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葉蠟梅
柳葉蠟梅(學名:Chimonanthus salicifolius Hu)是蠟梅科,蠟梅屬灌木,幼枝條四方形,老枝近圓柱形,葉近革質,葉片線狀披針形或長圓狀披針形,兩端鈍至漸尖,葉面粗糙,無毛,葉背淺綠色,被不明顯的短柔毛,葉緣及脈上被短硬毛;葉柄被微毛。花單朵腋生,有短梗;花被片、雄蕊和心皮與山蠟梅特征相同。8-10月開花。
分布于中國江西修水和廣豐等地。浙江有栽培。生于山地林中。
柳葉蠟梅花期長,芳香素雅為優良的園林觀賞植物。柳葉蠟梅可采收鮮葉,按茶葉“炒青”工藝加工成香風茶,即可用于沖泡飲用。
- 中文名:柳葉蠟梅
- 學 名:Chimonanthus salicifolius Hu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雙子葉植物綱
- 亞 綱:原始花被亞綱
- 目:毛茛目
- 科:蠟梅科
- 屬:蠟梅屬
- 種:柳葉蠟梅
- 命名者及年代:Hu,1954
形態特征
半常綠灌木。老枝被微毛。葉近革質,線狀披針形、長卵狀披針形或長橢圓形,長6-13厘米,寬2-2.8厘米,先端漸尖或鈍尖,基部楔形,全緣,上面粗糙,無毛,下面被白粉及柔毛,葉緣及脈被短硬毛;葉柄長3-6毫米,被微毛。
花淡黃色,具短梗;花被片15-17,雄蕊4-5;心皮6-8。果托梨形,長卵狀橢圓形,高2.3-3.6厘米,頂端縊縮。
瘦果長1-1.4厘米,深褐色,果臍平。花期8-10月,果期10-12月。
產地生境
分布于中國江西修水和廣豐等地。浙江有栽培。模式標本采自江西修水。生于山地林中。
繁殖方法
播種
柳葉蠟梅的種子繁殖是最原始的繁殖方式,分秋播和春播。每年10-11月份內部種子逐漸變為棕黑色時即可采種,種子無休眠習性,播種前進行簡單的處理后即可隨采隨播(最好溫水浸種);也可層積處理后再播種。春播也要溫水浸種,發芽率可達60-75%;也可采用堿性溶液或赤霉素處理法,發芽率可達75%以上。
播種圃地應選擇交通便利,水源充足,透氣性好,有機質含量較高的地方。需要細致整地、全面耕作,最好對土壤進行消毒并施足機底肥。一般苗高達30厘米以上,即可出圃定植。
扦插
柳葉蠟梅雖然果實產種量不低,但種子的發芽率較低,因此,除了播種繁殖外,常采用扦插技術繁殖幼苗。春插或者秋插均可,時間為2-4月及9-10月。首先要選擇好圃地,一般要求陽光充足,這可以很好地促進生根、增加成活率。土壤結構疏松通氣良好,可采用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消滅土壤病菌、吡蟲啉消滅土壤害蟲,用量均視情況而定。圃地處理好后即可做床及準備插穗。選擇生長健壯的1-2年生枝,剪成長12厘米左右、具有2對芽子的插穗。要求插穗上切口為平面,下部在緊貼芽處剪成馬耳形。為了提高成活率,插穗最好用植物激素處理。
常用生根粉或IAA,注意采用速浸法效果較好。扦插基質一般為處理后的土壤,也有人用100%珍珠巖為扦插基質,扦插效果較為理想,成活率可達60%以上。將苗床澆透水,待水灌后即可扦插。前期苗床用塑料薄膜罩住,保持通風,后期除再去薄膜,保證水肥,按照一般的大田標準進行管理。
栽培技術
柳葉蠟梅的栽培可選用盆栽和地栽兩種方式,應根據不同栽培目的選擇栽培方式。如果以觀賞花木為目的,應選用盆栽;如以發展綠化、商品花材生產為目的,則取地栽。根據柳葉蠟梅的特性,地栽時應選擇在蔭濕環境,濕潤肥沃或地下水位高的地方進行,栽植時間以春季為好。植樹時,要先做好除草松土工作,以利根生長。定植后,可施適量腐熟有機肥料,促進生長。每年可適當修枝,保持樹形美觀。
病蟲防治
蟲害:常見有蚜蟲、介殼蟲、刺蛾、卷葉峨等,蚜蟲在嫩梢嫩葉花蕾上吸食汁液,介殼蟲在枝上吸汁為害,刺蛾、卷葉蛾咬食葉片、新芽、花蕾等。
防治方法:采取預防為主,將花盆放在采光通風好的環境生長,減少病蟲害的發生。如發現上述害蟲,可用50%殺螟松1000倍液噴殺,為了減少對養花環境的污染也可用土辦法滅蟲,如介殼蟲可采用酸醋溶液殺滅,蚜蟲可用洗衣粉水殺滅,如果少量的可人工捕殺。
主要價值
觀賞:柳葉蠟梅分枝低、枝葉濃密,冠形豐滿,花期長,芳香素雅,觀賞價值高,為優良的園林觀賞植物。柳葉蠟梅的樹樁還能用于制作盆景或作為砧木嫁接優良品種蠟梅。
食用:柳葉蠟梅之葉味辛、涼、微苦、回味甘醇。每年夏、秋兩季,可采收鮮葉,按茶葉“炒青”工藝加工成香風茶,即可用于沖泡飲用。在中國黃山市齊云山、江西贅源每年端午節前后,街頭巷尾、農留市場及旅游景區,均有出售,是該地大特色地方產品。 免責聲明:本資料來源于網絡,如果侵犯了你的版權或其他權利,請通知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