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縱菌
雞?(zōng)菌 Termitornyces albuminosus(Berk)Heim 又稱傘把菇(云南、四川)、雞肉絲菇(臺灣、福建)、斗雞菇、白蟻菰、白蟻傘、黃雞。 ?(福建、廣東)。子實體中等至大型。菌蓋寬3-23.5cm,幼時圓錐形至鐘形并逐漸伸展,頂部顯著凸起呈斗笠形,灰褐色或褐色至淺土黃色,長老后輻射狀開裂,有時邊緣翻起。菌肉白色,較厚。菌褶白色至乳白色,長老后帶黃色,彎生或近離生,稠密,窄,不等長,邊緣波狀。菌柄較粗壯,長3-15cm,粗0.7-2.4cm,白色或同菌蓋色,內實,基部膨大具有褐色至黑褐色的細長假根,長可達40cm。
注:雞?菌的"?"字應該寫作?或"土從"。因現(xiàn)在百分之九十九的人輸入法都打不出"?"這個生僻字,因而我們平常就只能寫成土從。其它都是錯別字。
雞"土從"一詞在《本草綱目》《玉篇》、《正字通》等字典中均有記載。參考文獻:《漢語大字典》第516頁。
基本信息
中文學名
雞縱菌
別稱
傘把菇,雞肉絲菇
界
真菌界
目
傘菌目
科
口磨科
屬
白蟻菌屬
概況介紹
雞肉絲菇在食用菇類中,算得上是最奇特與神秘者之一,古今中外之學者,前后已投入近百年的時間與精力,期能研究出人工栽培的方法,但迄今卻尚無任何結果。雞肉絲菇,在云南省民間早已被認為是最上等的山珍野味,一般單生大型者被稱之為雞肉絲菇,群生者被稱之為姊妹菇,其實此兩者為不同種而已,而大陸諸省一般稱之為雞縱菇,日本則稱之為蟻茸,以上各國學者對雞肉絲菇均極感興趣,但至目前其出菇條件之有關研究,卻均尚未能突破。據(jù)目前所知,食用菇類中有營腐生、寄生與共生等三大類,其中以營共生者在人工栽培上較為困難,但今已逐漸的被克服,并達到部份可以人工栽培生產之程度,一般所謂共生者,是指一種食用菇之菌絲,需與另一種活的植物根部結合一起,營共同生活才能長出菇體者,如松茸、松露等之類。
雞肉絲菇之共生對象是動物中的白蟻,而卻非如一般營共生的植物根部,這是它最奇特與神秘之處,且自試驗中發(fā)現(xiàn)它甚或與黑柄炭角菌也有相當?shù)年P系。
分類地位
雞肉絲菇屬傘菌目、口磨科、白蟻菌屬,本屬至目前已有20種以上被菌類學者正式發(fā)表過,惟一般常見者有群生種雞肉絲菇T.albuminosus本省民間有稱之為姊妹菇者。單生粗柄種T.robustus本省民間有稱之為大雞肉絲菇及T.microcarpus小型雞肉絲菇三種。
形態(tài)特征
子實體中等至大型。菌蓋寬3-23.5cm,幼時圓錐形至鐘形并逐漸伸展,頂部顯著凸起呈斗笠形,灰褐色或褐色至淺土黃色,長老后輻射狀開裂,有時邊緣翻起。菌肉白色,較厚。菌褶白色至乳白色,長老后帶黃色,彎生或近離生,稠密,窄,不等長,邊緣波狀。菌柄較粗壯,長3-15cm,粗0.7-2.4cm,白色或同菌蓋色,內實,基部膨大具有褐色至黑褐色的細長假根,長可達40cm。
名稱由來
雞縱生長在沙地間的白蟻窩上,大都是三五成群地生長在一起。雞縱的菌蓋為圓錐形,當傘蓋分披時,形似雞的羽毛,故名雞縱。菌蓋黑褐或微黃,菌褶稠密、色白、肉厚。雞縱分青皮雞縱菌、黑皮雞縱菌和蒜頭雞縱菌。
有人從
分布范圍
分布在中國江蘇、福建、臺灣、廣東、廣西、海南、四川、貴州、云南、西藏、浙江等地區(qū)。夏秋季在山地、草坡、田野或林沿地上單生或群生,其假根與地下黑翅土白蟻(Odontotermesformosanus)窩相連。
營養(yǎng)成分
雞縱營養(yǎng)豐富,尤其蛋白質的含量較高,蛋白質中含有20多種氨基酸,其中人體必需的8種氨基酸種類齊全。中國歷代都稱贊白蟻雞縱菌美不絕口,營養(yǎng)豐富。據(jù)分析,每100克鮮雞縱菌含水92.61%,干物質7.39%。在干物質中,含粗蛋白34.94%,粗脂肪3.40%,粗纖維13.91%,可溶性糖4.5%,水解糖9.59%,灰分7.73%。在灰分中氧化鈣為20.29%,磷4.62%,鐵1.89%,錳0.08%。還含有麥角留醇和16種氨基酸以及維生素C。雞縱具有較高的藥用價值,現(xiàn)代醫(yī)學研究發(fā)現(xiàn),雞縱中含有治療糖尿病的有效成分,對降低血糖有明顯的效果。
常見品種
雞縱菌的名稱因地而異,廣東稱雞縱,潮汕稱雞肉菇,臺灣和福建叫雞肉絲菇,福建還稱雞腳菇和桐菇,四川稱斗雞菇和傘把菇。在日本稱白蟻菇和姬白蟻菇。還有人稱雞肉菌、雞縱花、荔枝菌、六月菌、拆菌、白蟻菌、雞油菌等。在明代之前的古籍中名稱更多,有雞菌、雞傻、雞宗、雞縱菜等。
還因發(fā)育程度和生長環(huán)境的不同,在出售雞縱菌的市場上,還有許多有趣的叫法。當?shù)厝税丫w呈白色的叫白皮雞縱,黃色的叫黃皮雞縱或反毛雞,帶黑色的叫青雞縱,灰色的稱黃草雞,菌韜開裂、露出白色菌肉的稱花皮雞組。雞機菌是叢生性菌類,數(shù)朵相連著,謂之窩雞縱,偶爾散生者為散雞縱。有時數(shù)十朵至數(shù)百朵相連,又名火把雞組或斗篷雞組。其中,質量最好的是蒜頭雞組,次為開雞縱,再次為火把雞組。
經(jīng)濟用途
雞縱菌肉細嫩,香味濃郁,味道鮮美,中國人民采食該菌的歷史悠久,屬著名的野生食用蘑菇之一,暢銷于國內外市場,群眾根據(jù)該菌的顏色和形態(tài)等特點,分為黑皮、白皮、黃皮、花皮等許多類型,但是否同屬一個種還需要進一步研究。味道以黑皮(青皮)者最好。據(jù)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該菌具有“益胃、清神、治痔”等藥用功效。
如何辨別
1、菇傘形似斗笠:菇傘頂部有顯著之凸起,使其整個菇傘呈斗笠狀,該中間之凸起即稱之為傘尖。
2、傘尖如鐵似鋼:以手指觸壓傘尖時,其硬度有若鐵器扎手,這是其他菇類所沒有的。雞肉絲菇依種類不同,其菇傘之大小差異極大,大者直徑可達20cm以上,小者不及3cm,而其傘尖均極為堅硬,是其共同之特點。
3、菌褶白色:雞肉絲菇菌傘表面,有灰、白、米黃等等顏色,而其菌褶初時均為白色,以后漸漸老熟而呈乳白或稍帶黃色。
4、菌根一條菌根不分枝,一條直通地下之白蟻巢,此菌根在學術上一般稱之為假根。
俱有以上四項特征者,已足以確定為雞肉絲菇了。
成長過程
老巢才會長出雞肉絲菇
自以往之文獻及近年筆者的觀察,發(fā)現(xiàn)雞肉絲菇均長自白蟻之老巢,其新巢雖也有多量可以分化成為雞肉絲菇之原基體,但卻從未發(fā)現(xiàn)其菇體之著生。經(jīng)詳細多次觀察雞肉絲菇著生處之結果,發(fā)現(xiàn)其著生點都是在老巢之上表面,未曾有從老巢之中心,或由老巢之底部穿過其中心而成長者。當老巢上表面之原基體,得到適合的環(huán)境時,即在其巢窩的空間分化而成長,并穿過巢壁與土層而發(fā)育成完整的雞肉絲菇。
雞肉絲菇在新巢不見出菇之推測
雞肉絲菇在新巢不出菇之現(xiàn)象,過去有學者推測認為是由于新巢之白蟻數(shù)量太多,吃盡或破壞了雞肉絲菇菌絲體之結構,而致無法長出菇來。近年又有學者,將白蟻巢以120℃高壓釜蒸氣殺菌后,再行培養(yǎng)雞肉絲菇菌絲,結果生長良好,但卻未能見其長菇。筆者以另一角度觀察認為,其未能長菇之原因,也有可能是由于其菌絲生長尚未達適當成熟之故。人工栽培之食用菇類中,如草菇,在下種10天內即開始有菇可以采收,而香菇要120天后才有菇體的出現(xiàn),又如金福菇更需長達180天后才有正常菇體之生產,若予提早處理出菇,一般是不會有結果的,有時即使是出現(xiàn)了原基體,甚而分化成小菇體,但在數(shù)天后便告死亡,或只能形成無經(jīng)濟價值之畸形菇而已。雞肉絲菇之菌絲,在蟻巢中應需多少時間才能正常出菇,有待學者的考證,以期能作為今后人工栽培研究之重要參考。
形成堅硬的尖鉆體竄出深土而成長
根據(jù)實際調查發(fā)現(xiàn),白蟻在土表以下0.1-1公尺處,均有其筑巢之蹤跡,而雞肉絲菇自白蟻巢長出時,大致都會先形成一個前尖后大之尖鉆體,該體之先端均極為堅硬,因之得以竄出那厚厚的土層,此一堅硬尖鉆體的先端,即為以后形成雞肉絲菇之傘尖部份,而其后部所延長者則成為雞肉絲菇之假根。
當此尖鉆體竄出將達土表之際,隨即分化形成雞肉絲菇的菇傘與菇柄的幼體,并再繼續(xù)向土面伸展而成為完整的菇體。尖鉆體在向上伸展途中,若遇到石塊或其他堅硬之物體時,會很自然的轉彎繞過此障礙物,而繼續(xù)向地表伸展,以完成結菇、開傘、播放孢子之世代任務,這種現(xiàn)象確實令人不得不深深的贊嘆,此一大自然的奧妙。
采收儲存
雞肉絲菇的采收
雞肉絲菇的采收,原則上是愈嫩愈好,亦即在其剛出土至傘緣與菇柄成45度角以內者為佳,而以傘緣平直之前為其最低標準,如菇傘達平直甚至翻轉者,已屬過老而致口感較差。在大雷雨后之數(shù)日內,最好每天清晨前往可能出菇之處尋找采收,如過了中午之后,往往因氣溫過高而致菇體很快即行腐爛。
雞肉絲菇的儲存
雞肉絲菇采收后,將其假根一一切除,并洗凈菇柄基部的附土,然后以紙張包裹,放入塑膠袋或特百惠保鮮盒,置于12℃之儲存庫中,可保存良好之鮮度達一周以上。雞肉絲菇存于10℃以下者,依溫度之下降有漸次被凍傷而影響口味之現(xiàn)象,如溫度在14℃以上者,則依溫度之上升而有漸次加速腐爛的情形,尤其達30℃以上時,一般在一天內即可使雞肉絲菇產生腐爛現(xiàn)象。
烹調方法
干鍋雞縱菌燒肉
做法:
1、雞縱菌用溫水泡一個小時以上,撈出洗凈瀝干水份。
2、鍋熱油,下姜絲、蒜片爆香,入紅椒片、雞縱菌翻炒,加入肉片炒勻,調入鹽、生抽、雞精后加少許高湯移入干鍋即可。
魚腐雞縱菌
做法:
1、西蘭花一朵切開洗凈,直接炒熟或者用水燙熟在盤子里排好圍邊。
2、雞縱菌泡水沉淀沙子,把末端的臟東西剪掉,魚腐也略洗一下。
3、鍋里放油爆香姜片,放入蠔油、生抽、糖、水和雞粉將芡汁煮好,并試味至合適(一定不能過咸,因為其他材料都非常吸味的),再將菌類和魚腐放入煮軟。
蒸陽春雞肉絲菇
備妥一大碗切好之雞肉絲菇,置于電鍋或蒸鍋內蒸熟后即可上桌。本道菜肴食用時,可沾醬油芥末而食之,也可以沾鹽水,則其味更鮮。本道菜在蒸煮時,碗中可以不要加水,其原因是由于菇體在遇熱時會自行流出最美味之汁液以供吾人享用。
燒烤雞肉絲菇
取雞肉絲菇,用清水洗凈后,一根根分別置于市售食品用之鋁箔紙上,再酌撒一點食鹽于該菇體,并個別包妥后置于烤箱或烤爐中烤熟即可,此法烤成之雞肉絲菇最具原始風味。如想要有所變化,可在菇體上涂一些牛油,胡椒等等之類的調味品,就可以作出多種口味之食品來。本道菜肴在食用時,只要將該鋁箔紙剝開,即可整根舉而咬食之,這種方法在野外烤肉時,最受歡迎,也是最甜美。如在宴會,這種方式覺得不夠文雅,則可先切成小段后再行燒烤之。
雞肉絲菇湯
取高湯或排骨、肉湯之類,置入湯鍋三分之一量,以烈火煮開,再置入三分之一該鍋量之切妥雞肉絲菇,隨即再開火燒煮之,至該湯中心再度開滾時,隨即加入少許食鹽調味后即可分裝于湯碗上桌。本道湯肴所用之湯鍋大小,依人數(shù)或所需量而酌定之。由于本湯尚保有其原味,所以喝起來不但夠味,而且也過隱。
清炒雞肉絲菇
依一般家庭之烹調方式,將肉片用油加鹽、佐料等炒熟后,馬上在炒鍋中投入切妥之雞肉絲菇,用鍋鏟拌一拌,隨即蓋上鍋蓋片刻,待菜肴中心開滾時,即可起鍋上桌。本道菜肴所用之雞肉絲菇量,依烹調者之需要而定,一般一道菜用150-200公克為準。
隨緣雞肉絲菇
雞肉絲菇,乃為本省可遇不可求之山珍野味,如若有幸取得此一珍品者,也可憑個人之烹調經(jīng)驗與智慧或想像力,設計作出各種不同口味之菜肴。而素食者,更可以利它來開發(fā)作出更多的素食菜肴與湯類,使雞肉絲菇能隨緣而作出千變萬化的佐餐圣品。
相關資料
雞肉絲菇是白蟻種植的糧食
人會畜牧以作為食物,螞蟻也會畜養(yǎng)蚜蟲以維持共生的關系,這已是眾所周知的事,但會種植植物以作糧食的昆蟲,的確是少之又少了,而姬白蟻即是其中之一。
白蟻種植雞肉絲菇的過程及其生態(tài)
1、女王之婚禮
每年4-10月間,在即將下大雨之前,常常可以看到羽化后,長著翅膀,呈灰色的大白蟻,成群的向空中飛舞,這就是發(fā)育成熟的雌雄蟻,他們落地后翅膀很快的就自行脫落,并四處爬行找尋伴侶,以行周公之禮,然后隨即潛入土中,著手新巢的建造,此雌蟻就是將來這一家的母后,也是他們的女王。白蟻之成蟲,他們有驅光性,所以傍晚時分,在有燈光的窗口,常常會發(fā)現(xiàn)大量此類之訪客,在屋內外四處爬行或飛翔。
2、新巢之建立與發(fā)展
一般白蟻之女王,首先都在地下10-30公分左右處開始建立新巢,以后漸次發(fā)展至多個蟻巢,其深度也有達1-2公尺深者,他的形狀大致呈半球型,大者徑可達15公分,高12公分左右。一般在蟻巢之四周及頂部,都會留有2-3公分的空間,其空間之巢壁,均系以純土配合白蟻之唾液,以奇特有之技能而完成,使該巢壁呈現(xiàn)光華亮麗,且極俱堅硬之特質。
3、蟻巢中的王臺與哺育室
在大型蟻巢之近中央處,往往可以發(fā)現(xiàn)一扁平之巢房,是以黏土之薄壁所構成,此即所謂之王臺,該王臺乃女王棲息產卵之處,此王臺,在每一白蟻群落中,只限一個。又據(jù)觀察而推測認為,王臺在一個蟻巢中,應該是最先構筑者,然后再于王臺之背側筑成短橢圓形之哺育室,此哺育室不但層層相連,而且其間并保有適當?shù)耐ǖ溃宰鳛榘紫佒紫x及亞成蟲活動之處。
4、蟻巢中養(yǎng)菌室的奧密
(1)家即農場食糧處處有
養(yǎng)菌室,為培養(yǎng)雞肉絲菇菌絲,及原基體以供白蟻幼蟲、女王食用之所,此室與哺育室兩者是兼用的,其材料是由白蟻吞食的植物體,再吐出之纖維素、木素等物質50%左右與土壤混合制成粒狀堆置而成,經(jīng)學者分析結果,其主要成份為蛋白質16.8%,戊聚糖4.05%,灰分20.9%。
(2)原基體是雞肉絲菇成長必經(jīng)之一個階段。
所謂原基體者,乃雞肉絲菇菌絲在蟻巢中,交織所形成之小顆粒,其直徑0.5-2mm左右,外觀為白色小珍珠狀。此原基體之外向菌絲末端,會著生成串長橢圓形的分生孢子,過去曾有學者誤認為是白蟻所培養(yǎng)之另一小白球菌惟今已證實這原基體,確是雞肉絲菇生活史中,成長必經(jīng)之一個階段。
(3)黑柄炭角菌為其秘中密
采集白蟻巢標本時,在蟻巢外觀上,能看到的只有白蟻及白粉狀的雞肉絲菇菌絲,但在容器中經(jīng)48小時后,所有的蟻巢表面都會長出稀疏棉絮狀的另一種菌絲,其速度極快1天可達3-6cm之多,后經(jīng)證實此菌絲即為黑柄炭角菌類,其中又以一種學名為者最多,惟此菌平常隱藏在蟻巢中之作用是什么?至今還是個秘密。
(4)金黃色的原基體是另一個乾坤
黑柄炭角菌之菌絲,經(jīng)4-5天之生長后,又可交織形成一種金黃色的原基體小顆粒,其形狀與雞肉絲菇者極為近似,故近年亦有學者誤認為是另一種色澤的雞肉絲菇原基體,惟經(jīng)筆者長期在顯微鏡下觀察結果,發(fā)現(xiàn)此金黃色的原基體,會自行分化成黑柄炭角菌的小菇蕾,且很快的發(fā)育形成黑色長棒形的黑柄炭角菌子實體,確定非雞肉絲菇之原基體。
(5)白蟻的群體逃亡現(xiàn)象
采集到的大白蟻窩,如內有多量之白蟻者,將它置于瓦盆中,且將該蟻巢之上下?lián)湟圆杉氐耐寥溃蛊浔M量接近自然環(huán)境之狀況,然后再將該瓦盆置于大水盤中,以防白蟻外逃。如此經(jīng)24小時候,往往在該瓦盆之土表上,可以發(fā)現(xiàn)一大堆的白蟻卵、幼蟲及成蟲,密密的集中在一起,如此再經(jīng)數(shù)日后即告全部死亡,且漸被霉菌所吞噬,這種現(xiàn)象,近有學者推測,可能由于白蟻巢被挖掘搬動后,白蟻心生恐懼,表示抗議而群體自殺,后來才長出霉菌之一種自然現(xiàn)象。惟筆者以透明的玻璃標本瓶,重復再作一次試驗,結果發(fā)現(xiàn)白蟻之出走,是由于黑柄炭角菌菌絲萌芽,而開始攻擊白蟻之故,如白蟻被包圍逃之不及,以后想沖出重違者,首先其腳必會被該菌絲所黏住,續(xù)而整體便動彈不得,最后即有大量的菌絲將該白蟻團團圍住,以便消化吸收,以上之過程不過只有2-4天而已。由上觀之,白蟻在瓦盆之表土集中,應該是群體逃亡而非集體自殺,為慎重計,筆者更于該吞噬白蟻堆之霉菌菌落上,作一分離檢定,結果亦證明是為黑柄炭角菌之菌絲,因之更可證明黑柄炭角菌之菌絲,有追趕并吞噬白蟻之現(xiàn)象。
(6)二氧化碳20%下之生命奇跡
在環(huán)境中,空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一般為0.03-0.05%左右,而白蟻巢中之二氧化碳,最高時可達20%以上,已是一般空氣的400-700倍了,因之一般的生物不但無法生活,而且必將立即死亡。然而白蟻卻能在此巢內與地面間,二氧化碳相差懸殊之狀況下來去穿梭自如,不但如此,白蟻還能在如此高二氧化碳濃度之巢窩中,孵育、覓食與成長。雞肉絲菇在白蟻巢中,也有他適應的一套,其菌絲不但比一般培養(yǎng)在試管中者長得更好,而且色澤也更白,這當是自然界共生的一項絕配,也可以說是自然界的一項奇跡。
5、新巢之雞肉絲菇菌絲體來自老窩
據(jù)觀察,新女王建造新巢之初,就已將雞肉絲菇的分生孢子或節(jié)孢子植于巢窩之中,該節(jié)孢子是由原來老巢之菌絲體斷裂而成,至于分生孢子則如上述之來自原基體所著生。新女王在原巢活動期間,此兩種孢子就該已附著于其腸胃及肢體之上,因之可推斷當準女王飛離原巢之際,就順理成章的帶到新巢,并繼續(xù)培養(yǎng)以供作白蟻之糧食了。一個新白蟻群,在蟻口眾多之狀況下,會在原巢附近繼續(xù)營造相同形式之蟻巢,以其蟻道相通而成為一個蟻巢群,此一蟻巢群亦均會長滿雞肉絲菇菌絲體,而其菌種之來原,應系來自陸續(xù)建造之前蟻巢,其傳播者當為工作中之職蟻,借其肢體所附著之分生孢子或節(jié)孢子而繁殖之。
6、職蟻及兵蟻的一生
婚后的女王,經(jīng)一周左右開始產卵,卵經(jīng)3-4周孵化為幼蟲,此幼蟲均以職蟻及兵蟻為主,其在出生后,因胃腸內尚無營以共生之纖毛蟲類,以幫助消化植物纖維,故而必需以養(yǎng)菌室之雞肉絲菇菌絲為食,待幼蟲成長且自生活環(huán)境中,獲得纖毛蟲類后再以植物纖維為其主食。職蟻之體驅長度為2.5-3.0mm,而兵蟻則有4-6.5mm,壽命大致只有3個月左右,其一生乃專司從事王臺與哺育室間搬運、幼蟲保育、保衛(wèi)族群、食物的采食及造巢等工作。7、作甬道啃樹皮也是白蟻生活之一環(huán)蟻卵之
姬白蟻采食時,一般以蛀食植物地下之根部為主,但也有啃食地上樹干之表皮者,由于白蟻有怕光之特性,所以會自行用土壤作一個通道以便遮光,如此一來白蟻就可在通道中日夜取食,并將半消化之植物纖維吐出與土混合后制成粒狀物,以繼續(xù)黏堆方式擴大窩巢。細察姬白蟻作甬道時,首先以口叼取少許土粒,并隨即吐出適量之唾液以潤濕之,再叼送至預作甬道處,再吐出適量之唾液,使土粒一一相連,并依其體型之一定高度,不斷的推積成一條,或相連之一片甬道。
8、姬白蟻不上家屋蛀木梁
家白蟻為一眾所周知為害房屋、木材、家具、衣服、書籍等之大害蟲,而會種雞肉絲菇為食的姬白蟻,則只會為害野外生存之植物,不會攀升家屋之高處危害為害建之材木料等。
9、白蟻女王之形體及壽命
白蟻女王之形體,初期之長度大致為11mm左右,以后漸次膨大,至最大之際,其長度可達52mm以上,如以體積而論,較最小之職蟻大150-300倍之多,以后其體軀又漸次的縮小而至死亡,其壽命一般都在3-4年左右。
10、白蟻女王之食物與行動
白蟻女王之腹部,最大時較其頭胸部之體積大20倍以上,因之一般推論,該女王之行動應該極為遲鈍,也有可能終日只能躺臥于王臺之中,專司產卵而已。惟由培養(yǎng)皿中觀察,在蟻巢中之白蟻女王,不但行動迅速轉身靈活,而且在窩巢中可以快速開道或建立臨時藏身之所。白蟻女王的腸胃中,經(jīng)學者研究發(fā)現(xiàn),亦無纖毛蟲類的存在,因之當無法消化植物纖維,而其一生產卵,繁殖后代無數(shù),又體軀比職蟻碩大數(shù)以百倍,且壽命長綿15倍之多,此一現(xiàn)象,有關學者配合在白蟻女王之腹內,發(fā)現(xiàn)多量雞肉絲菇的原基體分生孢子事實推論,認為與其終身所食用之味道甜美又營養(yǎng)豐富的雞肉絲菇原基體似應有相當?shù)年P系。
栽培操作
從各地試驗情況看,雞?菌人工栽培方式,主要是熟料袋栽,具體技術如下。
(1)季節(jié)安排 當氣溫穩(wěn)定在12℃ - 24℃以上,為最佳制袋季節(jié),以此為最適溫度范圍,此時接種不需加溫培養(yǎng),成活率高。經(jīng)40-50天培養(yǎng)后菌絲長滿袋,氣溫回升后,將菌袋埋人土中,很快就能長出第一批菇,并可延續(xù)采收到當年秋季9-10月份。在此期間白蟻活動旺盛,但無害處。它在取食菌絲的同時,又分泌一些有利于雞縱菌生長的物質,促使菌絲生長旺盛,能獲得高產。
(2)菌袋制作 適用雞?菌栽培生長的培養(yǎng)基配方:木屑75%,戴皮20%,石膏粉1%,白糖1%,白蟻巢土3%,水110%。
制作時將配料分別稱量后翻拌均勻、堆悶2小時后檢查含水量為“%左右,即用手抓培養(yǎng)料緊握指縫間有水珠形成,但不下滴為度。栽培袋選用17厘米X 35厘米或15厘米X35厘米的聚丙烯袋裝料,兩頭套頸圈,無棉體塑蓋封蓋袋口。按常規(guī)滅菌然后在無菌室內接入雞?菌的栽培種。
(3)發(fā)菌培養(yǎng) 將接種后的菌袋置于事先消毒的培養(yǎng)室內培養(yǎng),調控袋溫度在20℃-25℃,進行遮光養(yǎng)菌。發(fā)菌培養(yǎng)一般40-60天菌絲可長滿全袋。
(4)野外搭棚 雞?菌菌絲生理成熟后,要搬到野外菇棚出菇g一菇棚場地選擇南北朝向、地勢平整、土壤肥沃、酸性的場地;也可用房前屋后庭院作栽培場地。先整理成0-100厘米寬的畦床,長度視場地而定。扒出表土整成15厘米的凹畦。雞?菌喜酸性環(huán)境,故不宜撒石灰粉消毒,可撒適量的多菌靈或硫菌靈。畦床均勻撒3-5厘米厚的粗沙,四周挖好排水溝。菇棚高2米,上方和四周用草簾遮蔭。
(5)埋筒筱土當菌絲走滿袋壁,并出現(xiàn)米粒大小的釘狀或珊瑚狀瘤點時,把菌袋搬進菇棚內,脫去筒膜,排于畦床上。菌筒間距2-3厘米,間隙用覆土材料填實,菌筒表面覆蓋8 -10厘米厚的經(jīng)陽光暴曬過的菜園土或腐質土。畦上搭架拱膜棚,保持覆土濕潤。然后在拱膜或菇棚上方鋪上竹葉、松枝等遮蔭。
(6)出菇管理 雞?菌出菇一般在夏秋季節(jié)6-10月份。其氣溫控制在24℃-28℃為適。氣溫高時棚頂加厚遮陽物,畦溝淺水蓄水,早、晚棚內空間噴水,人為創(chuàng)造一種陰涼濕潤環(huán)境,空氣相對濕度85%~90%;并拉大晝夜的溫、濕差,促使菇體質量提高。出菇期間常發(fā)生蜻瑜咬食菇體,可采取人工捕捉。
免責聲明:本資料來源于網(wǎng)絡,如果侵犯了你的版權或其他權利,請通知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