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野莧菜
野莧菜,中藥名。為莧科植物凹頭莧Amaranthuslividus和反枝莧Amaranthusretroflexus的全草或根。凹頭莧分布于全國(guó)各地;反枝莧分布于東北、華北、西北及山東、臺(tái)灣、河南等地。具有清熱解毒,利尿之功效。用于痢疾,腹瀉,疔瘡腫毒,毒蛇咬傷,蜂螫傷,小便不利,水腫。
- 中文學(xué)名:野莧菜
- 別 稱:莧菜、光莧菜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雙子葉植物綱
- 目:中央種子目
- 科:莧科
- 屬:莧屬
- 種:凹頭莧、反枝莧
- 采集時(shí)間:春、夏、秋
入藥部位
全草或根。
性味
味甘,性微寒。
歸經(jīng)
歸大腸、小腸經(jīng)。
功效
清熱解毒,利尿。
主治
用于痢疾,腹瀉,疔瘡腫毒,毒蛇咬傷,蜂螫傷,小便不利,水腫。
相關(guān)配伍
1、治痢疾:凹頭莧30g,車前子15g。水煎服。(《河南中草藥》)
2、治痔瘡腫痛:鮮野莧菜根30-60g,豬大腸1段。水煎,飯前服。
3、治蛇頭疔:鮮野莧葉和食鹽搗爛敷患處。(2-3方出自《福建中草藥》)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9-30g;搗汁。外用:適量,搗敷。
使用注意
氣虛、寒濕久痢忌服。
采集加工
春、夏、秋季采收,洗凈,鮮用。
形態(tài)特性
1、凹頭莧,一年生草本,高10-30厘米,全體無(wú)毛;莖伏臥而上升,從基部分枝,淡綠色或紫紅色。葉片卵形或菱狀卵形,長(zhǎng)1.5-4.5厘米,寬1-3厘米,頂端凹缺,有1芒尖,或微小不顯,基部寬楔形,全緣或稍呈波狀;葉柄長(zhǎng)1-3.5厘米?;ǔ梢干ù?,直至下部葉的腋部,生在莖端和枝端者成直立穗狀花序或圓錐花序;苞片及小苞片矩圓形,長(zhǎng)不及1毫米;花被片矩圓形或披針形,長(zhǎng)1.2-1.5毫米,淡綠色,頂端急尖,邊緣內(nèi)曲,背部有1隆起中脈;雄蕊比花被片稍短;柱頭3或2,果熟時(shí)脫落。胞果扁卵形,長(zhǎng)3毫米,不裂,微皺縮而近平滑,超出宿存花被片。種子環(huán)形,直徑約12毫米,黑色至黑褐色,邊緣具環(huán)狀邊?;ㄆ?-8月,果期8-9月。
2、反枝莧又名:西風(fēng)古,紅莧菜。一年生草本,高20-80厘米,有時(shí)達(dá)1米多;莖直立,粗壯,單一或分枝,淡綠色,有時(shí)具帶紫色條紋,稍具鈍棱,密生短柔毛。葉片菱狀卵形或橢圓狀卵形,長(zhǎng)5-12厘米,寬2-5厘米,頂端銳尖或尖凹,有小凸尖,基部楔形,全緣或波狀緣,兩面及邊緣有柔毛,下面毛較密;葉柄長(zhǎng)1.5-5.5厘米,淡綠色,有時(shí)淡紫色,有柔毛。圓錐花序頂生及腋生,直立,直徑2-4厘米,由多數(shù)穗狀花序形成,頂生花穗較側(cè)生者長(zhǎng);苞片及小苞片鉆形,長(zhǎng)4-6毫米,白色,背面有1龍骨狀突起,伸出頂端成白色尖芒;花被片矩圓形或矩圓狀倒卵形,長(zhǎng)2-2.5毫米,薄膜質(zhì),白色,有1淡綠色細(xì)中脈,頂端急尖或尖凹,具凸尖;雄蕊比花被片稍長(zhǎng);柱頭3,有時(shí)2。胞果扁卵形,長(zhǎng)約1.5毫米,環(huán)狀橫裂,薄膜質(zhì),淡綠色,包裹在宿存花被片內(nèi)。種子近球形,直徑1毫米,棕色或黑色,邊緣鈍。花期7-8月,果期8-9月。
生長(zhǎng)環(huán)境
1、凹頭莧生于庭園、路邊等處。分布于全國(guó)各地。
2、生于曠野、田間或村舍附近草地。分布于東北、華北、西北及山東、臺(tái)灣、河南等地。
藥材性狀
1、凹頭莧,主根較直。莖長(zhǎng)10-30cm,基部分枝,淡綠色至暗紫色。葉片皺縮,展平后卵形或菱狀卵形,長(zhǎng)1.5-4.5cm,寬1-3cm,先端凹缺,有1芒尖,或不顯,基部闊楔形;葉柄與葉片近等長(zhǎng)。穗狀花序。胞果扁卵形,不裂,近平滑。氣微,味淡。
2、反枝莧,主根較直。莖長(zhǎng)20-80cm,稍具鈍棱,被短柔毛。葉片皺縮,展平后菱狀卵形或橢圓形,長(zhǎng)5-12cm,寬2-5cm,先端微凸,具小凸尖,兩面和邊緣有柔毛;葉柄長(zhǎng)1.5-5.5cm。圓錐花序。胞果扁卵形,蓋裂。氣徽,味淡。
相關(guān)論述
免責(zé)聲明:本資料來(lái)源于網(wǎng)絡(luò),如果侵犯了你的版權(quán)或其他權(quán)利,請(qǐng)通知我及時(shí)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