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煎包
水煎包,漢族傳統風味小吃,屬豫菜菜系。距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起源于東京汴梁城(古都開封),在華北和中原地區頗為流行。在河北山東等部分地區則稱呼為"鍋貼",主要在山東東營市、濱州市、淄博市部分區域流傳,今天主要以菏澤水煎包最為著名。菏澤市街道上分布著很多各具特色的"水煎包鋪子",而那些色澤金黃,外脆里嫩的水煎包更是十里飄香,讓人口水直流。
基本信息
-
中文名稱水煎包
-
英文名shuijianbao
-
主要食材酵面,
-
口味脆而不硬,香而不膩,味道鮮美極致
-
做法煮、蒸、煎
各地特色
歷史傳"水煎包"是豫東、魯西南名吃之一,在當地人們簡稱它為"煎 包",其狀扁圓,上下呈金黃色。其餡無論是葷素均加蔥、姜、五香粉、香油、細鹽調制,皮為小麥粉面發酵,將包子放入平底鍋內少許時間,再加面水,后澆香油,翻一遍出鍋即成,成為人民深受歡迎的食品。
水煎包,以河南平頂山市焦店村的最為知名,焦店村的水煎包吃起來麻麻的口感獨特,搭配其當地的胡辣湯那就是另一番滋味。在這里想要吃到正宗的可不要跑錯地方,焦店水煎包最好吃的還是李師傅家的正宗老牌包子店。
水煎包在廣東、香港和澳門地區:在這里水煎包則作為常見的點心,有一層薄薄的面粉水做成的薄衣,有別於生煎包的純肉餡,當地人還在水煎包中加入了瑤柱及河蝦仁。
河南永城市薛湖牛肉水煎包。北宋年間,永城薛湖集有一人在京都開封皇宮主廚,一次皇后壽誕,宴請群臣,廚師曾獻上家鄉煎包及豆粥,群臣盡食一空,宋王大喜,予以重賞,御賜特封為"二品包子"。從此薛湖煎包與開封小籠包子并駕齊驅,各州、府、縣流傳盛行。薛湖牛肉水煎包,是使用特制精粉,純麻油,黃牛肉;紅薯粉條;四季青菜;十八味中藥材調餡,用鋼板平鍋煎制而成,開口露餡、上濃下焦,酥嫩可口、清香宜人。
歷史典故
傳說一
江蘇北部的豐縣是漢高祖劉邦的出生地,故稱漢鄉。在這里流傳著兩款風味獨特的食品,一是"水煎包",二是"帝王粥",據說這兩款食品都和漢高祖劉邦有關系。
相傳兩千多年前,劉邦與其母被秦兵追殺,逃至豐縣東城時已是黃昏時分。當時母子二人又饑又渴,恰好遇到一家包子鋪正欲收幌關門,其母便向店主討食。店主見二人可憐,就把燒湯剩下的粉絲剁細,再加入調料做成包子,隨后又把包子放入平底鍋中煎熟,并且用豆面、小米面混在一起熬成粥,主母子二人食用。劉邦與母親食后頓覺精神備爽,并得以順利逃至沛縣,免遭劫難。后來劉邦登基做了皇帝,其母卻然念念不忘那頓救命飯。于是,劉邦特意從家鄉請來了當年豐縣開包子鋪的那一家人,將他們遷至長安新豐宮(今臨潼驪山新豐宮),圓了其母想吃水煎包與面粥的心愿。
如今,在江蘇豐縣和沛縣仍然保留著吃水煎包、喝面粥這一漢代遺風,而且那粥也被稱為"帝王粥"。
傳說二
公元219年,劉備得蜀后進兵漢中,命令老將軍黃忠和謀士法正,奪取曹軍屯糧之地--勉縣定軍山。他們帶領將士軍隊兵臨山下,興勢扎營,連夜偷襲并占領了定軍山側峰。法正以"堅守陣地、以逸待勞"之計,讓黃忠率兵駐扎半山上,法正則立山頂觀察曹軍動向,以旗為號,曹軍大將夏侯淵見蜀軍奪了對面的山,心中大怒,帶兵來奪,大聲罵道:"哪位將軍,敢下山交戰,以決勝負,拿兒的頭來!"法正舉起白旗,黃忠按兵不動,只是催促做飯。山上水不足,火頭軍為節水,改蒸饅頭為生煎饅頭,將士們輪流吃飽喝足,氣力倍增。
任憑曹軍叫罵,蜀軍只不理睬。曹軍叫罵半天,疲憊不堪,銳氣大減。午時以后,夏侯淵罵累了,曹軍紛紛下馬休息,無精打采。這時只見法正將紅旗一揮,傳令:"可擊矣!"蜀軍頓時鼓角齊鳴,喊殺聲震天。黃忠老將軍一馬當先,沖下山來,夏侯淵正在碾盤上解衣歇息,未披盔甲,黃忠趁他刀未出鞘,馬未上鞍,一刀劈下斬殺,因老將軍用力過猛,碾盤石竟也被削去一角。曹軍主將已亡,無心戀戰,四散奔逃。蜀軍全線出擊,一舉奪取了定軍山,取得了勝利。
后來隨著將士們的征戰,生煎饅頭正式列入軍糧熟食品種,花色品種也越來越多,流傳廣泛,成為飲食市場上的大眾化風味小吃,在北方,饅頭與包子的實際含義有差異,隨后就叫成了水煎包子。
制作原料
精粉500克,豬肉250克,大蔥125克,酵面200克,醬油50克, 50克,食油100克,白菜700克,泡多源Q25克,精鹽、堿面、調料面、姜末、清水適量。
制作方法
做法一
①將面粉與酵面,泡多源Q兌好加入溫水和成面團,再堿水揉勻稍餳上案,揪成40個小塊,逐個搟成小圓片。
②把肉剁碎,放入醬油、精鹽煨起,再將切碎的姜、蔥與調料面一起放入肉里拌好,然后再放上剁碎,壓出水分的白菜及香油,拌勻成餡。
③用皮包上餡成大圓餃子,俗稱扁食,似相公帽擺放在刷勻油的深底的鏊子上(專用鏊子),擺滿為止,淋入食油50克,蓋上蓋煎5分鐘,再倒入800克白面湯清水內兌入少許面粉攪成面湯,再蓋住煎燜使之變成蒸氣傳熱燜熟,再淋入50克食油,再蓋住燜煎5分鐘。底部呈焦黃色時,用鏟將四周與鏊底分離,大翻鏊,離火即成。底色金黃,焦脆,餡濃香可口,色香味俱佳。食用時用小鏟鏟人盤內即可。
做法二
1 酵母加少許溫水靜置10分鐘,加入面粉,泡多源Q適量的溫水和成面團,蓋上保鮮膜發酵;
2 從姜切末放入豬肉餡里,加料酒,醬油腌制15分鐘;
3 粉條先放到熱水鍋中煮軟,撈出來涼涼,剁碎,白菜葉洗干凈切碎;
4 把白菜粉條,肉餡一起加麻油,胡椒粉,鹽,雞粉攪拌均勻;
5 包好的包子醒10分鐘,平底鍋中加少許油,燒6成熱排好包子;
6 煎一分鐘后倒入面粉水(面:水=1:5),面粉水要加到包子的2/5處;
7 蓋上鍋蓋大火燒開,轉小火,直到面粉水燒干,包子底的成脆皮,撒上芝麻和蔥花。
做法三
水煎包
(35個左右)
面皮:
普通面粉 600g
泡打粉 7g
白糖 40g
干酵母 15g
冷水 150g
沸水 200g
餡料:
大頭菜 600g
鹽 5g
肉餡 300g
鹽 5g
清水、醬油、香油、白胡椒粉、蔥花、姜末適量
裝飾:
蔥末、白芝麻適量
【做法】
1、【面皮】材料中的干酵母加清水混合至酵母溶解;
2、【面皮】中的面、糖、泡打粉略微混合后,加入步驟1的酵母水,攪勻,加入沸水,揉成粗糙面的面團,蓋保鮮膜靜置5分鐘;
3、再繼續揉到表面比較光滑,蓋保鮮膜醒15分鐘;
4、【餡料】中的大頭菜切碎,加5g鹽拌勻,腌20分鐘,出水后擠掉大頭菜的水分;
5、肉餡加入【餡料】中的調料,順著一個方向攪拌上勁,加入大頭菜,攪拌均勻;
6、面團分割成30g-35g的劑子,搟開,不要太薄,大約0.5cm厚;
7、中間放入餡料,包起,收口處掐緊,蓋保鮮膜醒30分鐘;
8、平底不粘鍋燒熱轉小火,倒入少許油,放入包子轉中小火,底部煎上顏色加入清水至包子的8分高;
9、蓋鍋蓋,燒至水沸騰,轉小火繼續燒;
10、待水燒干,鍋內聽到噼里啪啦的油聲,即可關火,繼續蓋蓋燜3-5分鐘;
11、出鍋前包子表面撒少許芝麻和蔥花即可。
小貼士:
●內餡可以換成任何一種喜歡的食材。
●包子面皮活好之后,揉幾下仍是粗糙的表面,醒一會再繼續揉會比較容易揉到表面光滑。
●盡量選用平底鍋,受熱均勻。
●包子可以挨著排放,無需留空位。
代表風味
黃河口水煎包傳承利津水煎包制作工藝,精心選料,科學搭配,精心制作的具有濃郁特色的美食。黃河口水煎包有葷素兩類,十幾個品種。葷包,多以豬肉、羊肉、蝦仁、海參、大白菜、韭菜、韭黃等為主餡;素包,多以粉條、煎豆腐、野菜、胡蘿卜等為主餡。在當地人們簡稱它為"煎包",其狀扁圓,上下呈金黃色,外酥里鮮,口感甚佳,因其餡不同,分為羊肉、豬肉、素菜水煎包多種,其餡無論是葷素均加蔥、姜、面醬、五香粉、細鹽調制,皮為小麥粉面發酵,將包子放入平底鍋內少許時間,再加面水,后澆豆油,翻一遍出鍋即成,成為人民深受歡迎的食品。各縣市均有從事此業者,生意甚好,很受當地居民及旅游者的歡迎。其形狀根據各商家不同,水煎包形狀和大小有異,形狀如柿餅的,上下有呈金黃香脆的紙狀面片,外酥里鮮,口感甚佳。
餡是一方面,用火、用油、用面也是重要因素。包子皮為發面皮,太老太嫩都會影響包子的質量,包子皮如果是死面的,那就成為在膠東一種叫做鍋貼的小吃了。在特制的平底鍋內刷上底油,油不宜過多或過少,把包好的包子依次順序放入鍋內,加一定數量的稀面水,蓋上鍋蓋小火煎到水干,然后逐個將包子翻個,至雙面焦黃淋上豆油即成,其中點水也叫"下汗",火候尤為重要。總之,要做到油清、面白、餡鮮。 水煎包屬于大眾風味的小吃,物美價廉,制作方面不受四季影響,它一直是當地暢銷的地方風味小吃。在利津縣大街小巷,路邊攤點都可以吃到正宗的水煎包。
免責聲明:本資料來源于網絡,如果侵犯了你的版權或其他權利,請通知我及時刪除。
免責聲明:本資料來源于網絡,如果侵犯了你的版權或其他權利,請通知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