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橡皮魚
橡皮魚是一種溫暖性近底層魚類,主要分布于我國東、南、黃、渤海,朝鮮和日本,也見于南非。
橡皮魚學名叫綠鰭馬面鲀,潮汕俗名:迪仔;在上海和閩浙一帶稱橡皮魚、剝皮魚,在北方稱豬油、皮匠魚、面包魚、燒燒角。
- 中文學名:綠鰭馬面鲀
- 二名法:Thamnaconus septentrionalis
- 界:動物界
- 門:脊索動物門
- 綱:輻鰭魚綱
- 目:鲀形目
- 科:單棘鲀科
- 屬:馬面鲀屬
- 種:綠鰭馬面鲀
- 分布區域:朝鮮,日本,印度洋非洲東岸,中國東海,黃海
簡介
又名馬面魚、剝皮魚、羊魚、面包魚。革鲀科動物馬面鲀〔Navodon septentrionalis (Guther)〕的肉或全體。原動物分布于渤海、黃海、東海及南海。可入藥(見《杏林春滿集》)。味甘,性平,入脾骨經。功能健脾消食,清熱止血。主治脾骨虛弱,食不易消,乳癰及消化道出血。用量100~200克。煮食或配制藥膳食用。魚肉細嫩,含蛋白質、脂肪、磷、鐵、鈣、肌動球蛋白;可食部分蛋白質含量高于黃鱔、帶魚、黃魚。
分布范圍
不僅產量高,而且魚汛比較集中,其主要汛期在2月上旬至5月下旬。目前以我國東海的產量為最多,最高年產量已達25萬噸左右,已成為我國僅次于帶魚的第二位的海洋經濟魚類品種。
營養價值
橡皮魚資源豐富,無毒,含有蛋白質、維生素及脂肪等營養成分,營養價值不比其它魚類差,是一種價廉物美的食用魚類。但由于魚的外觀難看,一般消費者習慣上不太愛吃,個別的人吃了有過敏性反應,因此對這種魚產生了懷疑,市場上不受歡迎。
菜肴制作
作為菜肴,中醫師黃懷得特別欣賞橡皮魚的細幼、無腥味。由于此魚魚肉比較淡,因此用豆豉、醬油、姜絲、蒜蓉燜煮最好吃。切片煮湯,用一點芫荽和姜絲調味,非常可口,不妨一試。橡皮魚肉可以制成美味魚絨,成品比傳統的魚松優越。肌肉纖維長,色香味佳的小包裝方便食品。又可制成烤魚片,干烤橡皮魚,配以玉蘭、冬菇、油菜,特點是色棗紅、味清、鮮、香。還有醋溜橡皮魚,配料萵筍、木耳、油菜。成品金紅色,味香、焦、酸略甜,都別有風味。
其他用途
橡皮魚肝大,可制魚肝油。肝占全魚重量的3.9~7.4%,含油量高達50~60%。油灰還可代替桐油灰。魚骨可做魚排罐頭,頭皮內臟可做魚粉。魚皮能制取成可溶性食用魚蛋白。這是一種富含蛋白質的營養食品,不僅含多種氨基酸,而且易被人體消化吸收。因此對于年幼兒童以及一般體弱多病者等都是一種良好的營養食品。不過制得食用蛋白具有特殊的腥臭味,所以會影響其實用價值。
橡皮魚的食療作用:可治胃病、乳腺炎、消化道出血等癥。
橡皮魚全身是寶。我們應該珍視它,又要合理開發利用。
成分
化學成分
皮肉含蛋白質,脂肪,氨基酸,鈣、磷、鐵,并含肌動球蛋白。
營養成分
橡皮魚可食部分為52%,每100g橡皮魚肉含能量347kJ,蛋白質 18.1g,脂肪0.6g,碳水化合物1.2g,灰分1.2g,維生素B10.02mg,維生素B20.05mg,維生素PP3.0mg,維生素E1.03mg,鉀291.0mg,鈉80.5mg,鈣5.4mg,鎂27.0mg,鐵0.9mg,錳0.10mg,鋅1.44mg,銅0.07mg,磷185.0mg,硒38.18μg等。
臨床研究
現代研究表明,橡皮魚的蛋白質含量超過帶魚、黃魚和鱔魚,且質量也較好,含有人體所必需的十余種氨基酸,其膽固醇、脂肪含量都較低,并含有多種人體所需的微量元素,所以,橡皮魚是人們較為理想的一種補益佳品,特別適合于心血管、腦血管疾病患者及肥胖者食用。此外,從橡皮魚的魚肝中可以提取出魚肝油,可用于預防和治療維生素A缺乏癥。
免責聲明:本資料來源于網絡,如果侵犯了你的版權或其他權利,請通知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