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陽勺子饃

勺子饃是河南信陽地區的傳統風味小吃,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最早是從武漢江岸碼頭興起,當地叫“面窩”深受群眾喜愛。因制作時須用兩把特制的鐵勺,所以叫勺子模,開封小吃街上有經營。
基本信息
-
中文名稱信陽勺子饃
-
分類小吃
-
口味可口
-
主要食材大米、黃豆
特點
大米、黃豆制面漿,配以紅白蘿卜絲、黃豆芽,加多種調料,攪成稀糊,盛入鐵勺,用熱油煎炸,熱食。呈餅狀,邊厚中薄,外焦內軟,咸中微辣,五香濃郁。外焦里軟,咸香利口,既是主食,也可當副食,適宜早點和夜宵
做法
原料:大米、黃豆(原料配為10:1,即5公斤大米加500克黃豆)、輔料為蘿卜絲、黃豆芽、蔥、姜、鹽、五香粉,其用量可根據各人口味而定,還要準備炸制用的食油。
工具準備:要采取特制的凸底長把鐵勺兩把(與一般鐵勺大小差不多)。
先將大米和黃豆浸泡,混合磨漿。再加入紅、白蘿卜絲、黃豆芽、蔥、姜、五香粉等,調成稀糊狀,將稀糊分別盛入鐵勺內,中扒一小洞,連同鐵勺放入七成熱的油鍋內炸制,稍許片刻,稀糊凝固成塊,脫離鐵勺,浮出油面,待炸至柿黃色時,即可撈出食用
歷史淵源
傳說西漢末年,王莽帶兵追殺劉秀,劉秀馬不停蹄,日夜逃命,不免又饑又寒。一天,劉秀逃至信陽,策馬穿城而過,行至白馬橋時,見一賣勺子饃的店鋪油鍋上放一排炸好的勺子饃,劉秀顧不上下馬,拔出佩劍,一劍刺過去,直刺勺子饃的中心,然后,手腕輕輕一抖,將一串勺子饃挑起,飛馬而去。路上,劉秀在馬上邊跑邊吃,感到又香又脆,甚是好吃。
后來,劉秀登基后,一直沒有忘記逃命信陽時的那家小鋪和勺子饃,專程到信陽酬謝店鋪主人。從此,信陽勺子饃名聲大噪,前來品嘗的人絡繹不絕。這家店鋪的主人也十分有心,在炸制勺子饃時,特意將原本中間沒有孔的勺子饃,正中留一個像劍穿過的孔,以表明其正宗。后來的勺子饃中間都有一個孔,人們吃勺子饃時,也是拿筷子或樹枝從勺子饃中間的孔中穿過,四圈咬著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