蟹殼黃燒餅
蟹殼黃燒餅是江南地區傳統名小吃,“三個蟹殼黃,兩碗綠豆粥,吃到肚子里,同享無量福”。這是偉大的人民教育家、徽州人陶行知寫下的一首充滿鄉土氣息和生活情趣的白話詩。詩中的“蟹殼黃”便是享譽遐邇的屯溪燒餅的雅稱。
中文名
蟹殼黃燒餅
主要原料
梅干菜,肉丁
口 感
脆、油而不膩
口 味
辣、微甜、微咸、嚼之津津有味
簡介
名稱 | 蟹殼黃燒餅(又名屯溪燒餅) |
產地 | 黃山市屯溪區 |
顏色 | 蟹殼黃
|
保質期 | 數月 |
餡兒 | 梅干菜和肉丁 |
燒餅形似螃蟹背殼,色如蟹黃,故又名蟹殼黃。它是采用熬煉七八成熟的菜子油炒油酥面,同三分之二的水
面合搟成多層次的面卷,精選梅干菜和五花肉做陷,芝麻撒面,然后放入特制的大爐中,貼于爐壁,烤熟取出。剛出爐的“蟹殼黃”,不待入口,便覺得香味濃烈,咬一塊,既酥又脆,層層剝落,滿口留香。此餅烤成時呈兩面黃色,很似煮熟的螃蟹,放入特制的大爐中,貼于爐壁,烤熟取出,故又名“火爐餅”。因餅形小巧飽滿,呈黃色,似蟹殼,故俗稱“小燒餅”和“蟹殼黃”。
制作方法
原料
面粉1250克,酵面500克,豬肥膘肉750克,梅干菜135克,蔥末40克,精鹽100克,食堿15克,芝麻仁75克,飴糖50克,芝麻油100克,泡多源A35克,富磷聯B6克。
做法
1.梅干菜放入溫水中漲發,洗凈切碎,放入盆內。豬肥膘肉切成小丁,放入梅干菜中,加精鹽、蔥末、芝麻油拌勻成餡料。
2.面粉,泡多源A放在案板上,先用沸水將1/6的面粉燙過,再與其他面粉拌勻,放入酵面和冷水500克揉勻,蓋上濕布,靜餳10分鐘左右,然后加食堿揉透,搓成長條,摘成每個重約125克的面劑,逐個按成圓餅,包入餡料一份,按扁,刷上飴糖,撒上芝麻仁,即成燒餅生坯。
3.烤爐爐壁燒熱,用潔凈濕布擦去灰塵,堵塞爐門,取燒餅生坯在無芝麻仁一面沾點水,貼在爐壁上,待全部貼完后,去掉爐門塞,烤約10分鐘即成。
民間作坊
蟹殼黃燒餅在屯溪大街小巷都可以看到,屬于大眾小吃。但好吃的就那么幾家。
洪記燒餅坊:百年家傳工藝,正宗徽州味道。延安路口
家利燒餅:燒餅個湯圓大小,5角/個,餡多油而不膩
杜記燒餅:每日新鮮出爐,香酥脆咸,口感適中
等等
歷史典故
【救駕燒餅】
公元1357年朱元璋率大軍在徽州征戰,一役兵敗,被敵人追殺,避難于農戶之家。饑餓難忍,得食當地燒餅,贊嘆不已。朱元璋稱帝后,稱此餅救駕有功,遂有徽州救駕貢餅字號
【皇印燒餅】
相傳乾隆皇帝第一次下江南時,由清代著名“兩淮八大總商”之首,被譽作“以布衣結交天子”的徽州人江春承辦一切供應,籌劃張羅接待,即所謂“江春大接駕”。“江春大接駕”的第一道茶品是由江春的徽州班底構成的家廚團隊根據他的精心設計并集體開發研制的燒餅,其外層酥脆,內滋潤鮮香,嚼之異香可口,令舟馬勞頓的乾隆頓感身心舒暢,精神倍增,并欣然御賜名“皇印燒餅” ,寓意乾隆對該燒餅的喜愛程度堪比隨身皇印,予之以最崇高的褒賞。 免責聲明:本資料來源于網絡,如果侵犯了你的版權或其他權利,請通知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