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二氯乙烷
1,2-二氯乙烷是一種工業上廣泛使用的有機溶劑,主要用于黏合劑、溶劑和氯代烴的生產,也用作谷物和糧倉的熏蒸劑。1,2-二氯乙烷應用廣泛,所引起的職業中毒事件時有發生,但目前仍無1,2-二氯乙烷的生物監測指標,因此1,2-二氯乙烷的職業中毒診斷缺乏具有代表性的指標。
2017年10月27日,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癥研究機構公布的致癌物清單初步整理參考,1,2-二氯乙烷在2B類致癌物清單中。
- 中文名:1,2-二氯乙烷
- 英文名:sym-Dichloroethane;1,2-Dichloroethane
- 別 稱:1,2-二氯化乙烯
- 化學式:C?H?Cl?
- 分子量:98.96
- CAS登錄號:107-06-2
- EINECS登錄號:203-458-1
- 熔 點:-35℃
- 沸 點:83.5℃
- 水溶性:0.87g/100ml
- 密 度:1.26(水=1)
- 外 觀:無色或淺黃色透明液體
- 閃 點:13℃(閉杯)
- 危險性符號:F符號 T符號 標記:E R:45-11-22-36/37/38 S:53-55
- 危險品運輸編號:1184
理化性質
無色透明油狀液體,味甜,易揮發,質重。能與乙醇、氯仿和乙醚混溶,溶于約120份水。相對密度(d204)1.2569,凝固點-40℃,沸點83~84℃,折光率(n20D)1.4443,閃點(閉杯)13℃,易燃,高毒(1,1-二氯乙烷屬微毒),半數致死量(大鼠,經口)670mg/kg。有致癌可能性。蒸氣對呼吸道有刺激性。
中文名稱:1,2-二氯乙烷
英文名稱:1,2-dichloroethane
英文別名:sym-Dichloroethane,Ethylenedichloride,sym-Dichloroethane,Ethylenechloride,Glycoldichloride,Ethanedichloride,EDC 1,2-Dichloroethane; Ethylene dichloride; sym-Dichloroethane; Ethylene chloride; Glycol dichloride; Ethane dichloride; Ethane,1,2-dichloro-; 1,2-dichloro-Ethane
俄語名稱:Дихлорэтан
分子式:C2H4Cl2
分子量:98.96
沸 點:83.5℃
熔 點:-35℃
密度 :1.256 g/mL at 25 °C(lit.)
蒸氣密度:3.4 (20 °C, vs air)
蒸氣壓:87 mm Hg ( 25 °C)
折射率 :n20/D 1.444(lit.)
閃點 :60 °F
儲存條件 :0-6°C
水溶解性 :8.7 g/L ( 20 °C)
CAS No.:107-06-2
EINECS號:203-458-1
密封陰涼干燥避光保存。
相關類別: refrigerants;Organics;alpha,omega-Bifunctional Alkanes;alpha,omega-Dichloroalkanes;Analytical Chemistry;Monofunctional & alpha,omega-Bifunctional Alkanes;Solvents for HPLC & Spectrophotometry;Solvents for Spectrophotometry;Alpha Sort;D;DAlphabetic;DIA - DIC;Volatiles/ Semivolatiles;農藥中間體;殺菌劑中間體;酰胺類殺菌劑;溶劑和助溶劑;食品加工助劑;食品添加劑;烷;Anhydrous Solvents;Solvent by Application;Solvents;ACS and Reagent Grade Solvents;ACS Grade;ACS Grade Solvents;Amber Glass Bottles;Carbon Steel Cans with NPT Threads;Semi-Bulk Solvents;Solvent Bottles;Solvent Packaging Options;Anhydrous;Products;Returnable Containers;Sure/Seal Bottles;Analytical Reagents;Analytical Reagents for General Use;Analytical/Chromatography;C-D;Histological Solvents;Puriss p.a.;標準品;分析標準品;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s);有機砌塊;鹵代烴;超干溶劑;溶劑;普拉格雷中間體,醫藥研發及中間體
Mol文件: 107-06-2.mol
類別
易燃液體
毒性分級 低毒 急性毒性 口服- 大鼠 LD50: 670 毫克/ 公斤; 口服- 小鼠 LD50: 413 毫克/ 公斤
刺激數據 皮膚-兔子 500 毫克/ 24小時 輕度; 眼- 兔子 500 毫克/ 24小時 輕度
爆炸物危險特性 與空氣混合可爆
可燃性危險特性 遇明火、高溫、氧化劑易燃; 燃燒產生有毒氯化物煙霧
儲運特性 庫房通風低溫干燥; 與氧化劑、酸類分開存放
滅火劑 干粉、干砂、二氧化碳、泡沫、霧狀水
職業標準 TWA 40 毫克/ 立方米; STEL 80 毫克/ 立方米
安全信息
危險品標志 F,T
危險類別碼 45-11-22-36/37/38-23/25-23
安全說明 53-45-24-16-7
危險品運輸編號 UN 1184 3/PG 2
WGK Germany 3
RTECS號 KI0525000
F 3-10
HazardClass 3
PackingGroup II
毒害物質數據 107-06-2(Hazardous Substances Data)
安全術語
S45In case of accident or if you feel unwell, seek medical advice immediately (show the label whenever possible.)
若發生事故或感不適,立即就醫(可能的話,出示其標簽)。
S53Avoid exposure - obtain special instructions before use.
避免接觸,使用前須獲得特別指示說明。
風險術語
R11Highly flammable.
高度易燃。
R22Harmful if swallowed.
吞食有害。
R36/37/38Irritating to eyes, respiratory system and skin.
刺激眼睛、呼吸系統和皮膚。
R45May cause cancer.
可能致癌。
用途
分析硼;有機合成;油類、脂肪、樹膠、樹脂等的溶劑;制造乙酰纖維、煙草萃取劑、熏蒸劑。
主要用于制造氯乙烯、乙二酸和乙二胺,還可作溶劑、谷物熏蒸劑、洗滌劑、萃取劑、金屬脫油劑等;用作溶劑;用作有機溶劑和油脂的萃取劑,也用于有機合成。
1,2-二氯乙烷是殺菌劑稻瘟靈和植物生長調節劑矮壯素的中間體。主要用作氯乙烯、乙二醇、乙二酸、乙二胺、四乙基鉛、多乙烯多胺及聯苯甲酰的原料。也用作油脂、樹脂、橡膠的溶劑,干洗劑,農藥除早菊素、咖啡因、維生素、激素的萃取劑,濕潤劑,浸透劑,石油脫蠟,抗震劑,還用于農藥制造以及藥物滅蟲寧、哌嗶嗪的原料。在農業上可用作糧食、谷物的熏蒸劑、土壤消毒劑等。
抽提溶劑,主要用于由香辛料抽提油樹脂。成品中最高允許殘留量為30mg/kg。GB 2760-96列為食品加工助劑。主要用作低毒性溶劑。
安全措施
貯于低溫通風處,遠離火種、熱源。切忌與氧化劑、酸堿類、食用化學品等共儲混運。禁止使用易產生火花的工具。
滅火: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砂土。
滅火方法
燃燒性:易燃
爆炸上限(%):16.0
引燃溫度(℃):413
閃點(℃):13
爆炸下限(%):6.2
滅火劑: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砂土。用水滅火無效。
緊急處理
吸入:迅速脫離現場至新鮮空氣處,保持呼吸道通暢,如呼吸困難,給輸氧。如呼吸停止,立即進行人工呼吸,就醫。
誤食:洗胃、就醫。
皮膚接觸:脫去被污染衣著,用肥皂水和清水徹底沖洗皮膚。
眼睛接觸:提起眼瞼,用流動清水或生理鹽水沖洗,就醫。
健康危害
侵入途徑:吸入、食入、經皮吸收。
健康危害:對眼睛及呼吸道有刺激作用;吸入可引起肺水腫;抑制中樞神經系統、刺激胃腸道和引起肝、腎和腎上腺損害。皮膚與液體反復接觸能引起皮膚干燥、脫屑和裂隙性皮炎。液體和蒸氣還能刺激眼,引起嚴重操作,角膜混濁。吸入高濃度的蒸氣能刺激粘膜,抑制中樞神經系統,引起眩暈、惡心、嘔吐、精神錯亂,有的可致肺水腫。還能刺激胃腸道,引起肝和腎的脂肪性病變,嚴重的直至死亡。
急性中毒:其表現有二種類型,一為頭痛、惡心、興奮、激動,嚴重者很快發生中樞神經系統抑制而死亡;另一類型以胃腸道癥狀為主,嘔吐、腹痛、腹瀉,嚴重者可發生肝壞死和腎病變。急性暴露能導致呼吸和循環衰竭而死亡。其尸體剖檢呈現出大多數內臟損傷和廣泛性出血。
毒理學資料及環境行為
毒性:屬低毒類,蒸氣有劇毒。
急性毒性:LD50670mg/kg(大鼠經口);2800mg/kg(兔經皮);LC501000ppm/7H,(大鼠吸入)
刺激性:家兔經眼:63mg,重度刺激。家兔經皮開放性刺激試驗:625mg,輕度刺激。
亞急性和慢性毒性:猴吸入0.22g/m,7小時/天,5天/周,125次,無癥狀;4.11g/m,7小時/天,5天/周,25~50次,死亡率較高;大鼠吸入4.11g/m×7小時/日×5日/周×3~14次,致死;豚鼠吸入4.11×7小時/日×2次,致死
致突變性:DNA抑制:人淋巴細胞5ml/L。哺乳動物體細胞突變:人淋巴細胞100mg/L。
生殖毒性:大鼠吸入最低中毒濃度(TCL0):300ppm(7小時,孕6-15天),引起植入死亡率增加。
致癌性:IARC致癌性評論:動物陽性,人類可疑。小/大鼠吸入250ppm×7小時/日×18月,終身未見腫瘤發病率增高;大鼠經口25ppm×5天/周×78周,致癌陽性。 污染來源:1,2-二氯乙烷用于制造乙二醇、乙二胺、聚氯乙烯、尼龍、粘膠人造纖維、苯乙烯-丁二烯橡膠和各種塑料、香料、肥皂、粘合劑、潤膚劑、藥物及假漆;用作樹脂、瀝青、橡膠、醋酸纖維素、纖維素酯、油漆、油脂、蠟及聚合物(如聚苯乙烯的溶劑),豆油和咖啡因的提取劑;浸漬劑、濕潤劑、滲透劑、熏蒸劑;還用于照像術、靜電印刷、水軟化中。裂解法制造氯乙烯單體時可產生二氯乙烷;二氯乙烷也是某些有機化學合成中的副產品。在以上生產和使用1,2-二氯乙烷的企業在生產和貯運過程中由于意外事故均可對環境造成污染,對人體造成危害。代謝和降解:氯乙醇是1,2-氯乙烷在溫血動物體內的主要代謝物之一。進入體內的1,2-二氯乙 烷首先貯存于脂肪組織中,以后(2天內)從脂肪組織轉移進入血液,由于酶的脫氫作用,代謝轉化變成氯乙醇,氯乙醇系一種高毒化學物質。它進一步代謝可變成一氯乙酸,氯乙醛是介于氯乙烷與一氯乙酸之間的又一個中間代謝產物。在1,2-二氯乙烷代謝產物中,氯乙醇和一氯乙酸的毒性比二氯乙烷本身更大。CH2Cl-CH2Cl-CH2Cl-CH2OH-CH2Cl-CHO-CH2Cl-COOH 在環境中,二氯乙烷代謝生成氯乙酸的速度,隨濕度與溫度的增加而加快,在90℃的濕空氣中,二氯乙烷有0.66%分解生成氯乙酸,當溫度升高到110℃和140℃時,氯乙酸含量分別為4%和7%-12%。1,2-二氯乙烷在常溫和干燥的環境中較難被降解。光與大氣中氧對純品二氯乙烷很少發生影響,而含有雜質的工業品二氯乙烷受到光與所的聯合作用可產生光氣和某些聚合化學物。
殘留、蓄積與擴散:二氯乙烷能迅速透進無損傷皮膚吸收并在血液中達很高水平。不論染毒劑量和途徑怎樣,二氯乙烷在人體和動物體各個器官內的含量關系基本上是個常數,例如假定在血液中的含量為1,那么在其它各器官中相應比率為:肝臟0.8;腎臟0.44;心臟0.7;延腦0.57;小腦、腦皮質和皮質下的中樞為0.15-0.2,顯然這與該組織中的脂肪含量有關,因為二氯乙烷在脂肪中的溶解度是很大的。氯乙烷可以通過以代謝物的形式從人體和動物各個系統排出,二氯乙烷可以經腎臟從尿中排出,出可以通過呼氣排出。
危險特性:易燃,其蒸氣與空氣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熱能引起燃燒爆炸。受高熱分解產生有毒的腐蝕性煙氣。與氧化劑接觸發生反應,遇明火、高熱易引起燃燒,并放出有毒氣體。其蒸氣比空氣重,能在較低處擴散到相當遠的地方,遇明火會引著回燃。
燃燒(分解)產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氯化氫、光氣。
現場應急監測方法
直接進水樣氣相色譜法
快速檢測管法;便攜式氣相色譜法《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應急監測與處理處置技術》萬本太主編
實驗室監測方法
監測方法 | 來源 | 類別 |
溶劑解吸氣相色譜法 | WS/T138-1999 | 作業場所空氣 |
無泵型采樣氣相色譜法 | WS/T154-1999 | 作業場所空氣 |
氣相色譜法; 吡啶-堿比色法 |
《空氣中有害物質的測定方法》(第二版),杭士平編 | 空氣 |
氣相色譜法 | 《固體廢棄物試驗與分析評價手冊》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等譯 | 固體廢棄物 |
硫氰酸汞比色法 | 《化工企業空氣中有害物質測定方法》,化學工業出版社 | 化工企業空氣 |
吹掃捕集-氣相色譜法 | 中國環境監測總站 | 水質 |
色譜/質譜法 | 美國EPA524.2方法 | 水質 |
環境標準
中國(TJ36-79) | 車間空氣中有害物質的最高容許濃度 | 25mg/m |
中國(待頒布) | 飲用水源中有害物質的最高容許濃度 | 0.03mg/L |
中國(GHZB1-1999) | 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I、II、III類水域) | 0.005mg/L |
日本(1993) | 環境標準 | 地面水:0.004mg/L 廢水:0.004mg/L 土壤浸出液:0.004mg/L |
急救措施
皮膚接觸:脫去污染的衣著,用肥皂水和清水徹底沖洗皮膚。
眼睛接觸:提起眼瞼,用流動清水或生理鹽水沖洗。就醫。
吸入:迅速脫離現場至空氣新鮮處,保持呼吸道通暢,如呼吸困難,給輸氧。如呼吸停止,立即進行人工呼吸,就醫。
食入:洗胃,就醫。
消防措施
危險特性:易燃,其蒸氣與空氣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熱能引起燃燒爆炸。受高熱分解產生有毒的腐蝕性煙氣。與氧化劑接觸發生反應,遇明火、高熱易引起燃燒,并放出有毒氣體。其蒸氣比空氣重,能在較低處擴散到相當遠的地方,遇火源會著火回燃。
有害燃燒產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氯化氫、光氣。
滅火方法:噴水冷卻容器,可能的話將容器從火場移至空曠處。處在火場中的容器若已變色或從安全泄壓裝置中產生聲音,必須馬上撤離。滅火劑: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砂土。用水滅火無效。
泄漏應急處理
應急處理:迅速撤離泄漏污染區人員至安全區,并進行隔離,嚴格限制出入。切斷火源。建議應急處理人員戴自給正壓式呼吸器,穿防靜電工作服。盡可能切斷泄漏源。防止流入下水道、排洪溝等限制性空間。小量泄漏:用砂土或其它不燃材料吸附或吸收。也可以用大量水沖洗,洗水稀釋后放入廢水系統。大量泄漏:構筑圍堤或挖坑收容。用泡沫覆蓋,降低蒸氣災害。用防爆泵轉移至槽車或專用收集器內,回收或運至廢物處理場所處置。
操作處置
操作注意事項:密閉操作,局部排風。操作人員必須經過專門培訓,嚴格遵守操作規程。建議操作人員佩戴過濾式防毒面具(半面罩),戴化學安全防護眼鏡,穿防靜電工作服,戴橡膠耐油手套。遠離火種、熱源,工作場所嚴禁吸煙。使用防爆型的通風系統和設備。防止蒸氣泄漏到工作場所空氣中。避免與氧化劑、酸類、堿類接觸。灌裝時應控制流速,且有接地裝置,防止靜電積聚。搬運時要輕裝輕卸,防止包裝及容器損壞。配備相應品種和數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應急處理設備。倒空的容器可能殘留有害物。
儲存注意事項:儲存于陰涼、通風的庫房。遠離火種、熱源。庫溫不宜超過30℃。保持容器密封。應與氧化劑、酸類、堿類、食用化學品分開存放,切忌混儲。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風設施。禁止使用易產生火花的機械設備和工具。儲區應備有泄漏應急處理設備和合適的收容材料。應嚴格執行極毒物品“五雙”管理制度。
個體防護
職業接觸限值
中國MAC(mg/m3): 25
前蘇聯MAC(mg/m3): 5
TLVTN:OSHA 50ppm,100ppm[上限值]; ACGIH 10ppm,40mg/m3
TLVWN:未制定標準
監測方法:氣相色譜法
工程控制:密閉操作,局部排風。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設備。
呼吸系統防護:空氣中濃度超標時,建議佩戴過濾式防毒面具(半面罩)。緊急事態搶救或撤離時,佩戴隔離式呼吸器。
眼睛防護:戴化學安全防護眼鏡。
身體防護:穿防靜電工作服。
手防護:戴橡膠耐油手套。
其他防護:工作現場禁止吸煙、進食和飲水。工作完畢,淋浴更衣。注意個人清潔衛生。
生態資料
有害作用:該物質對大氣臭氧層破壞力極強。
廢棄處置
廢棄處置方法用焚燒法處置。與燃料混合后,再焚燒。焚燒爐排出的鹵化氫通過酸洗滌器除去。
運輸信息
危險貨物編號:32035
UN編號:1184
包裝類別:O52
包裝方法:安瓿瓶外普通木箱;螺紋口玻璃瓶、鐵蓋壓口玻璃瓶、塑料瓶或金屬桶(罐)外普通木箱。
運輸注意事項:鐵路運輸時應嚴格按照鐵道部《危險貨物運輸規則》中的危險貨物配裝表進行配裝。運輸時運輸車輛應配備相應品種和數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應急處理設備。夏季最好早晚運輸。運輸時所用的槽(罐)車應有接地鏈,槽內可設孔隔板以減少震蕩產生靜電。嚴禁與氧化劑、酸類、堿類、食用化學品等混裝混運。運輸途中應防曝曬、雨淋,防高溫。中途停留時應遠離火種、熱源、高溫區。裝運該物品的車輛排氣管必須配備阻火裝置,禁止使用易產生火花的機械設備和工具裝卸。公路運輸時要按規定路線行駛,勿在居民區和人口稠密區停留。鐵路運輸時要禁止溜放。嚴禁用木船、水泥船散裝運輸。
法規信息
法規信息化學危險物品安全管理條例(1987年2月17日國務院發布),化學危險物品安全管理條例實施細則 (化勞發[1992] 677號),工作場所安全使用化學品規定([1996]勞部發423號)等法規,針對化學危險品的安全使用、生產、儲存、運輸、裝卸等方面均作了相應規定;常用危險化學品的分類及標志 (GB 13690-92)將該物質劃為第3.2 類中閃點易燃液體;車間空氣中1,2-二氯乙烷衛生標準(GB 11723-89),規定了車間空氣中該物質的最高容許濃度及檢測方法。
物質毒性
編號
|
毒性類型
|
測試方法
|
測試對象
|
使用劑量
|
毒性作用
|
---|---|---|---|---|---|
1
|
急性毒性
|
吸入
|
成年男性
|
4000 ppm/1H
|
1.周圍神經毒性——弛緩性麻痹,但無麻醉(通常是神經肌肉阻斷)
2.行為毒性——昏迷 3.胃腸道毒性——惡心、嘔吐 |
2
|
急性毒性
|
口服
|
人類
|
286 mg/kg
|
1.胃腸道毒性——胃腸道潰瘍或出血
2.胃腸道毒性——惡心、嘔吐 3.肝毒性——肝豆狀核變性 |
3
|
急性毒性
|
口服
|
人類
|
428 mg/kg
|
1.行為毒性——嗜睡
2.肺部、胸部或者呼吸毒性——咳嗽 3.胃腸道毒性——惡心、嘔吐 |
4
|
急性毒性
|
口服
|
成年男性
|
892 mg/kg
|
1.胃腸道毒性——運動過度、腹瀉
2.胃腸道毒性——惡心、嘔吐 3.肝毒性——黃疸,其他未分類 |
5
|
急性毒性
|
口服
|
成年男性
|
714 mg/kg
|
1.行為毒性——嗜睡
2.心臟毒性——心率變化 3.肺部、胸部或者呼吸毒性——紫紺 |
6
|
急性毒性
|
口服
|
大鼠
|
670 mg/kg
|
詳細作用沒有報告除致死劑量以外的其他值
|
7
|
急性毒性
|
吸入
|
大鼠
|
1000 ppm/7H
|
1.行為毒性——昏迷
2.肺部、胸部或者呼吸毒性——紫紺 3.營養和代謝系統毒性——體溫下降 |
8
|
急性毒性
|
腹腔注射
|
大鼠
|
807 mg/kg
|
詳細作用沒有報告除致死劑量以外的其他值
|
9
|
急性毒性
|
皮下注射
|
大鼠
|
1 mg/kg
|
1.眼毒性——流淚
2.行為毒性——全身麻醉 3.行為毒性——共濟失調 |
10
|
急性毒性
|
氣管
|
大鼠
|
120 mg/kg
|
詳細作用沒有報告除致死劑量以外的其他值
|
11
|
急性毒性
|
口服
|
小鼠
|
413 mg/kg
|
1.肺部、胸部或者呼吸毒性——其他變化
2.肝毒性——其他變化 |
12
|
急性毒性
|
吸入
|
小鼠
|
5 gm/m3/2H
|
詳細作用沒有報告除致死劑量以外的其他值
|
13
|
急性毒性
|
腹腔注射
|
小鼠
|
470 mg/kg
|
詳細作用沒有報告除致死劑量以外的其他值
|
14
|
急性毒性
|
皮下注射
|
小鼠
|
380 mg/kg
|
詳細作用沒有報告除致死劑量以外的其他值
|
15
|
急性毒性
|
口服
|
狗
|
5700 mg/kg
|
1.眼毒性——流淚
2.行為毒性——全身麻醉 3.行為毒性——共濟失調 |
16
|
急性毒性
|
靜脈注射
|
狗
|
175 mg/kg
|
詳細作用沒有報告除致死劑量以外的其他值
|
17
|
急性毒性
|
吸入
|
猴
|
3000 ppm/7H
|
詳細作用沒有報告除致死劑量以外的其他值
|
18
|
急性毒性
|
吸入
|
貓
|
>3000 ppm/7H
|
詳細作用沒有報告除致死劑量以外的其他值
|
19
|
急性毒性
|
口服
|
兔
|
860 mg/kg
|
詳細作用沒有報告除致死劑量以外的其他值
|
20
|
急性毒性
|
吸入
|
兔
|
3000 ppm/7H
|
1.行為毒性——嗜睡
2.肺部、胸部或者呼吸毒性——呼吸困難 3.肺部、胸部或者呼吸毒性——其他變化 |
21
|
急性毒性
|
皮膚表面
|
兔
|
2800 mg/kg
|
1.眼毒性——流淚
2.行為毒性——全身麻醉 3.行為毒性——共濟失調 |
22
|
急性毒性
|
皮下注射
|
兔
|
1200 mg/kg
|
詳細作用沒有報告除致死劑量以外的其他值
|
23
|
急性毒性
|
吸入
|
豬
|
3000 ppm/7H
|
1.眼毒性——流淚
2.行為毒性——嗜睡 3.肺部、胸部或者呼吸毒性——呼吸困難 |
24
|
急性毒性
|
吸入
|
豚鼠
|
1500 ppm/7H
|
1.眼毒性——流淚
2.行為毒性——嗜睡 3.腎、輸尿管和膀胱毒性——腎小管發生變化 (包括急性腎功能衰竭,急性腎小管壞死) |
25
|
急性毒性
|
腹腔注射
|
豚鼠
|
600 mg/kg
|
1.生化毒性——抑制或誘導酶
|
26
|
急性毒性
|
吸入
|
哺乳動物
|
>3000 ppm/7H
|
詳細作用沒有報告除致死劑量以外的其他值
|
27
|
慢性毒性
|
口服
|
大鼠
|
21840 mg/kg/13W-C
|
1.肝毒性——肝重量發生變化
2.腎、輸尿管和膀胱毒性——膀胱重量發生變化 |
28
|
慢性毒性
|
口服
|
大鼠
|
1 mg/kg/10-I
|
1.血液毒性——血清成分發生變化 (如TP、膽紅素、膽固醇)
2.肝毒性——肝重量發生變化 3.慢性病相關毒性——死亡 |
29
|
慢性毒性
|
吸入
|
大鼠
|
200 ppm/7H/6W-I
|
1.慢性病相關毒性——死亡
|
30
|
慢性毒性
|
吸入
|
大鼠
|
1500 ppm/7H/5D-I
|
1.肺部、胸部或者呼吸毒性——呼吸抑制
2.腎、輸尿管和膀胱毒性——腎小管發生變化 (包括急性腎功能衰竭,急性腎小管壞死) 3.慢性病相關毒性——死亡 |
31
|
慢性毒性
|
口服
|
小鼠
|
43680 mg/kg/13W-C
|
1.肝毒性——肝重量發生變化
2.腎、輸尿管和膀胱毒性——腎小管發生變化 (包括急性腎功能衰竭,急性腎小管壞死) 3.腎、輸尿管和膀胱毒性——膀胱重量發生變化 |
32
|
慢性毒性
|
吸入
|
小鼠
|
200 ppm/7H/9D-I
|
1.慢性病相關毒性——死亡
|
33
|
慢性毒性
|
口服
|
小鼠
|
685 mg/kg/14D-I
|
1.血液毒性——白細胞計數發生變化
2.免疫系統毒性——體液免疫應答減少 |
34
|
慢性毒性
|
吸入
|
狗
|
1500 ppm/7H/5D-I
|
1.眼毒性——角膜損傷
2.慢性病相關毒性——死亡 |
35
|
慢性毒性
|
吸入
|
猴
|
1000 ppm/7H/9W-I
|
1.行為毒性——昏迷
2.慢性病相關毒性——死亡 |
36
|
慢性毒性
|
吸入
|
貓
|
1000 ppm/7H/11W-I
|
1.慢性病相關毒性——死亡
|
37
|
慢性毒性
|
吸入
|
兔
|
400 ppm/7H/19W-I
|
1.慢性病相關毒性——死亡
|
38
|
慢性毒性
|
吸入
|
豚鼠
|
200 ppm/7H/25W-I
|
1.慢性病相關毒性——死亡
|
39
|
慢性毒性
|
吸入
|
豚鼠
|
1500 ppm/7H/5D-I
|
1.心臟毒性——其他變化
2.腎、輸尿管和膀胱毒性——腎小管發生變化 (包括急性腎功能衰竭,急性腎小管壞死) 3.慢性病相關毒性——死亡 |
40
|
眼部毒性
|
皮膚表面
|
兔
|
625 mg
|
作用較輕
|
41
|
眼部毒性
|
皮膚表面
|
兔
|
500 mg/24H
|
作用較輕
|
42
|
眼部毒性
|
入眼
|
兔
|
63 mg
|
作用嚴重
|
43
|
眼部毒性
|
入眼
|
兔
|
500 mg/24H
|
作用較輕
|
44
|
突變毒性
|
鼠傷寒沙門氏菌
|
10 umol/plate
|
||
45
|
突變毒性
|
鼠傷寒沙門氏菌
|
10 ug/plate
|
||
46
|
突變毒性
|
鼠傷寒沙門氏菌
|
7060 umol/L
|
||
47
|
突變毒性
|
大腸埃希氏菌
|
316 mmol/L
|
||
48
|
突變毒性
|
大腸埃希氏菌
|
10 mg/plate
|
||
49
|
突變毒性
|
口服
|
果蠅
|
1000 ppm
|
|
50
|
突變毒性
|
吸入
|
果蠅
|
250 mg/m3
|
|
51
|
突變毒性
|
口服
|
果蠅
|
120 mmol/L
|
|
52
|
突變毒性
|
吸入
|
果蠅
|
2 ppm/96H (持續)
|
|
53
|
突變毒性
|
構巢曲霉
|
2000 ppm
|
||
54
|
突變毒性
|
人類淋巴細胞
|
5 mL/L
|
||
55
|
突變毒性
|
人類淋巴細胞
|
100 mg/L
|
||
56
|
突變毒性
|
口服
|
大鼠
|
150 mg/kg
|
|
57
|
突變毒性
|
吸入
|
大鼠
|
150 ppm/6H
|
|
58
|
突變毒性
|
大鼠肝
|
130 umol/L
|
||
59
|
突變毒性
|
腹腔注射
|
小鼠
|
300 mg/kg
|
|
60
|
突變毒性
|
腹腔注射
|
小鼠
|
2 mmol/kg
|
|
61
|
突變毒性
|
口服
|
小鼠
|
100 mg/kg
|
|
62
|
突變毒性
|
腹腔注射
|
小鼠
|
29 mg/kg
|
|
63
|
突變毒性
|
小鼠鼠傷寒沙門氏菌
|
80 mg/kg
|
||
64
|
突變毒性
|
倉鼠卵巢
|
2 mmol/L
|
||
65
|
突變毒性
|
倉鼠胚胎
|
200 uL/plate
|
||
66
|
突變毒性
|
倉鼠肺
|
1 gm/L
|
||
67
|
突變毒性
|
倉鼠卵巢
|
40 mmol/L
|
||
68
|
致癌性
|
口服
|
大鼠
|
5286 mg/kg/69W-I
|
1.致癌性——致癌(根據RTECS標準)
2.胃腸道毒性——腫瘤 3.皮膚和附件毒性——腫瘤 |
69
|
致癌性
|
吸入
|
大鼠
|
5 ppm/7H/78W-I
|
1.致癌性——可能致癌(根據RTECS標準)
2.血液毒性——白血病 3.皮膚和附件毒性——腫瘤 |
70
|
致癌性
|
口服
|
小鼠
|
3536 mg/kg/78W-I
|
1.致癌性——致癌(根據RTECS標準)
2.肺部、胸部或者呼吸毒性——腫瘤 3.皮膚和附件毒性——腫瘤 |
71
|
致癌性
|
吸入
|
小鼠
|
5 ppm/7H/78W-I
|
1.致癌性——可能致癌(根據RTECS標準)
2.肺部、胸部或者呼吸毒性——腫瘤 3.皮膚和附件毒性——腫瘤 |
72
|
致癌性
|
皮膚表面
|
小鼠
|
1120 mg/kg/74W-I
|
1.致癌性——腫瘤(根據RTECS標準)
2.肺部、胸部或者呼吸毒性——腫瘤 3.皮膚和附件毒性——腫瘤 |
73
|
致癌性
|
口服
|
大鼠
|
38 mg/kg/78W-I
|
1.致癌性——致癌(根據RTECS標準)
2.血管毒性——腫瘤 3.胃腸道毒性——腫瘤 |
74
|
致癌性
|
口服
|
小鼠
|
76 mg/kg/78W-I
|
1.致癌性——致癌(根據RTECS標準)
2.皮膚和附件毒性——腫瘤 3.生殖毒性——子宮腫瘤 |
75
|
致癌性
|
口服
|
大鼠
|
18 mg/kg/78W-I
|
1.致癌性——致癌(根據RTECS標準)
2.血管毒性——腫瘤 3.胃腸道毒性——腫瘤 |
76
|
致癌性
|
口服
|
小鼠
|
38 mg/kg/78W-I
|
1.致癌性——致癌(根據RTECS標準)
2.皮膚和附件毒性——腫瘤 3.生殖毒性——子宮腫瘤 |
77
|
生殖毒性
|
吸入
|
大鼠
|
300 ppm/7H,雌性受孕 6-15 天后
|
1.生殖毒性——植入后死亡率增加
|
78
|
生殖毒性
|
吸入
|
大鼠
|
208 mg/m3/6H,雌性受孕 2 周前
|
1.生殖毒性——胚胎植入前死亡率上升
|
免責聲明:本資料來源于網絡,如果侵犯了你的版權或其他權利,請通知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