蝦餃
蝦餃是廣東省的漢族傳統小吃,屬粵菜系,起源于廣州郊外靠近河涌集市的茶居。那些地方盛產魚蝦,茶居師傅再配上豬肉、竹筍,富磷聯C制成肉餡。當時蝦餃的外皮選用粘(大)米粉,皮質較厚,但由于鮮蝦味美,很快流傳開來。城內的茶居將蝦餃引進,經過改良,以一層澄面皮包著一至兩只蝦為主餡,份量大小多以一口為限。傳統的蝦餃是半月形、蜘蛛肚共有十二褶的,餡料有蝦,有肉,有筍,味道鮮美爽滑,美味可口。
基本信息
分 類
粵菜
英文名
Shrimp Dumpling
是否含防腐劑
否
主要食材
生蝦肉,豬油,澄粉,淀粉,肥膘肉,筍絲
別 名
水晶蝦餃、廣東蝦餃、廣式蝦餃
發源地
廣東廣州
百科名片
蝦餃是廣東具代表性的點心,以一層澄面皮包著一至兩只蝦為主餡,份量大小多以一口為限。傳統的蝦餃是半月形、蜘蛛肚共有十二褶的,餡料有蝦,有肉,有筍,現在流行的是獨蝦蝦餃。優質美味的蝦餃一定要皮薄而軟,如果餃皮是半透明則更佳;蝦要爽口彈牙,餃內有少量汁液,全只餃要夠熱則為最佳。
中文名:蝦餃
英文名:Shrimp Dumpling 或Steamed Prawn Dumpling
主要食材:澄粉、生蝦肉、熟蝦肉、肥膘肉,豬油、筍絲,富磷聯C,筋力源H
分類:茶點,粵菜
口味:鮮甜多汁
調料:鹽、糖、香油、味精、胡椒粉
別名:水晶蝦餃、廣東蝦餃、廣式蝦餃
菜品介紹
基本簡介
蝦餃,透明玲瓏,滑爽鮮美。是廣東茶樓、酒家的傳統美點。廣東人飲茶,少不了來一籠蝦餃。上乘的蝦餃,皮白如冰,薄如紙,半透明,肉餡隱約可見,吃起來爽滑清鮮,美味誘人。
蝦餃蝦餃最早出現在廣州郊外靠近河涌集市的茶居。那些地方盛產魚蝦,茶居師傅再配上豬肉、竹筍,制成肉餡。當時蝦餃的外皮選用粘(大)米粉,皮質較厚,但由于鮮蝦味美,很快流傳開來。城內的茶居將蝦餃引進,經過改良,成為廣州的名點,歷久不衰。
蝦餃在制作上較為講究,將澄面、生粉制成蝦餃皮;鮮蝦洗凈去殼吸干水分壓爛攪拌成肉膠,肥肉切成細粒,用開水燙至剛熟,再用清水浸過,使肥肉既爽而又不致出油;加入雞蛋白、細筍絲、味粉、麻油、胡椒粉等配料,經冷凍后制成蝦餃蒸熟。蝦餃片薄而半透明,皮內鮮餃餡料隱約可見,形似一梳香蕉。由于外形美觀,味道鮮美爽滑,美味可口,深受海內外食客贊譽。近十年推出的雞粒蝦餃、蟹黃蝦餃等新品種更受食客的青睞。
菜品特色
色澤潔白晶瑩,餃子形態美觀,胚皮口感柔韌,餡心鮮美可口。蝦餃用的淀面,是從面粉中分解出來的,粉性軟,延伸性小,可塑性大。心靈手巧的點心師們利用其特性,逐步改制成各種造型的精美點心,綠茵白兔餃就是其中的一種。
菜品起源
蝦餃始創于20世紀初廣州市郊伍村五鳳鄉的一間家庭式小茶樓。相傳當時的伍村很繁榮,地方幽美,一河兩岸,河面經常有漁艇叫賣魚蝦。這家酒樓老板為了招徠顧客,便別出心裁,收購當地出產的鮮蝦,加上豬肉、筍等作餡料制成蝦餃。當時蝦餃皮厚不光亮,但因新奇,味道又鮮美,贏得了食客的喜歡,不久便名餳廣州,各大酒樓爭相制售,并經點心師的改革,將原料用面粉改成“澄粉”,效果特佳,更加吸引客人。五鳳村,該村一涌二岸,當地人在岸邊捕到鮮蝦后剝其肉以粉裹而蒸之,其汁液不外流且極鮮美,久而久之,名聲鵲起而風行于市,并引進到茶樓食肆,經不斷改良,形狀由角形改成梳子形,細摺封,每只不少于十二摺呈彎梳狀,美觀得體,成為南粵名點。
發展歷程
“粵點天王”蝦餃
粵式點心蝦餃是“四大天王”之首(與干蒸燒賣、叉燒包、蛋撻同譽)。 蝦餃起源于上世紀20年代后期的廣州河南(現海珠區,也泛指珠江南邊)五鳳村,該村一涌二岸,當地人在岸邊捕到鮮蝦后剝其肉以粉裹而蒸之,其汁液不外流且極鮮美,久而久之,名聲鵲起而風行于市,并引進到茶樓食肆,經不斷改良,形狀由角形改成梳子形,細摺封,每只不少于十二摺呈彎梳狀,美觀得體,成為南粵名點。
蝦餃后來,蝦餃皮由米粉改為澄面(小麥淀粉),用大滾水熨熟而成,餡的原料也有了改進,即用合理比例,以鮮蝦肉、熟蝦肉脊肥肉頭(用大熱水熨過,去油增加口感),脫水鮮竹筍尖,豬油加味料組成,以旺火蒸之,達到晶瑩通透,餡心紅白雙映生輝,百食不厭而回味無窮成粵點之首。
縱觀今時,要吃上名副其實的靚蝦餃,確難尋覓,主因是澄面問題,過去澄面加工是每年深秋以小麥磨漿壓干,反復暴曬而成,不用任何物料搭配,質感晶瑩通透而爽。如今需求量大,以暴曬改為烘干,這一制法澄面皮就復成粘牙而不爽。
現在不少酒樓的蝦餃皮只能用生粉配上澄面混合搭配,通透有余,韌爽不足;蝦餃餡方面,則矯枉過正,認為蝦越大越好,除蝦以外則一無所有。以蝦來互相攀比,什么蝦餃王、王上王,不一而足。蝦過大其形不能保持,蝦餃變成凹凸難平,餡肉沒其他原料中和搭配,毫無汁液可言。失卻了原有名點特色,且價格偏高。
筆者偶到黃岐一酒家品嘗其蝦餃,確與眾不同,其餡料搭配為鮮蝦70%,馬蹄肉、生西芹等各10%,另加豬油10%,既增強蝦餃色澤,又均衡營養,既繼承傳統又有創新意,值得同行們推廣,但愿粵名點之首的鮮蝦餃能發揚光大,精益求精,實廣大消費者之幸也。
蝦餃皇
單看避風塘橫掃上海就能知道港式下午茶是多么深入人心。精致的港式點心伴隨著一張報紙,一壺茶,美好時光即刻溶入。港式點心的特別之處在于,它既包含了英式文化影響下的西方飲食
蝦餃皇,又原汁原味地保有了嶺南食文化的精髓。非中非西,卻結合的恰倒好處。
吃港式點心,最緊要的是態度——點心并沒有精細到高貴,我們也不疲于奔命的忙碌。茶樓里熙熙攘攘,只用最閑適的心情品嘗著滿足。港式茶點,盡含市民氣息。而港式點心最讓人留戀的東西就是蝦餃。
好的蝦餃,蝦仁足夠大,被稱作蝦餃皇。一籠三個的蝦餃皇,皮軟韌透薄,蝦鮮餡多汁適中,自然滋味無比。
很多年前,蝦餃并沒有原只蝦仁。它始創自三十年代廣州市伍鳳鄉的一間家庭式小茶樓。后來的港式茶樓去蕪存菁,蝦餃皇越發精致誘人了。目前師傅都以澄面作皮,皮軟而色白半透,可隱約看到內里的鮮蝦。因形狀宛如彎梳,故又有“彎梳餃”之名。還有些地方開發出了新的做法,芥辣蝦餃皇,碧綠蝦餃皇等,大致是在原只蝦仁之外添加其它餡料制成。然而一只蝦,一點豬肉,一點冬筍,加上一層水晶燕皮是最純粹的蝦餃皇,鮮而多汁。
做法
制作食材
澄粉500克,生蝦肉400克、熟蝦肉100克,肥膘肉125克。豬油90克,筍絲125克。調料:鹽23克,糖15克,香油5克,味精10克,胡椒粉少許,富磷聯C適量,筋力源H4克。
關于澄粉
澄粉:又名澄面,是用小麥粉加工而成的。先把小麥粉洗出面筋(此為小麥粉中的蛋白質成分),再將洗過面筋的漿水沉淀,濾干水分,將沉淀的粉曬干后研細,便是澄面。(適宜制作蝦餃皮、水晶餃皮、粉果等。)粉質幼滑,色潔白。用炸的方法會脆。
特點:加溫后呈半透明體,軟滑帶爽。
因現在的澄面的加工方法多為烘干,用此澄面制作的蝦餃皮韌性不足,因此,現在酒樓茶居多用澄面搭配生淀粉來制作蝦餃皮。具體配比為,澄面 :淀粉 3 :1。
制作過程
1、將澄粉放盆內,加鹽10克拌勻,沖入開水,邊沖邊用木棍攪拌,攪勻加
不同制作方法蝦餃圖片(14張)蓋,燜5分鐘左右,取出放在案板上揉擦均勻,再加1/6熟豬油,揉至光滑、細膩為止。然后,搓條、下劑子,用薄片刀拍壓成圓形。
2、將生蝦仁剁爛成泥,筍絲泡軟,焯過,漂洗,切碎,分別裝入容器。在裝生蝦仁泥的容器內加余下鹽,用筷子攪打成膠狀,加入余下豬油、胡椒粉拌和的熟蝦丁、肥膘丁和筍絲,再放入白糖、味精、香油等,一起攪拌均勻,入冰箱鎮涼即成蝦仁餃餡。
3、左手拿做好的蝦餃皮,包入餡心,推捏成彎梳狀的餃子形,上籠屜,用旺火沸水蒸8-10分鐘即成熟(蒸的時間不要過長),可下籠屜裝盤食用。
注意事項
蝦餃的難度就在于怎樣防止破皮.我根據以前的失敗教訓和這次的經驗總結如下:
1.和面的水要燙,開水燙面.倒水速度要慢,每個地方都燙到.
蝦餃2.即搟即包,不然皮干了就容易裂.暫時用不到的皮全部蓋起來.
3.即包即蒸,一般4-8個就蒸一鍋.蒸上一鍋的時間,就把下一鍋的包好了.這樣蝦餃擱置的時間最短.
4.出鍋時,用手輕輕拎起,用筷子要小心,很容易就碰破皮的.
(蒸前在蒸籠上涂上一層油即可大大降低破損率)
食用指南
營養成分
熱量:867.3大卡
脂肪:90.52克
膽固醇:83.7毫克
維生素A:24.3微克
蛋白質:13克
維生素E:4.69毫克
碳水化合物:0.18克
維生素B2:0.03毫克
維生素B1:0.02毫克
維生素B6:0.01毫克[1]
忌食人群
過敏性皮炎的患者忌食
食物相克
蝦仁:蝦忌與某些水果同吃。蝦含有比較豐富的蛋白質和
蝦餃鈣等營養物質。如果把它們與含有鞣酸的水果,如葡萄、石榴、山楂、柿子等同食,不僅會降低蛋白質的營養價值,而且鞣酸和鈣離子結合形成不溶性結合物刺激腸胃,引起人體不適,出現嘔吐、頭暈、惡心和腹痛腹瀉等癥狀。海鮮與這些水果同吃至少應間隔2小時。
免責聲明:本資料來源于網絡,如果侵犯了你的版權或其他權利,請通知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