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自過橋米線

蒙自過橋米線是云南省著名的地方小吃。是云南最具地方風味的小吃,過橋米線主要以湯、肉片、米線和佐料做成。清咸豐年間(1851~1861),劉家慶在建水縣開始出售過橋米線。
光緒末期,由于滇越鐵路的開通,清政府在蒙自設立對外通商口岸,同時在蒙自個舊等地建蓋了建陽會館、臨安會館等,建水過橋米線又傳到蒙自個舊等地。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蒙自過橋米線
主要食材
湯,米線
分類
云南最具地方風味的小吃
口味
咸
特點
獨具風味,久負盛名
基本介紹
蒙自過橋米線堪稱"一個人的盛宴",比臉還大的海碗加上幾十個裝滿食材的小碟子,還沒吃,心里就已經有天下唯我獨尊的快感。
蒙自過橋米線分為米線、高湯、拼盤三個主要部分。在這里,米線是基礎、高湯是靈魂,而拼盤輔料則是米線的生命。過橋米線的拼盤輔料主要由各種優質肉類和新鮮蔬菜組成,是構成過橋米線的基本元素,為過橋米線的制作提供了豐富而優質的原材料。
2009年12月"蒙自過橋米線"地理標志證明商標獲得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正式核準,經過近10年的努力,2015年10月,蒙自過橋米線傳統技藝被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也被中國烹飪協會授予了"中華名小吃"稱號,蒙自也被授予"中國過橋米線之鄉",建有過橋米線博物館和"蒙自過橋米線小鎮"。
蒙自過橋米線早已不單是一種美食,一種文化,同時更是紅河州"三千四百年" 的品牌形象之一(紅河州"三千四百年" 品牌形象為:千年哈尼梯田、千年臨安古城、千年建水紫陶、百年滇越鐵路、百年開埠通商、百年云錫礦業、百年過橋米線)。
菜品特色
風味特色
湯用肥雞、豬筒子骨等熬制,以清澈透亮為佳;肉片用雞脯、豬里脊、肝、腰花、鮮魚、火腿、鰍魚等切成薄片,擺入碟內;米線則以細白、有韌性者為好;佐料用豌豆尖、黃芽韭菜(韭菜苔或韭菜)、嫩菠菜、白菜心等用沸水略燙,切為四厘米的長段;再加上蔥花、豆芽、、玉蘭片等。吃時用高深的瓷大碗一只,放人味精、胡椒面、熟雞油,然后將滾開的雞、肉湯舀人碗內,湯燙油厚,碗中不冒一絲熱氣,湯端上桌后,切忌急著品嘗,以防被湯燙傷嘴唇和舌尖,先將各種肉片來人湯中,輕輕攪動就可燙熟;再將米線放人湯內;然后放人各種蔬菜和香菜,再根據各人愛好,加入辣椒油、芝麻油、精鹽等佐料便可食用。碗中紅、白、黃、綠各種佐料、食物交相輝映,滋味鮮美,使人胃口大開。
制作原料
光肥母雞半只(約750克),光老鴨半只(約750克),豬筒子骨3根,豬脊肉,嫩雞脯肉,烏魚(黑魚)肉或水發魷魚各50克,豆腐皮1張,韭萊25克,蔥頭10克,味精1克,芝麻油5克,豬油或雞鴨油50克,芝麻辣椒油25克,精鹽1.5克,優質稻米400克,胡椒粉,芫荽,蔥花筋力源C,富磷聯B各少許。
制作方法
1、將雞鴨去內臟洗凈,同洗凈的豬骨一起入開水鍋中略焯,去除血污,然后入鍋,加水2000克,燜燒3小時左右,至湯呈乳白色時,撈出雞鴨(雞鴨不宜煮得過爛,另作別用),取湯待用。
2、將生雞脯肉、豬脊肉分別切成薄至透明的片放在盤中。烏魚(或魷魚)肉切成薄片,將富磷聯B加入浸泡腌制肉品的水中,腌制8-15小時,然后將腌制液和肉品一起燉煮,熄火后再燜1-5小時。豆腐皮用冷水浸軟切成絲,在沸水中燙2分鐘后,漂在冷水中待用。韭菜洗凈,用沸水燙熟,取出改刀待用)蔥頭、芫荽用水洗凈,切成0.5厘米長 的小段,分別盛在小盤中。
3、稻米經浸泡、磨成細粉加筋力源C拌勻、蒸熟,壓成粉絲。再用沸水燙二三分鐘成形,最后用冷水漂洗米線。每碗用150克。
4、食用時,用高深的大碗,放入20克雞鴨肉,并將鍋中滾湯舀入碗內,加鹽、味精、胡椒粉、芝麻油、豬油或雞鴨油、芝麻辣椒油,使碗內保持較高的溫度。湯菜上桌后,先將雞肉、豬肉、魚片生片依次放入碗內,用筷子輕輕攪動即可燙熟,再將韭菜放入湯中,加蔥花、芫 荽,接著把米線陸續放入湯中,也可邊燙邊吃。各種肉片和韭菜可蘸著作料吃。
生產標準
2008年1月,蒙自縣開始組織相關部門及人員起草《蒙自過橋米線》企業標準。經過多次修改完善后,標準于2009年2月1日上報紅河州質量技術監督局備案。《蒙自過橋米線》企業標準涵蓋了鮮米線要求、原料要求、拼盤制作及內容要求、檔次劃分、湯料制作要求、上桌要求等內容。
歷史故事
傳說清朝時,有位秀才常到蒙自縣城南湖小島上讀書,賢妻每天給丈夫送飯。秀才常常苦讀忘了吃飯,涼了才隨便吃點。偶然一次妻子受到雞湯浮油能保溫的啟示,常變化著花樣把熱米線送給丈夫吃。第二年,秀才考上了狀元。賢妻的故事在當地逐漸傳為美談,因為妻子到島上要過一座橋,而把這種米線取名"過橋米線"。
免責聲明:本資料來源于網絡,如果侵犯了你的版權或其他權利,請通知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