苣荬菜(學名:Sonchus arvensis L.)是菊科,苦苣菜屬多年生草本植物。根垂直直伸,莖直立,高可達150厘米,有細條紋,基生葉多數,葉片偏斜半橢圓形、橢圓形、卵形、偏斜卵形、偏斜三角形、半圓形或耳狀,頂裂片稍大,長卵形、橢圓形或長卵狀橢圓形;頭狀花序在莖枝頂端排成傘房狀花序。總苞鐘狀,苞片外層披針形,舌狀小花多數,黃色。瘦果稍壓扁,長橢圓形,冠毛白色,1-9月開花結果。
苣荬菜全球分布。中國陜西、甘肅、寧夏、新疆、福建、湖北、湖南、廣西、四川、云南、貴州、西藏有分布。生長在海拔300-2300米的山坡草地、林間草地、潮濕地或近水旁、村邊或河邊礫石灘。
苣荬菜以全草入藥。有清熱解毒,利溼排膿,涼血止血之功效。
中文名:苣荬菜
學 名:Sonchus arvensis L.
界:植物界
門:被子植物門
綱:雙子葉植物綱
亞 綱:合瓣花亞綱
目:桔梗目
科:菊科
亞 科:舌狀花亞科
族:菊苣族
亞 族:萵苣亞族
屬:苦苣菜屬
種:苣荬菜
形態特征
多年生草本。根垂直直伸,多少有根狀莖。莖直立,高30-150
頭狀花序在莖枝頂端排成傘房狀花序。總苞鐘狀,長1-1-5厘米,寬0.8-1厘米,基部有稀疏或稍稠密的長或短絨毛。總苞片3層,外層披針形,長4-6毫米,寬1-1. 5毫米,中內層披針形,長達1.5厘米,寬3毫米;全部總苞片頂端長漸尖,外面沿中脈有1行頭狀具柄的腺毛。舌狀小花多數,黃色。瘦果稍壓扁,長橢圓形,長3.7-4毫米,寬0.8-1毫米,每面有5條細肋,肋間有橫皺紋。冠毛白色,長1.5厘米,柔軟,彼此糾纏,基部連合成環。花果期1-9月。
厘米,有細條紋,上部或頂部有傘房狀花序分枝,花序分枝與花序梗被稠密的頭狀具柄的腺毛。基生葉多數,與中下部莖葉全形倒披針形或長橢圓形,羽狀或倒向羽狀深裂、半裂或淺裂,全長6-24厘米,高1. 5-6厘米,側裂片2-5對,偏斜半橢圓形、橢圓形、卵形、偏斜卵形、偏斜三角形、半圓形或耳狀,頂裂片稍大,長卵形、橢圓形或長卵狀橢圓形;全部葉裂片邊緣有小鋸齒或無鋸齒而有小尖頭;上部莖葉及接花序分枝下部的葉披針形或線鉆形,小或極小;全部葉基部漸窄成長或短翼柄,但中部以上莖葉無柄,基部圓耳狀擴大半抱莖,頂端急尖、短漸尖或鈍,兩面光滑無毛。
頭狀花序在莖枝頂端排成傘房狀花序。總苞鐘狀,長1-1-5厘米,寬0.8-1厘米,基部有稀疏或稍稠密的長或短絨毛。總苞片3層,外層披針形,長4-6毫米,寬1-1. 5毫米,中內層披針形,長達1.5厘米,寬3毫米;全部總苞片頂端長漸尖,外面沿中脈有1行頭狀具柄的腺毛。舌狀小花多數,黃色。瘦果稍壓扁,長橢圓形,長3.7-4毫米,寬0.8-1毫米,每面有5條細肋,肋間有橫皺紋。冠毛白色,長1.5厘米,柔軟,彼此糾纏,基部連合成環。花果期1-9月。
生長環境
生長于海拔300-2300米的山坡草地、林間草地、潮濕地或近水旁、村邊或河邊礫石灘。
分布范圍
分布于陜西(沔縣)、甘肅(平涼)、寧夏(銀川)、新疆(烏魯木齊、塔城)、福建(連城)、湖北(竹溪)、湖南(龍山)、廣西(百色)、四川(南川、瀘定、峨眉、成都)、云南(昆明)、貴州(平壩、望謨)、西藏(察隅、聶拉木)。幾遍全球分布。
主要價值
免責聲明:本資料來源于網絡,如果侵犯了你的版權或其他權利,請通知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