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林記熱干面

蔡林記熱干面是一道美味可口的漢族小吃,起源于武漢市。爽滑筋道,黃而油潤,香而鮮美,未食而鄉情濃濃,誘人食欲;食之則香飄四溢,回味無窮。蔡林記熱干面深受廣大市民的贊賞,一直享有中華名優小吃的美譽。武漢蔡林記熱干面與山西刀削面、兩廣伊府面、四川擔擔面、北方炸醬面并稱為中國五大名面。1945年,熱干面發明人武漢黃陂人蔡明偉創建蔡林記熱干面。總店地址:武漢市武昌區戶部巷內.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蔡林記熱干面
主要食材
面條
特點
爽滑筋道,黃而油潤,香而鮮美
分類
武漢小吃
基本簡介
熱干面與山西刀削面、兩廣伊府面、四川擔擔面、北方炸醬面并稱為我國五大名面。它既不同于涼面,又不同于湯面,制作的方法是先把面條基本煮熟,然后撈起來拌油攤涼,吃時再在開水內滾燙幾下,瀝水,加上芝麻醬、蝦米、蔥花、醬蘿卜丁、小麻油和醋等佐料拌勻。上桌時香氣撲鼻,耐嚼有味。
熱干面產生于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漢口長堤街賣湯面的蔡明偉。蔡明偉是武漢黃陂蔡榨人,他的湯面做得非常受歡迎,客人經常排隊要等很長時間才能買到,很多客人等不及走掉了,蔡明偉做生意很會動腦筋。為了加快出貨量,通過反復試驗,他終于摸索出一套"撣面"的工藝---就是先把面煮七八成熟,然后快速降溫并均勻抹上油,這樣賣面時,出貨量就快了。
武漢黃陂人蔡明偉在長堤街看到一家麻油作坊,看見他們從芝麻中提取麻油后,芝麻醬閑棄在一邊,香氣撲鼻,他靈機一動;何不將芝麻醬加進面里試一下呢?于是蔡明偉向麻油作坊老板購買了些許芝麻醬回家。同樣經過多次反復試驗,他覺得滿意了,身邊的人都說好吃,這時候他才信心滿滿推出他的新產品上街叫賣。
1943年,蔡明偉在中山大道滿春路口開設了一家熱干面面館,生意一直火爆,方圓幾里都知道蔡老板的麻醬面好吃。1945年抗戰勝利,生意更加穩定,蔡明偉決定為自己的面館取一個寓意美好的名字。由于面館門前有兩棵楝樹雙木成林;自己此時已有兩個兒子,蔡漢文,蔡漢高,取成才之意,叫做"蔡林記",成為武漢市經營熱干面的名店。后遷至漢口水塔對面的中山大道上,改名武漢熱干面。熱干面----這個武漢人民最愛的小吃就這樣誕生了。蔡明偉給這個面起了個名叫"麻醬面"直到1950年工商登記時才正式叫"熱干面"。
蔡林記熱干面的店面中,除了供應傳統的熱干面,還增加了全料熱干面、牛肉熱干面、牛肚熱干面、蝦仁熱干面、炸醬熱干面。各有特色、別有風味的熱干面為顧客提供了更多選擇。
另外,蔡林記的特色小吃還有芝麻生煎包、灌湯蒸餃、上湯鮮肉包、套餐飯、三鮮豆皮、鮮肉餛飩等,可搭配熱干面食用。
武漢特產熱干面正式申報國家級"非遺",同一批申報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還有重慶火鍋等。武漢三鎮部分早點攤店的熱干面在節日期間紛紛漲價,高者甚至漲到6元一碗。坊間因此議論,稱"熱干面申遺是商家制造的噱頭,實為節后漲價找理由。""蔡林記"商標持有人澄清,蔡林記熱干面確實在申報國家級"非遺",但其各連鎖店熱干面仍賣4元一碗沒有漲價,而且承諾無論申遺是否成功都不漲價。
武漢蔡林記稱,武漢熱干面是省級"非遺"技藝,在韓國泡菜申請世界"非遺"后,受到啟發。決定通過湖北省非遺保護中心,正式申報國家級"非遺",但并無漲價計劃。
制作
佐料
芝麻醬(將芝麻醬挖入小碗內,用油將其攪勻,再加入少許開水,攪拌,等芝麻醬干,再加入少許開水,再攪拌,反復幾次至芝麻醬不沾勺)、蔥花、辣蘿卜丁、胡椒、醋、味精、辣椒。
做法
將面條隔水蒸30分鐘,大致八成熟既可。煮的時候中不時地用筷子翻動幾次,防止面條成團。將蒸好的面條盛入較大的容器中,調入麻油攪拌均勻晾涼。在面條下鍋煮時,起初要大火,面下入鍋中后改為小火,煮的時間不可長,待表條的表面熟就可以,面起鍋后要盡快在板上攤開淋油拌勻后晾涼后備用,使面條不粘連,這樣在吃的時候面才夠有嚼勁。
將熱干面裝入篩勺里,大火煮開煮鍋中的水,將適量蒸好的熱干面條放在漏勺中在煮鍋中過開水3分鐘,至面條全熟撈出瀝干水分,放入碗中后調入調味料汁和芝麻醬汁,撒上榨菜碎和香蔥碎。將燙后的熱干面撈起稍瀝水后倒入碗里,加上述調料拌勻后就可以,芝麻醬最好是經色拉油調過,要不會太干,這樣不好和燙好的面條拌勻。
年表
1929年,蔡明偉從黃陂縣蔡家榨鄉(今武漢市黃陂區蔡家榨街道)間進入武漢,以挑擔賣面條謀生,后在滿春路開店,取名"蔡林記"。
1955年,"蔡林記"由私營改造成公私合營企業,店鋪遷至中山大道726-728號,每天賣出的熱干面達到400-500公斤。
1966年起,"蔡林記"由公私合營轉為國有國營。最興旺時,每天烹制熱干面可達1.2萬人份。
1993年,武漢市對中山大道進行舊城改造,"蔡林記"被拆遷,1996年重新在中山大道開張。
2000年2月,"蔡林記"開始辦特許經營,同年4月,"蔡林記"第一家連鎖店開張。此后,"蔡林記"的店面數在湖北一度達到100多家。
到2005年,"蔡林記"的加盟店只剩下30家左右,發展又陷入了困境。
2006年,蔡林記在首屆漢味小吃擂臺賽上,榮獲"最佳漢味小吃"。
2006年,蔡林記熱干面制作技藝被列入"首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8年,政府大力扶持品牌產業,振興老字號,武漢蔡林記商貿有限公司成立,為蔡林記的發展又開創了一個新局面。
2009年2月,蔡林記直營店落戶戶部巷,每天食客爆棚、門庭若市。
2010年1月,蔡林記擴大產業鏈,涉足產品工業化生產,創新推出科學綠色產品-熱干面掛面和瓶裝芝麻醬,進入大型超市銷售。
2010年2月,"82歲"蔡林記重返江漢路,受到市民極大追捧,日銷售不斷打破蔡林記鼎盛時期的記錄。
2010年4月,蔡林記被中國飯店協會評為"中國小吃名店",榮獲"中國名小吃"美譽。
2010年8月,蔡林記方便熱干面上市,進入武漢各大超市和淘寶網銷售,銷售情況火爆。
2011年2月,蔡林記榮獲武漢商業服務業第五屆"誠信經營、優質服務"先進集體稱號。
2011年6月,蔡林記熱干面制作技藝入選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蔡林記熱干面的傳承和知識產權受到保護。
歷史
提到滿春路,老武漢可能還會想起它當年的繁華景象。相對于日益發達的大武漢,今天的滿春路只能算是一條小路了。記者來到滿春路,據在這條路上生活了幾十年的老街坊祝捷回憶,在滿春路口那一排兩層樓的矮房子里,有一家正是"蔡林記"的舊址。
"蔡明偉創業可不容易",說起當年,祝捷老人還頗為激動:"我們小伢時聽大人說過,冬天下大的時候,地上都結了冰,蔡明偉個子不大,挑著面擔子經常滑倒。人摔了,面也潑了,蔡明偉就一個人坐在地上哭。"
這樣的艱難磨練了這個賣面小販,他的生意終于一天天做大。祝捷說:"蔡明偉賣面有個特點,量特別足!那時候人們生活不像現在這么好,吃東西講的是分量,能吃飽就心滿意足。大家買蔡明偉的面,因為他舍得給。"
說起蔡明偉的生意經,祝捷表達了自己的欽佩。"蔡明偉為人厚道,又肯動腦筋。我聽大人說,他老婆很辛苦,每天要去碼頭和市場,揀一些蝦皮木耳的碎屑回來,洗干凈加到面里,但價錢不變。"祝捷認為,在蔡明偉創業的階段,做熱干面"不但管飽還管好"的經營思路是他成功的一大秘訣。
那時候,祝捷也是"蔡林記"的小顧客,且跟蔡家兩個兒子相識。他說:"要是哪天能找到蔡漢文、蔡漢武兩兄弟,一起敘敘舊該多好啊!"
1945年蔡明偉,看準了熱干面中的商機。雇了幾個心靈手巧的伙計,在漢口中山大道車水馬龍的滿春路口,開設一家熱干面館,取"集木為林,財源茂盛"之意,叫做"蔡林記"。走南闖北的蔡老板是個有心人,用了好幾年功夫對熱干面工藝反復加以改進,例如選用上好的精白面粉,和面時控制準下堿量,變手工搟面為機器壓面,反復軋成筋道光滑的細圓長條;面條小批量用旺火猛煮,剛熟就撈起,隨即抖開吹涼,拌勻芝麻油,薄薄攤放8小時;燙面時用小笊籬,一次二兩(100克)左右,在沸水鍋中來回浸燙,抖動五六次,使之熟透滾熱;佐料中再添加小蝦米和叉燒肉丁,用白胡椒粉取代辣椒面,芝麻醬用小磨香油調勻,還要澆點香鹵汁,并且用上了當時價格昂貴的味精。這樣一包裝,蔡林記熱干面就鳥槍換炮,今非昔比,檔次躍上一層樓:面條纖細秀美,根根筋道有咬勁,黃亮油潤爽口,香醇鮮美耐饑。它既不同于涼面,又不同于湯面,還有別于撈面,成為中國面條家族中一個風味特異的新成員。解放以后,蔡林記遷移新址,并且增開了幾家分店,對生產工藝進一步規范,制訂了標準,在職工中評定了技術等級,還開發出一些新品種。經過潛心修煉,70年代,蔡林記熱干面一直是"武漢人過早"中價廉物美的主打小吃。它還流傳到豫南、陜南、贛西、皖西、湘北和川東,以及京、津、滬、渝等地,很快便與山西刀削面、蘭州牛肉拉面、北京炸醬面、廣東伊府面和四川擔擔面一起,合稱為"中國六大名面"。熱干面與三鮮豆皮,也和黃鶴樓、歸元寺一樣,變成了武漢市亮閃閃的"城市名片"。
免責聲明:本資料來源于網絡,如果侵犯了你的版權或其他權利,請通知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