生長與生殖生長并進,是生長最為旺盛的時期。該期又可劃分為拔節期、 大喇叭口期和小喇叭口期。拔節期是幼穗分化時,在靠近地面的地方用手可以摸得到有 2~3厘米的莖節的時期。大喇叭口期是棒棒葉開始抽出,但尚未展開,形成新葉叢生,上平、 中空,狀如喇叭,雌穗進入小花分化期,在上部展開的葉片和尚未展開的葉片間可以摸得到富有彈性的小穗的時期。
花粒期:是指從抽穗到結實的時期,是以生殖生長為中心,籽粒建成的階段。包括了抽雄期、 散粉期和結實。
發展歷史
玉米傳入中國己經有400多年,在我國種植的玉米主要是推廣引進品種,結合自然選擇和人工選擇獲得適應中國環境的品種。1950年以前,中國僅進行了極少的雜交種選育研究,沒有在生產上應用。實際上,玉米雜交能增產的理論研究在美國早在1909年就己經開始。我國對雜交玉米的研究可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1、啟蒙和創建時期(1926一1949)
我國玉米育種起始于20世紀初。1900年,京師大學堂羅振玉率先在書刊中介紹歐美玉米良種和栽培技術。隨后,《農學報》開始宣傳玉米良種及栽培知識。從1926年起,金陵大學的王緩等分離自交系并組配雜交種供教學使用,1930年中央大學的趙連芳等開始選育自交系,1931年山西省銘賢學校在太谷進行美國玉米品種引種試驗,中選育出金皇后品種,推廣種植到華北、東北、西南等各省。
30年代初,中央農業試驗所成立,它統一制定育種計劃,統一征集玉米材料。還聘請美國專家任顧問和技師,開辦玉米講習班并指導玉米雜交育種工作。范福仁在廣西、張連桂等在四川也開始玉米育種工作,先后選育出一些自交系和雙交種。
從1926年至1949年,中國的玉米育種研究在困難的條件下進行,所育成的一些綜合種得到了廣泛的推廣,但是,雜交種沒有在生產上應用。一是因為農民不能接受,二是在戰爭狀態下也很難推廣雜交種。相反,綜合種由于不需要制種,育種速度快,產量高于農民的農家種,因此這一時期主要是推廣新育成的綜合種。
2、品種間雜交種推廣時期(1949一1959)
從1949年開始,為了迅速提高糧食生產,國家提出了玉米改良及雜交種推廣方案,全國各主要院校相繼開展了品種間雜交種的選育工作,并在生產上同步推廣。那時不需要品種審定,新品種一旦表現良好就地推廣。代表品種有坊雜2號、齊玉25號、小粒紅x東崗黃馬牙等。
3、雙交種推廣時期(1959一1965)
50年代末,國內各育種單位相繼育成了一批雙交種,因為雙交種的產量比品種間雜交種高,因此迅速在生產上推廣,到1965年,雙交種己在生產上大面積種植。代表品種有雙躍3號、農大3號、農大7號、春雜5號、春雜12號、吉雙83號、新雙1號等。
4、單交種推廣和6次品種更換(1965一)
中國第一個大面積應用的單交種是河南新鄉農科所于1963年組配成功的,產量在4500一6o00kg/hmZ,t匕當時的品種增產30%一40%,1965年開始推廣種植。中國農業科學院的白單4號也開始推廣。到70年代,中國科學院的群單105、廣西玉米所的小英雄、丹東市農科所的丹玉6號、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所的中單2號等新品種也相繼育成推廣。到70年代中期,單交種占55%,雙交種占4070,其余雜交種占10%。1978年統計,雜交種面積占玉米總播種面積的69.8%,其中單交種占67.7%,雙交種占18.4%,其他雜交種占8.4%。1986年,單交種己占玉米雜交種的絕對優勢,為98.6%,雙交種、三交種和品種間雜交種合計只占1.4%。1999年,全國雜交種的占有率接近90%。單交種的推廣使產量大幅度地提高,但是單交種推廣一段時間后,就出現一些問題,如感病(新的病原菌或生理小種的出現引起的)、混雜造成的整齊度下降等等,如果不持續地選育新品種,則原有的品種會造成減產而沒有品種可種。因此,中國平均每隔7一8年,就更換1次品種,實際上發達國家每隔5年左右就更換1次品種。從推廣單交種以來,我國己更換了6次單交種,目前中國正在種植的玉米品種為第7次品種:
第一代單交種代表品種是新單l號、白單4號,推廣時間為60年代中至60年代末:
第二代代表品種是群單105,推廣時間為70年代初至70年代中期;
第三代代表品種是丹玉6號,推廣時間是70年代中至80年代初;
第四代代表品種是中單2號,推廣時間是80年代初至80年代末;
第五代代表品種是掖單13,推廣時間是S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中期;
第六代代表品種是農大108、農大3138、豫玉22,推廣時間是90年代后期至2000
第七代代表品種是鄭單958,推廣時間是2000年初至今。
栽培技術
玉米在我國的栽培歷史大約有470多年。但由于產量高,品質好,適應性強,栽培面積發展很快。目前我國播種面積在3億畝左右,僅次于稻、麥,在糧食作物中居第三位。在世界上僅次于美國。我國對玉米的栽培技術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播種:我國玉米產區自然條件差別很大,要根據本地的霜期長短,土壤質地,土壤地力,種植月的,選擇適宜的品種,飼用玉米和馬齒型雜交種產量高。還要注意良種的繁育,適當安排種子田面積。玉米的播種期受溫度,濕度的影響。春播玉米在7.6cm上層內穩定在15℃為最佳播種期。華北地區夏播玉米在小麥或豌豆收獲后及時播種。播種深度,依土壤墑情為2.5--10cm,以5一6cm最適宜。每畝播種量3一4kg,每畝4000一6000株。 飼用玉米的種植方式。單播,從種植到收獲便于機械操作。和大豆、襪食豆、豌豆、毛葉苕子間作,可以提高單位面積的蛋白質產量。管理:玉米植株高大,籽粒和莖葉產量高,要求管理精細。施肥、灌水、化學鋤草及防治病蟲害等是玉米高產栽培管理中的關鍵技術措施。要獲得高產優質的玉米,播前每畝施 2000—3000kg優質廄肥作為基肥。播種時施4—5kg/畝硫酸按,15—20kg/畝過磷酸鈣, 2一3kg/畝氯化樹作種肥在拔節、孕穗、抽雄、開花灌漿期追施氮肥。全生育期施氮素10一20kg/畝。N:P:K為1:0.5一0.8:0.8。玉米喜半干旱氣候,但對水分十分敏感。開花期一株玉米每天耗水約2kg,每畝每天耗水3—4m3 ,全生育期耗水 250—350m3 。不同生育用玉米對水分的需要不同。抽雄前10天至抽雄后10天是玉米一生中需水最多,對水分最敏感的時期,稱為“需水臨界期”。這個時期要進行灌溉。玉米一生中一般要澆水3—4次,依不同地區,具體情況而異。灌水方法,我國目前多為溝灌、畦灌,最近發展利用噴灌、滴灌,后兩種方法,既節約用水,又灌溉均勻。玉米不耐 澇,在地下水位高及南方雨量大的地區,要注意排水或采取壟作、合田的栽培方式防止澇害。玉米經常發生葉斑病、絲黑穗病、黑粉病、黑條矮縮病、青枯病等病害及粘蟲、玉米螟、螻蛄、地老虎、蠐螬等蟲害。應注選用抗病品種、加強栽培管理、合理輪作及藥劑防治等措施及時防治病蟲害。
成熟期的三個階段及識別方法:
玉米的成熟需經歷乳熟期、蠟熟期、完熟期三個階段。
一看乳線位置:玉米籽粒灌漿充實的順序是:果穗中部快于下部,又快于上部。從一個籽粒看:從籽粒部開始向基部充實。在灌漿充實的過程中,從籽粒胚的背面可以看到籽粒頂部向基部的由深變線,其中有一條明顯的界線,稱為乳線。據觀察和測定:當乳線處于距頂部三分之一的位置時,千粒重為299克,為成熟時粒重的90.9%;當乳線處于籽粒二分之一的位置,千粒重為323克,相當于成熟時的98.9%;當乳線處于基部并消失時,千粒重為329克,達最大值。
二看綠葉片數:據考察得知:當果穗苞葉枯黃,植株中上部仍有7-8片綠葉時收獲,千粒重為318克,相當于成熟時粒重的92.9%;當果穗苞葉枯黃,植株還有5片左右綠葉時收獲,千粒重為333克,為成熟時粒重的98.8%;當果穗苞葉枯黃并松動,植株只有1-2片綠葉的時收獲,千粒重最高,為345克。
三看灌漿時間:從玉米分期收獲結果得知:授粉后50天,千粒重最大值時為344克;授粉后45天,千粒重為3369克,相當于成熟時的98.8%;授粉后40天,千粒重為313克,相當于成熟90.9%;授粉50天以后,因呼吸作用消耗,粒重開始下降,在授粉55天以后,千粒重為336克,下降1.8%。
一看乳線位置:玉米籽粒灌漿充實的順序是:果穗中部快于下部,又快于上部。從一個籽粒看:從籽粒部開始向基部充實。在灌漿充實的過程中,從籽粒胚的背面可以看到籽粒頂部向基部的由深變線,其中有一條明顯的界線,稱為乳線。據觀察和測定:當乳線處于距頂部三分之一的位置時,千粒重為299克,為成熟時粒重的90.9%;當乳線處于籽粒二分之一的位置,千粒重為323克,相當于成熟時的98.9%;當乳線處于基部并消失時,千粒重為329克,達最大值。
二看綠葉片數:據考察得知:當果穗苞葉枯黃,植株中上部仍有7-8片綠葉時收獲,千粒重為318克,相當于成熟時粒重的92.9%;當果穗苞葉枯黃,植株還有5片左右綠葉時收獲,千粒重為333克,為成熟時粒重的98.8%;當果穗苞葉枯黃并松動,植株只有1-2片綠葉的時收獲,千粒重最高,為345克。
三看灌漿時間:從玉米分期收獲結果得知:授粉后50天,千粒重最大值時為344克;授粉后45天,千粒重為3369克,相當于成熟時的98.8%;授粉后40天,千粒重為313克,相當于成熟90.9%;授粉50天以后,因呼吸作用消耗,粒重開始下降,在授粉55天以后,千粒重為336克,下降1.8%。
主要用途
1、直接食用。玉米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食糧之一,現今全世界約有三分之一人口以玉米作為主要食糧,其中亞洲人的食物組成中玉米占50%,多者達90%以,非洲占25%,拉丁美洲占40%。玉米的蛋白質含量高于大米,脂肪含量高于面粉、大米和小米,含熱量高于面粉、大米及高粱,但缺點是顆粒大、食味差、粘性校在生活水平較低地區,玉米是重要的食糧。在城市及較發達地區,玉米是調劑口味不可缺少的食品。隨著玉米加工工業的發展,玉米的食用品質不斷改善,新的玉米食品如玉米片、玉米面、玉米渣、特制玉米粉、速食玉米等隨之產生,并可進一步制成面條、面包、餅干等。玉米還可加工成為玉米蛋白、玉米油、味精、醬油、白酒等,這些產品在國內外市場上很受歡迎。
2、飼料用途。玉米是飼料之王。據報道,100千克玉米的飼用價值相當于135千克燕麥,120千克高粱或150千克秈米。以玉米為主要成分的飼料,每2~3千克即可換回1千克肉食,玉米的副產品秸稈也可制成青貯飼料。世界上大約65-70%的玉米都用作飼料,發達國家高達80%,是畜牧業賴以發展的重要基矗。
3、工業加工用途。玉米子粒是重要的工業原料,初加工和深加工可生產二、三百種產品。初加工產品和副產品可作為基礎原料進一步加工利用,在食品、化工、發酵、醫藥、紡織、造紙等工業生產中制造種類繁多的產品,穗軸可生產糠醛。另外,玉米秸稈和穗軸可以培養生產食用菌,苞葉可編織提籃、地毯、坐毯等手工藝品,行銷國內外。
(1)玉米淀粉:玉米在淀粉生產中占有重要位置,世界上大部分淀粉是用玉米生產的,美國等一些國家則完全以玉米為原料。為適應對玉米淀粉量與質的要求,玉米淀粉的加工工藝已取得了引人注目的發展。特別是在發達國家,玉米淀粉加工已發展成為重要的工業生產行業。
(2)玉米的發酵加工:玉米為發酵工業提供了豐富而經濟的碳水化合物。通過酶解生成的葡萄糖,是發酵工業的良好原料。加工的副產品,如玉米浸泡液、粉漿等都可用于發酵工業,生產酒精、啤酒等許多種產品。
(3)玉米制糖:隨著科技發展,以淀粉為原料的制糖工業正在興起,品種、產量和應用范圍大大增加,其中以玉米為原料的制糖工業尤為引人注目。專家預計,未來玉米糖將占甜味市場的50%,玉米將成為主要的制糖原料。
(4)玉米油:玉米油是由玉米胚加工制得的植物油脂,主要由不飽和脂肪酸組成。其中的亞油酸是人體必需脂肪酸,是構成人體細胞的組成部分,在人體內可與膽固醇相結合,呈流動性和正常代謝,有防治動脈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的功效。玉米油中的谷固醇具有降低膽固醇的功效,富含維生素E,有抗氧化作用,可防治干眼并夜盲癥、皮炎、支氣管擴張等多種功能,并具有一定的抗癌作用。玉米油還有營養價值高、味覺好、不易變質等特點,因而深受人們歡迎。
品種分類
1.按子拉形態與結構分類 根據子粒有無稃殼、子粒形狀及胚乳性質,可將玉米分成9個類型。
(1)硬粒型:又稱燧石型,適應性強,耐瘠、早熟。果穗多呈錐型,子粒頂部呈圓形,由于胚乳外周是角質淀粉。故子粒外表透明,外皮具光澤,且堅硬,多為黃色。食味品
質優良,產量較低。、
質優良,產量較低。、
(2)馬齒型:植株高大,耐肥水,產量高,成熟較遲。果穗呈筒形,子粒長大扁平,子粒的兩側為角質淀粉,中央和頂部為粉質淀粉,成熟時頂部粉質淀粉失水干燥較快,子粒頂端凹陷呈馬齒狀,故而得名。凹陷的程度取決于淀粉含量。食味品質不如硬粒型。
(3)粉質型:又名軟粒型,果穗及子粒形狀與硬粒型相似,但胚乳全由粉質淀粉組成,子粒乳白色,無光澤,是制造淀粉和釀造的優良原料。
(4)甜質型:又稱甜玉米,植株矮小,果穗小。胚乳中含有較多的糖分及水分,成熟時因水分蒸散而種子皺縮,多為角質胚乳,堅硬呈半透明狀,多做蔬菜或制罐頭。
(5)甜粉型:子粒上部為甜質型角質胚乳,下部為粉質胚乳,世界上較為罕見。
(6)爆裂型:又名玉米麥,每株結穗較多,但果穗與子粒都小,子粒圓形,頂端突出,淀粉類型幾乎全為角質。遇熱時淀粉內的水分形成蒸氣而爆裂。
(7)蠟質型:又名糯質型。原產我國,果穗較小,子粒中胚乳幾乎全由支鏈淀粉構成,不透明,無光澤如蠟狀。支鏈淀粉遇碘液呈紅色反應。食用時粘性較大,故又稱粘玉米。
(8)有稃型:子粒為較長的稃殼所包被,故名。稃殼頂端有時有芒。有較強的自花不孕性,雄花序發達,子粒堅硬,脫粒困難。
(9)半馬齒型:介于硬粒型與馬齒型之間,子粒頂端凹陷深度比馬齒型淺,角質胚乳較多。種皮較厚,產量較高。
2.按生育期分類 主要是由于遺傳上的差異,不同的玉米類型從播種到成熟。即生育期亦不一樣,根據生育期的長短,可分為早、中、晚熟類型。由于我國幅員遼闊,各地劃分早、中、晚熟的標準不完全一致,一般認為:
(9)半馬齒型:介于硬粒型與馬齒型之間,子粒頂端凹陷深度比馬齒型淺,角質胚乳較多。種皮較厚,產量較高。
2.按生育期分類 主要是由于遺傳上的差異,不同的玉米類型從播種到成熟。即生育期亦不一樣,根據生育期的長短,可分為早、中、晚熟類型。由于我國幅員遼闊,各地劃分早、中、晚熟的標準不完全一致,一般認為:
(1)早熟品種:春播80-100天,積溫2000~2200℃,夏播70-85天,積溫為1800~2100℃早熟品種一般植株矮小,葉片數量少,為14-17片。由于生育期的限制、產量潛力較小。
(2)中熟品種:春播100-120天,需積溫2300~2500℃。夏播85-95天,積溫2100~2200℃。葉片數較早熟品種多而較晚播品種少。
(3) 晚熟品種:春播120-150天,積溫2500~2800℃。夏播96天以上,積溫2300℃以上。一般植株高大,葉片數多,多為21-25片。由于生育期長,產量潛力較大。 由于溫度高低和光照時數的差異,玉米品種在南北向引種時,生育期會發生變化。一般規律是:北方品種向南方引種,常因日照短、溫度高而縮短生育期;反之,向北引種生育期會有所延長。生育期變化的大小,取決于品種本身對光溫的敏感程度,對光溫愈敏感,生育期變化愈大。 3.按用途與子粒組成成分分類 根據子粒的組成成分及特殊用途,可將玉米分為特用玉米和普通玉米兩大類。
特用玉米是指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營養價值或加工利用價值的玉米,這些玉米類型具有各自的內在遺傳組成,表現出各具特色的子粒構造、營養成分、加工品質以及食用風味等特征,因而有著各自特殊的用途、加工要求。特用玉米以外的玉米類型即為普通玉米。 特用玉米一般指高賴氨酸玉米、糯玉米、甜玉米、爆裂玉米、高油玉米等。世界上特用玉米培育與開發以美國最為先進,年創產值數十億美元,已形成重要產業并迅速發展。我國特用玉米研究開發起步較晚,除糯玉米原產我國外其它種類資源缺乏,加之財力不足,與美國比還有不小差距。近年來,我國玉米育種工作者進行了大量的研究試驗,在高賴氨酸玉米、高油玉米等育種上取得了長足進步,為我國特用玉米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1)甜玉米:又稱蔬菜玉米,既可以煮熟后直接食用,又可以制成各種風味的罐頭、加工食品和冷凍食品。甜玉米所以甜,是因為玉米食糖量高。其子粒含糖量還因不同時期而變化,在適宜采收期內,蔗糖含量是普通玉米的2-10倍。由于遺傳因素不同,甜玉米又可分為普甜玉米、加強甜玉米和超甜玉米3類。甜玉米在發達國家銷量較大。
(2)糯玉米:又稱粘玉米,其胚乳淀粉幾乎全由支鏈淀粉組成。支鏈淀粉與直鏈淀粉的區別是前者分子量比后者小得多,食用消化率又高20%以上。糯玉米具有較高的粘滯性及適口性,可以鮮食或制罐頭,我國還有用糯玉米代替粘米制做糕點的習慣。由于糯玉米食用消化率高,故用于飼料可以提高飼養效率。在工業方面,糯玉米淀粉是食品工業的基礎原料,可作為增稠劑使用,還廣泛地用于膠帶、粘合劑和造紙等工業。積極引導鼓勵糯玉米的生產,將會帶動食品行業、淀粉加工業及相關工業的發展,并促進畜牧業發展,增加國民經濟收入。
(3)高油玉米:是指子粒含油量超過8%的玉米類型,由于玉米油主要存在于胚內,直觀上看高油玉米都有較大的胚。玉米油的主要成分是脂肪酸,尤其是油酸、亞油酸的含量較高,是人體維持健康所必需的。玉米油富含維生素F,維生素A、E和卵磷脂含量也較高,經常食用可減少人體膽固醇含量,增強肌肉和心血管的機能,增強人體肌肉代謝,提高對傳染病的抵抗能力。因此,人們稱之為健康營養油。玉米油在發達國家中已成為重要的食用油源,美國玉米油占食用油8%。普通玉米的含油量為4%-5%,研究發現隨著含油量的提高,子粒蛋白質含量也相應提高,因此,高油玉米同時也改善了蛋白品質。
(4)高賴氨酸玉米:也稱優質蛋白玉米,即玉米子粒中賴氨酸含量在0.4%以上,普通玉米的賴氨酸含量一般在0.2%左右。賴氨酸是人體及其它動物體所必需的氨基酸類型,在食品或飼料中欠缺這些氨基酸就會因營養缺乏而造成嚴重后果。高賴氨酸玉米食用的營養價值很高,相當于脫脂奶。用于飼料養豬,豬的日增重較普通玉米提高50%-110%,喂雞也有類似的效果。隨著高產的優質蛋白玉米品種的涌現,高賴氨酸玉米發展前景極為廣闊。
(5)爆裂玉米:即前述的爆裂玉米類型,其突出特點是角質胚乳含量高,淀粉粒內的水分遇高溫而爆裂。一般作為風味食品在大中城市流行。
免責聲明:本資料來源于網絡,如果侵犯了你的版權或其他權利,請通知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