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絨螯蟹
同義詞 大閘蟹(生物名稱)一般指中華絨螯蟹
中華絨螯蟹是一種經濟蟹類,又稱河蟹、毛蟹、清水蟹、大閘蟹。為中國久負盛名的美食。其螯足用于取食和抗敵,掌部內外緣密生絨毛,絨螯蟹因此而得名。雜食性動物,魚、蝦、螺、蚌、蠕蟲、蚯蚓、昆蟲及其幼蟲等均可作為大閘蟹的動物性餌料。
蟹中含有較多的維生素A,對皮膚的角化有幫助;對兒童的佝僂病,老年人的骨質疏松也能起到補充鈣質的作用。中國境內廣泛分布于南北沿海各地湖泊,其中以長江水系產量最大,口感極其鮮美。其中又以固城湖大閘蟹最為著名,是中國第一個水產類馳名商標、第一個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被評為“中華絨螯蟹典范品牌”。 其他較為著名的還有興化大閘蟹、太湖大閘蟹、固城湖大閘蟹、長蕩湖大閘蟹等。
2019年2月1日起,為落實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工作部署,保護長江流域水生生物資源,農業農村部停止發放中華絨螯蟹(河蟹)專項捕撈許可證。
中文學名:中華絨螯蟹
拉丁學名:Eriocheir sinensis H.Milne-Edwards
別 稱:河蟹、毛蟹、清水蟹、大閘蟹、螃蟹
界:動物界
門:節肢動物門
亞 門:甲殼動物亞門
綱:軟甲綱
亞 綱:真軟甲亞綱
目:十足目
亞 目:腹胚亞目
科:弓蟹科
亞 科:弓蟹亞科
屬:絨螯蟹屬
種:中華絨螯蟹 E. sinensis
分布區域:分布在亞洲北部、朝鮮西部、中國東部沿海湖泊河流及泰晤士河流域
英文名稱:Chinese Mitten Crab
命名者:H. Milne Edwards, 1853
下 目:短尾下目
派:真短尾派
亞 派:胸孔亞派
總 科:方蟹總科同義詞 大閘蟹(生物名稱)一般指中華絨螯蟹
中華絨螯蟹是一種經濟蟹類,又稱河蟹、毛蟹、清水蟹、大閘蟹。為中國久負盛名的美食。其螯足用于取食和抗敵,掌部內外緣密生絨毛,絨螯蟹因此而得名。雜食性動物,魚、蝦、螺、蚌、蠕蟲、蚯蚓、昆蟲及其幼蟲等均可作為大閘蟹的動物性餌料。
蟹中含有較多的維生素A,對皮膚的角化有幫助;對兒童的佝僂病,老年人的骨質疏松也能起到補充鈣質的作用。中國境內廣泛分布于南北沿海各地湖泊,其中以長江水系產量最大,口感極其鮮美。其中又以固城湖大閘蟹最為著名,是中國第一個水產類馳名商標、第一個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被評為“中華絨螯蟹典范品牌”。 其他較為著名的還有興化大閘蟹、太湖大閘蟹、固城湖大閘蟹、長蕩湖大閘蟹等。
2019年2月1日起,為落實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工作部署,保護長江流域水生生物資源,農業農村部停止發放中華絨螯蟹(河蟹)專項捕撈許可證。
中文學名:中華絨螯蟹
拉丁學名:Eriocheir sinensis H.Milne-Edwards
別 稱:河蟹、毛蟹、清水蟹、大閘蟹、螃蟹
界:動物界
門:節肢動物門
亞 門:甲殼動物亞門
綱:軟甲綱
亞 綱:真軟甲亞綱
目:十足目
亞 目:腹胚亞目
科:弓蟹科
亞 科:弓蟹亞科
屬:絨螯蟹屬
種:中華絨螯蟹 E. sinensis
分布區域:分布在亞洲北部、朝鮮西部、中國東部沿海湖泊河流及泰晤士河流域
英文名稱:Chinese Mitten Crab
命名者:H. Milne Edwards, 1853
下 目:短尾下目
派:真短尾派
亞 派:胸孔亞派
總 科:方蟹總科
物種資料
又稱河蟹、毛蟹、清水蟹、大閘蟹或螃蟹。是一種經濟蟹類。
因其兩只大螯上有絨如毛,故崇明人稱之為“老毛蟹”。它的出身地就在崇明島的長江口水域。世界上各大江湖中,共有300多種螃蟹,其中可供食用的大約20來種,而最負盛名的要數中國的中華絨螯蟹。
中華絨螯蟹每到入冬時節紛紛游至附近水域,咸淡水交接的地方繁衍后代,然后蟹苗會被漁民們捕撈上島,蟹農們將小蟹養到紐扣大,叫做扣蟹時,養殖戶和全國各地的養殖戶紛紛前來購買,帶回去養大。
扣蟹在后續的生長過程中會挑選各自適合自己生長發育的水生環境,其中因獨特的水域特性,培育的大閘蟹堪稱“蟹中之最”。憑借多年養殖經驗告訴消費者一套獨特的識別方法:
1.飽滿度(捏的方法):大閘蟹區別于其他螃蟹在于肉質飽滿度,可采用捏壓大閘蟹小腿部分感覺肉質是否飽滿,若不飽滿時,捏上去有空洞感。
2.青背(燒的方法):大閘蟹背為蟹殼青,青得發亮、清爽,燒熟后顯紅色。其他湖區的螃蟹泥土色重,燒熟后為灰中有紅色。
3.白肚(刷的方法):大閘蟹肚皮呈白色,白得有光澤,但不是純白,因為受湖中水漬原因,應略帶點水漬黃,不同于其他湖區螃蟹肚呈灰色,采用刷子輕輕刷的殼的話,可以刷下略微水漬色附著于殼體的臟污。
4.金爪(可放光滑玻璃或者地磚上試驗):大閘蟹爪尖上呈煙絲般金黃色,二螯八爪肉感強、強勁有力;放在光滑的玻璃板或者地磚上能撐起,爬行自如。其他湖區蟹爪單薄無力,爪尖上沒有明顯的金黃色。
5.黃毛(可采用擠壓鰲毛的方法):蟹螯上的絨毛密而軟,毛色清爽,顯黃色。其他湖區蟹毛帶濃重泥土色,不清潔。此方法需特別注意安全,容易被夾到手指。
形態特征
身體結構
頭胸甲呈圓方形,后半部寬于前半部。背面隆起,額及肝區凹陷,胃區前面有6個對稱的突起,各具顆粒。胃區與心區分界顯著,前者的周圍有凹點。額寬,分四齒。眼窩上緣近中部處突出,呈三角形。前側緣具四銳齒,最后者最小,并引入一隆線,斜行于鰓區的外側;沿后側緣內方亦具一隆縝。螯足,雄此雌大,掌節與指節基部的內外面密生絨毛,腕節內末角具一銳剌,長節背緣近末端處與步足的長節同樣具一銳刺。步足以最后三對較為扁平,腕節與前節的背緣各具剛毛,第四步足前節與指節基部的背緣與腹緣皆密具剛毛。腹部,雌圓雄尖。頭胸甲長54.6毫米,寬61.0毫米。
體形
體近圓形,頭胸甲背面為草綠色或墨綠色,腹面灰白,頭胸甲額緣具4尖齒突,前側緣亦具4齒突,第4齒小而明顯。腹部平扁,雌體呈卵圓形至圓形,雄體呈細長鐘狀,但幼蟹期雌雄個體腹部均為三角形,不易分辨。螯足用于取食和抗敵,其掌部內外緣密生絨毛,絨螯蟹因此而得名。4對步足是主要爬行器官,長節末前角各有1尖齒。腹肢雌性4對,位于第2至第5腹節,雙肢型,密生剛毛,內肢主要用以附卵。雄蟹僅有第1和第2腹肢,特化為交接器。
生活習性
常穴居江、河、湖蕩泥岸,晝匿夜出,以動物尸體或谷物為食。到每年秋季,長得比較豐滿,常回游到近海繁殖,母體所帶的卵在翌年3至5月間孵化,幼體經過多次變態,發育成為幼蟹,再溯江、河而上,在淡水中繼續生長。每屆秋季,當此蟹在繁殖回游期中,漁民常在河湖中筑籪,到晚上用燈光誘捕之。
中華絨螯蟹棲于淡水湖泊河流,但在河口半咸水域(鹽度為18-26/1000,比重為1.016-1.020)繁殖。每年6至7月間新生幼蟹溯河進入淡水后,棲于江河、湖蕩的岸邊。喜掘穴而居,或隱藏在石礫、水草叢中。掘穴時主要靠1對螯足,步足只起輔助作用。以水生植物、底棲動物、有機碎屑及動物尸體為食。取食時靠螯足捕捉,然后將食物送至口邊。營養條件好時,當年幼蟹體重可達50至70克,最大可達150克,且性腺成熟,可與2齡蟹一起參加生殖洄游。如放養密度大或生長慢,則2齡時性腺也難以成熟,不能參加生殖洄游。
交配
中華絨螯蟹一般在江河湖泊生長至2齡,自9月下旬(秋分前后)蛻殼為綠蟹起性腺開始迅速發育,30至40天內雌蟹生殖指數由蛻殼前的0.36%驟增至10至15%左右。至10月中下旬(寒露、霜降時節),大部分性腺已發育進入第Ⅳ期,遂離開江河、湖泊向河口淺海作生殖洄游。11月上旬(立冬)后群集于河口淺海交匯處的半咸水域,開始交配繁殖。在長江流域,中華絨螯蟹繁殖區的鹽度為18-26/1000,水溫為5至10℃,時間在當年12月至翌年3月。交配時雄蟹以螯足鉗住雌蟹步足,并將交接器的末端對準雌孔,將精液輸入雌蟹的納精囊內。整個交配過程歷時數分鐘至1小時。雌蟹一般在交配后7至16小時內產卵。受精卵附著在雌蟹腹肢的剛毛上。在水溫10至17℃情況下,受精卵經30至60天后孵化出溞狀幼體。
繁殖
在河口淺海浮游35天以上,經5次蛻皮,然后進入大眼幼體期。此時兼營浮游及底棲生活,并能逆流上溯至湖沼。大眼幼體經6至10天后蛻殼而成幼蟹,開始營底棲爬行生活。
雌蟹在所抱卵全部孵化后,蟄伏在河口淺灘的沙丘上,其頭胸甲及四肢有苔蘚蟲、藪枝蟲等附著,腹部常有蟹奴寄生。產后的雌蟹至6月底7月初相繼死亡。從溞狀幼體起,雌蟹的壽命為2足齡,雄蟹則交配后即死亡,壽命比雌蟹短2個月。當年成熟的中華絨螯蟹壽命僅1年,且雌性占絕對優勢。性腺成熟緩慢的個體,壽命較長,有的可達3至4年。
物種分布
中國境內廣泛分布于南北沿海各地湖泊,中國僅有的中華絨螯蟹苗繁育基地在上海市崇明島,因為崇明島的地理位置正好在長江入海口,也是螃蟹繁衍后代的地方,六十年代以后產量銳減,實行人工移苗放流,產量有所恢復。每年9-11月為生產旺季。
中華絨螯蟹的自然分布區主要在亞洲北部、朝鮮西部和中國。中國北自遼寧鴨綠江口,南至福建九龍江、西迄湖北宜昌的三峽口均有分布。早在1000多年前就已對中華絨螯蟹的生活習性,特別是生殖洄游規律有一定的了解。隨蟹苗的人工培育和放流增殖,此蟹已遍布全國,但品質以長江下游固城湖的大閘蟹和河北的勝芳蟹最為著名。20世紀初,中華絨螯蟹隨海船移植至德國,然后沿萊茵河傳布,今已遍及許多歐洲國家的水域。
中華絨螯蟹肉味鮮美,營養豐富。此蟹只可食活蟹,因死蟹體內的蛋白質分解后,會產生蟹毒堿。中華絨螯蟹味美且營養豐富,歷來被視為上品。每100克蟹食用部分含蛋白質14%,脂肪5.9%,碳水化合物7%。此外,還含有維生素A、核黃素、煙酸,其發熱量超過一般魚類的營養水平。中華絨螯蟹是出口品種,輸往地區:香港、澳門;出口口岸:江蘇、浙江、廣東。
名稱由來
大閘蟹為什么又普遍稱為“大閘蟹”呢?包笑天曾對這個名稱寫過一篇《大閘蟹史考》,說道:“‘大閘蟹’三字來源于蘇州賣蟹人之口。……人家吃蟹總喜歡在吃夜飯之前,或者是臨時發起的,所以這些賣蟹人,總是在下午挑了擔子,沿街喊道:‘閘蟹來大閘蟹’。”這個“閘”字,音同“SA”,(“SA”在吳方言中就是水煮的意思)蟹以水蒸煮而食,謂“SA蟹”。這樣的解釋,尚不能盡意。他“有一日,在吳訥士家作蟹宴(訥士乃湖帆之文),座有張惟一先生,是昆山人,家近湖畔,始悉其原委”。
吳訥士是蘇州草橋中學的創始人,父親吳大征晚清時官至湖南巡撫,甲午戰爭中當過劉坤一的副帥,一門三代,都是著名的古籍收藏家。
張惟一就是方還,與王頌文同為吳訥士的好友,吳家的常客。顧炎武《天下邵國利病出》手稿,流失二百多年,為吳士訥所購得,又為方還和王頌文在吳家發現,并慨然接受相贈迎回昆山。這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成為書林中的一段佳話。事有湊巧吳家設蟹宴,方還亦在座,包笑天作了有關“大閘蟹”名稱的解釋:“閘字不錯,凡捕蟹者,他們在港灣間,必設一閘,以竹編成。夜來隔閘,置一燈火,蟹見火光,即爬上竹閘,即在閘上一一捕之,甚為便捷,之是閘蟹之名所由來了。”竹閘就是竹籪,籪上捕捉到的蟹被稱為閘蟹,個頭大的就稱為大閘蟹。
大閘蟹聞名天下,鮮蓋百味。有人問:“是誰最早吃著這個鮮頭,成為天下第一食蟹人?”巴城鎮流傳下來一則歲月悠遠的民間傳說,可以滿意回答。
相傳幾千年前,人類的祖先已經在江南的陸地上定居棲息,從事捕撈水產和農墾耕作,一代又一代含辛茹苦地創建出一個魚米之鄉。由于江南地勢低洼,雨量充沛,經常易鬧水災。有時雖然豐收在望,可是,江湖河泊里卻冒出了許多愛朝亮光爬行的甲殼蟲,雙螯八足,形狀兇惡可闖進稻田偷吃谷粒,還用犀利的螯傷人。荊蠻先民嚇得畏如虎狼,稱這種蟲為夾人蟲,不等太陽落山,就早早關上大門。
后來,大禹到江南開河治水,派壯士巴解到水陸交錯的湖區域督工,帶領民工開挖海口河道。入夜,工棚口剛點起火堆,誰知火光引來了黑壓壓的一大片夾人蟲,一只只口吐泡沫像湖水般洶涌而來。大家要緊出來抵擋,工地上激起了一場人蟲大戰。不多時,夾人蟲吐出的泡沫,直把火堆湮息,雙方在黑暗中混戰到東方發白,夾人蟲早才紛紛退入水中。可是好多民工被夾傷的夾傷,夾死的夾死,血肉淋漓,慘不忍睹。
夾人蟲的侵擾,嚴重妨礙著開河工程。巴解尋思良久,想出了一個辦法,叫民工筑座土城,并在城邊掘條很深的圍溝,待等天晚城上升起火堆,圍溝里灌進沸騰的開水。夾人蟲席卷過來,就此紛紛跌入沸水溝里燙死。溝里蟲的尸體越積越多,便用長撓鉤起來,繼續灌放開水作戰。燙死的夾人蟲渾身通紅,堆積如山,發出一股引人開胃的鮮美香味。巴解聞著后,好奇地取過一只細看,把甲殼掰開來,一聞香味更濃。他想:味道噴香撲鼻,肉不知能不能吃?便大著膽子咬一口。誰知牙齒輕輕嚼動,嘴里覺味道鮮透,比什么東西都好吃。巴解越吃越香,一下把一只夾人蟲嚼到肚里,接連又吃一只。大家見他吃得津津有味,膽子大的民工也跟著吃起來,無不大喜說:"大家來吃夾人蟲,味道香極了!"于是,民工們都隨手俯撿而食,把一大堆夾人蟲全都消滅到“五臟殿”里。當地的百姓獲悉后,也就紛紛捉拿夾人蟲吃,又很快傳遍四面八方。從此,先民們都不怕夾人蟲了,被人畏如猛獸的害蟲一下成了家喻戶曉的美食。大家為了感激敢為天下先的巴解,把他當成勇士崇敬,用解字下面加個蟲字,稱夾人蟲為蟹,意思是巴解征服夾人蟲,是天下第一食蟹人。巴城就是為了紀念巴解而名的。巴城出產的大閘蟹,由此而名揚四方,久享盛譽。
食用方法
挑選:先觀外表,現色鮮明,輪廓明朗,剛毛密挺,符合青紫(背)、白肚、金毛的條件。其次用手指壓蟹足,足豐厚身為飽滿。最后用手指輕敲眼睛附近,凡眼睛閃動靈活,一再口噴泡沫的,食味必鮮。
煮蟹法
洗凈蟹后,置入盛滿滾水的鍋內,加大姜一塊,猛火煮之。一般半斤以上的二十分鐘,六兩以下的十五分鐘。
蒸蟹法:水燒至大滾時,將蟹肚朝天放入蒸籠中,上置洗凈抹干之紫蘇葉,蒸十五到二十分鐘。
蘸料:用一碗半醋,三碗半醬油,六匙砂糖,姜四節剁茸隔水燉二十分鐘即可。
秘籍蟹
材料:蟹一只、蒜頭四兩,辣椒、槐鹽。
做法:
(1)先把蟹處理干凈,切成4~6塊。
(2)起油鍋,將蟹炸至金黃色,撈起備用。
(3)把蒜餌放入油鍋炸至金黃色,撈起備用。
(4)把辣椒炒一下,再將蟹及蒜餌入鍋,放入槐鹽拌勻即可。
小功夫:
(1)槐鹽時五香粉和鹽的混合物
(2)蟹肉是相當易熟的海鮮,所以,先讓蟹過油鍋,就可以使肉汁封住,不流失。可是時間不能過久,否則,肉質太老,肉汁反而流失。
豉汁蟹
材料:蟹一只、豆豉半兩至一兩、紅辣椒2兩、蒜餌2兩、奶油2元。
調味料:蠔油、糖、雞精粉適量。
做法:
(1)把蟹處理干凈,切成六塊。
(2)起油鍋將蟹炸至金黃色撈起備用。
(3)把紅辣椒切片,加入奶油、豆豉爆香,加入十兩高湯及調味料煮2分鐘勾芡即可。
起司焗蟹
材料:蟹一只、洋蔥2兩、奶油1茶匙、高湯10兩、起司1兩至1兩半。
做法:
(1)先把蟹處理干凈切成六塊。
(2)起油鍋,將蟹過油后撈起備用。
(3)洋蔥切粒放入奶油和洋蔥一起爆香,放入高湯。
(4)將蟹放入3中,再加入起司煮2分鐘勾芡調勻即可。
咖喱花蟹
材料:花蟹2只、洋蔥1顆、蔥1根、姜1塊、生菜葉2片、柳丁1顆、紅辣椒2條、淀粉適量。
調味料:鹽1小匙、白胡椒粉少許、酒1大匙。
鹽2小匙、糖1大匙、酒1大匙、咖喱粉2大匙。
做法:
(1)花蟹洗凈去內臟,將蟹蓋完整剝開,蟹腹切大塊。將蔥、姜拍碎和a料一起放入花蟹中腌漬。
(2)洋蔥切絲,柳丁切片,紅辣椒切小菱形,姜腌制好的花蟹沾上少許太白粉,入油鍋油炸,取出備用。
(3)起油鍋炒香洋蔥絲,再加入b料以小火炒出咖喱香味后,到入1杯水與螃蟹一同干燒,燒至湯汁快收干時勾薄芡。
黃金面包蟹
選用海蟹“棱子蟹”,此蟹肉質較單薄,殼與肉之間留有空隙,非常適合與面包一起吃。面包裹住蟹,再在其中加入芝士和牛奶,熟后奶香四溢。切開酥脆的面包,瞬間冒出熱騰騰的帶有芝士香味的熱氣。蟹肉完全吸收了芝士與牛奶的香味,殼隙間充斥著醬汁,一口咬下去,醬汁滲透蟹肉,實在誘惑非常。而外圍的面包還可以當主食享用,不油不膩。
胡椒蘿卜凌蟹
據《本草綱目》記載:螃蟹具有舒筋益氣、理胃消食、通經絡、散諸熱、散瘀血之功效,選用肥美的紅蟹煲湯最滋補不過了。先在老火雞湯中加入蘿卜用文火燜一小時,再加入紅蟹和胡椒,煮至蟹熟。蘿卜滲透了濃濃的雞湯鮮甜味,偶爾間流露著胡椒的微辣。所有材料相輔相成,紅蟹膏軟肉厚,與蘿卜、胡椒搭配成一味富含維生素的秋季潤喉去風老火湯,在秋風干燥的季節,女士們享用最適合不過了。這時,來一杯花雕紅酒,伴以金黃肉蟹,乃是人生一大享受!
伊面扒蟹蓋
選用帶有甘香膏油的老虎蟹蟹蓋,裝著用蟹汁上湯煮過的伊面,猶如揭開河蚌尋到奪目的珍珠般耀眼。蟹黃特有的香醇纏繞著伊面,再加入些許芽菜,吃起來清甜爽口,回味無窮。伊面的分量根據蟹蓋的大小盛裝得恰到好處,絕對低脂低油,貪靚的女士可以盡情享受。
花雕蒸紅蟹
采用陳年花雕酒秘制而成,可以中和蟹肉的寒性而不掩蓋蟹的甘香。上桌時,花雕酒香中帶動濃郁的肉香在空氣中彌漫散播,有很濃厚的酒香卻沒有酒的苦澀味,讓人垂涎三尺。紅蟹墊著雞蛋一起蒸熟,金黃色的汁液在碟中讓紅蟹浸潤,仿佛與生俱來的相稱。咀嚼著踏實的紅蟹,陳年紅酒味不經意間在唇齒之間飄逸開來。
馬爹里粉絲焗紅蟹煲
選用新鮮的膏蟹,用馬爹里、粉絲和廚師的特別調味料調制而成。膏蟹吸收了馬爹里的酒香后不但鮮甜美味,而且野味十足。這個做法也非常新穎,馬爹里和膏蟹搭配是一種非常大膽的嘗試。
炒芙蓉蟹茸
所需材料:蟹肉1/2飯碗(熟的)、蛋白8個(蛋黃可作飾物)、色拉油8~10大匙、蔥屑1/2大匙、胡椒1/2茶匙、鹽3/5茶匙味精少許、酒1茶匙。
做法步驟:
(1)鮮蛋蒸熟后挖出肉,用清水油洗干凈,撈起滴干水分。
(2)蛋白仔細打勻,加入蟹肉及A料,攪拌均勻。
(3)炒鍋入油,加至溫熱,倒入蟹肉,用中火慢慢鏟起蛋汁并略為翻動,使蛋汁凝而不硬,至蛋汁全部凝起后即可盛起供食。
備注:亦可買現成剝好的鮮蟹肉來蒸,或罐裝的蟹肉來做。
蒜蓉豆豉美味蟹
原料:蟹500克(11/8磅/13兩)、姜蓉2湯匙、蒜蓉1/2茶匙、3棵(切段)、生粉11/2湯匙、胡椒粉1/2茶匙、糖1湯匙、清水1/4杯(60毫升)生粉1茶匙、水2湯匙。
制作方法:
(1)將蟹洗凈,瀝干水分,沾上生粉,泡油至半熟,瀝油待用。
(2)下油2湯匙爆香姜蓉、蒜蓉及段。
(3)加入蟹及調味料,拌炒約8分鐘。
(4)最后加入芡汁,煮至汁濃即成。
蟹鑲橙
以蟹黃、蟹肉為主料煸炒后鑲入橙子中蒸制而成。成菜色艷形美,橙香蟹肥,風味獨特,后味醇濃。
原料:
凈蟹膏肉200克、雞蛋2個、鮮橙10個、豬肥膘肉及凈荸薺各25克、精鹽3克、白酒和姜各5克、味精2克、胡椒粉1克。
制法:
(1)將每個鮮橙在上部四分之一處截一片頂,頂留用,將橙瓤挖出,留一部分橙肉,姜切末;
(2)豬肥膘肉氽熟,切削頂,凈荸薺切成小丁,蟹肉,肥膘丁、荸薺丁加雞蛋液、姜末、胡椒粉、精鹽、味精、白酒拌勻,分10份裝入鮮橙內,將原來截起的橙片蓋頂;
(3)醬娘好的橙放盤中,蒸30分鐘取出即可。
花雕蒸蟹
主菜用料:青蟹1只、花雕酒50克、白砂糖1.75克、味精1.75克、鹽1克、雞油5克、姜2片;
配飾用料:干紅椒1個、小蔥2根、香菜葉少許。
做法:將青蟹清洗干凈后,放入所有原料,大火蒸10分鐘即可裝盤。小蔥切絲、干紅椒切段,蔥絲穿于紅椒段中,放香菜葉上即成。
溫馨提示:
這是一道既夠檔次又幾乎沒有任何烹飪技巧的菜,只需注意不要過火,蟹肉老了實在是很敗食興的一件事。能決定這道菜好吃與否的關鍵是花雕酒,正宗紹興花雕的香最能襯出蟹的鮮嫩,當然如果你舍得的話,用這款藝術香檳替代花雕,更會有不同收獲。這里用雞油是取其清香,如果用別的油代替的話,建議用花生油。
麻辣肉蟹
材料:(兩人份)鮮肉蟹500克一只、花椒碎末10克、辣椒油15、克芫茜5克、小紅辣椒三到四只、鹽10克、姜5克、白糖5克、料酒10克、熟芝麻5克(兩人份)、茨粉5克。
做法:
(1)先用刷子把肉蟹洗凈,去掉肉蟹的腳和腳鉗,掰開蟹殼,注意,是從蟹沒有鉗子的一端朝向長有大鉗的一端掰開。掰開后,將腔內骯臟的地方洗凈,再用刀將蟹身切成兩刀四塊,并將蟹鉗拍破,上述全置入盤里。
(2)把小辣椒切成小片,芫茜切段,姜洗干凈切成末,然后與料酒、鹽一起撒在肉蟹盤里,放入蒸籠里先蒸8分鐘,關火。
(3)另起鑊,置入辣椒油,同時將花椒碎末,另份小辣椒片倒入,以慢火炒出香味,然后將蒸過的蟹及蒸出的湯水全倒入鑊中,煸炒4分鐘,勾一個芡,撒上芝麻,即可出鑊。上碟后,可用筷子把螃蟹擺回原狀,并撒點芫茜,紅紅綠綠,賣相也好看。
【備注】
選蟹要活潑且重,既是肉蟹,鉗大殼厚也不一定劃算,倒不如身肥豐滿。掰蟹殼的時候小心弄著手,拍蟹鉗也別太碎,稍破就可以。
辣椒蟹
材料:蟹600克、青椒和紅椒各2條、指天椒3條、姜粒1湯匙、蒜茸1茶匙。
調味料:醬青和魚露各1茶匙、鹽半茶匙、麻油和胡椒粉各少許、清水半杯、芡汁料及玉蜀黍粉半茶匙、清水2湯匙。
做法:
(1)把蟹洗干凈,斬成4至6塊,蟹蓋保持原狀。青、紅椒切粒。
(2)燒油至大滾,將蟹塊撲上少許玉蜀黍粉,放下泡油,取出瀝干油分。
(3)下油2湯匙爆香姜粒、蒜茸、指天椒以及青、紅椒粒,蟹回鑊兜勻,加入調味料煮滾,埋芡即可上碟。
【備注】
辣椒含有豐富的維生素,能驅寒去濕和振奮精神,除可作為菜肴,也可用來伴碟增添美感。
香辣炒蟹
原料:活肉蟹、干辣椒節、花椒、姜片、蒜片、蔥節、精鹽、胡椒粉、料酒、干細淀粉、海鮮醬、水淀汾、雞精、香油、花椒油、辣椒油、精煉油、鮮湯
制作過程:
(1)活肉蟹從腹臍處取殼,去凈內臟及鰓葉,宰去腿尖及殼沿,洗凈后,將蟹斬成八塊,加入適量精鹽,料酒拌勻。
(2)鍋置旺火上,燒精煉油至五成油溫,然后將蟹塊斬口處粘裹上干細淀粉,入油鍋內浸炸至熟(蟹殼同時成熟)。
(3)鍋內另加油,燒至四成油溫,投入干辣椒節,花椒炒香,摻入鮮湯,略燒片刻,再下姜、蔥蒜、海蟹,最后放入精鹽、料酒、海鮮醬、雞精燒約2分鐘后,用水淀粉收薄芡,最后加入香油、花椒油、辣椒油、胡椒粉翻勻即可裝盤。
風味特點:色澤紅亮,鮮香麻辣,味濃厚。
白沙紅蟹
〖主料〗紅膏蟹。
〖輔料〗蔥干辣椒。
〖調料〗食用油鹽味精雞精黃酒淀粉。
〖做法〗
(1)將2只紅膏蟹洗凈切成小塊,焯水,然后加入鹽、味精、雞精、黃酒腌漬一下。
(2)起油鍋,燒至六成熱時,先將蟹殼放入油鍋,再將腌漬好的紅膏蟹塊拍上淀粉放入油鍋中,炸之金黃色后撈出。
(3)把蔥和干辣椒放入鍋中煸香,倒入已經炒制過的鹽塊和炸好的蟹塊,翻炒片刻即可出鍋裝盤。
〖特色〗紅白相宜,猶如蟹在白沙中漫步,而且口感格外脆香。
每一種都有它的特色,建議大家做好原味清蒸的。
魚露糯米炒糕蟹
原料:糯米400克、大閘蟹1只。
調料:精鹽1小匙、味精1/2小匙、紹酒少許、香蔥少許。
做法:
(1)將大閘蟹殺洗干凈,用鹽水泡2分鐘,備用。
(2)糯米淘凈,瀝干水分,加入精鹽、味精、紹酒拌勻,同大閘蟹一起擺在盤內,入蒸鍋蒸20分鐘取出,撒上蔥花即成。
香辣面拖蟹的做法
(1)蟹用流動水沖洗干凈,最好用刷子刷一下,去掉蟹臍,用刀從中間劈成兩半。香蔥、小辣椒、老姜分別切成末。
(2)把蟹塊切開的切口放在面粉中蘸一下,讓干面粉把蟹肉和蟹黃密封在蟹殼中。
(3)中火燒熱炒鍋中的油,用筷子夾著蟹塊,把沾了面粉的部分先放入油中煎炸,待面粉凝固定型后取出,依次把所有的蟹塊的切口都煎炸一遍。
(4)完成后把所有蟹塊放入鍋中炸至顏色變紅,撈出瀝干多余的油分。
(5)炒鍋中留底油,用中火加熱,放入蔥末和姜末煸炒出香味繼續加入辣椒,然后放入炸過的蟹塊翻炒1,隨后烹入紹興黃酒或啤酒翻炒均勻。在鍋中加入醬油、白砂糖、鹽和水適當加蓋燜煮。
(6)將剩余的面粉加入少許冷水調成濃稠的面粉糊,然后加入鍋中迅速翻炒均勻,讓面糊均勻地裹在蟹塊上,鍋中不留多余湯汁即可。
食用禁忌
1.虛寒人士不宜吃
2.皮膚敏感人士不宜吃
3.膽固醇過高人士不宜吃
4.孕婦不宜吃
5.切忌半生熟吃
6.切忌吃蟹心,蟹的雙鰓之間有一個六角形的白色蟹心,虛寒人士不宜。另外,但凡內臟都不宜吃,因內臟積聚重金屬,多吃易中毒。
7.切忌以啤酒送蟹
8.不能和冰冷食物一起吃
生產養殖
中華絨螯蟹的汛期在10月初至11月上旬(寒露至立冬前),約40天左右。主要捕撈工具為籪絲網、定置張網、地拉網、罾網等。河口淺海捕撈季節在11月上旬至3月下旬(立冬至春分),其中分2月初(立春)以前的冬蟹和2月初(立春)以后的春蟹2個汛期,主要捕撈工具為蟹拖網。
20世紀50年代末以來,由于河口沿海一帶開始大量興建水閘,導致親蟹生殖洄游和幼蟹上溯通道受阻,60年代起資源量驟減。1969年在長江口的崇明島附近發現了規模巨大的中華絨螯蟹天然產苗場。該處一年出現1~2個汛期,汛期高峰多在6月上旬。全國許多地方來此捕撈蟹苗運回放養,成活率為1~5%,取得一定增殖效果。但由于蟹苗資源量波動幅度很大(產量少時僅為正常年份的1/10~1/50),故生產不能穩定。
70年代起中國開始利用天然海水或人工海水進行中華絨螯蟹人工育苗,均獲成功。采用天然海水育苗年前收集健壯親蟹,按一定雌雄比例投入海水(半咸水)養蟹池中進行籠養或散養,使其交配抱卵。次年4月中即可孵化出溞狀幼體。如能保持水質新鮮,溶氧充足、鹽度適宜(9~15)、溫度穩定、敵害少及豐富的餌料,約經3周左右即可孵出蟹苗。人工海水育苗的技術條件和措施與天然海水育苗相似。其主要技術關鍵在于配制高效低價的人工海水(半咸水),難度較大,但產量穩定,占地面積也小,并可不受自然條件限制,已在一些內陸地區推廣應用。
2019年2月1日起,為貫徹《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長江水生生物保護工作的意見》,落實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工作部署,保護長江流域水生生物資源,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有關規定,農業農村部對長江流域專項捕撈管理制度進行調整,停止發放中華絨螯蟹(河蟹)專項捕撈許可證。
養殖規范
農業部發布的無公害食品中華絨螯蟹養殖技術規范(NY/T5065—2001),規定了中華絨螯蟹(以下簡稱河蟹)仔蟹培育、一齡扣蟹培育以及成蟹飼養技術,適用于河蟹池塘飼養,稻田飼養也可參照執行。
一術語
大眼幼體:又稱蟹苗(以下簡稱蟹苗),是由Ⅴ期蚤狀幼體蛻皮變態而成,對淡水敏感,有趨淡水性。七日齡大眼幼體規格為14-16萬只/公斤。
仔蟹:大眼幼體經一次蛻皮變成外形接近成蟹的Ⅰ期仔蟹;經三次蛻殼而成的仔蟹稱為Ⅲ期仔蟹,經過五次蛻殼即成為Ⅴ期仔蟹,營底棲生活,規格為5000~6000只/公斤。
扣蟹:仔蟹經過120~150天飼養,培育成100~200只/公斤左右的性腺未成熟的幼蟹。
二仔蟹培育
1.培育池條件與設施:
①培育池選擇與改建。以靠近水源,水量充沛,水質清新,無污染,進排水方便,交通便利的土池為好。獨立塘口或在大塘中隔建均可,培育池要除去淤泥。在排水口處挖一集蟹槽,大小為2平方米,深為80厘米,塘埂坡比1:2~3。塘埂四周用60厘米高的鈣塑板或鋁板等作防逃設施,并以木、竹樁等作防逃設施的支撐物。
②形狀。以東西向長、南北向短的長方形為宜。
③面積。600~2000平方米。
④水深。0.8~1.2米。
⑤水質。應符合GB11607和NY5051的規定。飼養環境具體水質要求見附錄A。
⑥土質。以粘壤土為宜。
2.放苗前的準備:
①清塘消毒。4月上旬灌足水用密網拉網,地籠誘捕捕滅敵害生物;一周后排干池水,4月下旬起重新注新水,用生石灰消毒,用量為0.2公斤/平方米。
②設置水草。蟹苗下塘前用絲網沿塘邊處攔一圈投放水草,攔放面至少為培育池面積的1/3,為蟹苗蛻殼棲息提供附著物。
③增氧設施。配0.75千瓦的充氧泵一臺,泵上分裝兩條白色塑料通氣管于塘內。通氣管上扎有均勻的通氣孔。安裝時離池底約10厘米。
④施肥培水。放苗前7~15天,加注新水10厘米。養殖老塘,塘底較肥,每667平方米施過磷酸鈣2~2.5公斤和水全池潑灑。新開挖塘,每667平方米另加尿素0.5公斤,或按每667平方米施用腐熟發酵后的有機肥(牛糞、豬糞、雞糞)150~250公斤。
⑤加注新水。放苗前,加注經過濾的新水,使培育池水深達20~30厘米,新水占50%~70%。加水后調節水色至黃褐色或黃綠色,放苗時水位加至60~80厘米,透明度為50厘米,使蟹苗下塘時,以藻類為主,同時兼生輪蟲、小型枝角類。如有條件,放苗前進行一次水質化驗,測定水中氨態氮、硝酸態氮、pH值,如果超標,應立即將老水抽掉,換注新水。
3.蟹苗投放:
①蟹苗選擇。選購蟹苗標準:日齡應達6天以上,淡化4天以上,鹽度3以下;體質健壯,手握有硬殼感,活力很強,呈金黃色;個體大小均勻,規格18×104只/公斤左右。
②蟹苗運輸。蟹苗裝箱前,應在箱底鋪一層紗布、毛巾或水草,既保持濕潤,又防止局部積水和苗層厚度不同。蟹苗稱重后,用手輕輕均勻撒在箱中。運苗過程中,防止風吹、日曬、雨淋和防止溫度過高或干燥缺水,也要防止撒水過多,造成局部缺氧。
③蟹苗放養。放養密度1000只/平方米。放苗時,先將蟹苗箱放置池塘埂上,淋灑池塘水,然后將箱放入塘內,傾斜地讓蟹苗慢慢地自動散開游走,切忌一倒了之。
4.培育管理:
①飼料投喂。蟹苗下池后前三天以池中的浮游生物為餌料,若池中天然餌料不足可撈取浮游生物或增補人工飼料,直至第一次蛻殼結束變為Ⅰ期仔蟹。Ⅰ期仔蟹后改喂新鮮的魚糜加豬血、豆腐糜;日投餌量約為蟹體重的100%;每天分6次投喂,直至出現Ⅲ期仔蟹為止。Ⅲ期后,日投喂量為蟹體重的50%左右,一天分三次投喂,至蛻變為Ⅴ期。此后投喂量減少至蟹體重的20%以下,同時搭喂浮萍,直至投苗后四周止。投餌方法為全池均勻潑灑。
②水質調控。蟹苗下塘時保持水位60~80厘米,前三天不加水,不換水。Ⅰ期仔蟹后,逐步加注經過濾的新水,水深達100厘米以后開始換水,先排后進,一般日換水量為培育池水的1/4或1/3。每隔5天,向培育池中潑灑石灰水上清液,調節池水pH值在7.5~8.0之間。
③充氣增氧。蟹苗下塘至第一次蛻殼變Ⅰ期仔蟹期間大氣量連續增氧;蛻殼變態后間隔性小氣量增氧,確保溶氧5毫克/升以上。
④仔蟹分塘。經四周培育變成Ⅴ期仔蟹后即可分塘轉入扣蟹培育階段。仔蟹的捕撈以沖水誘集撈取為主,起捕的仔蟹經過篩、分規格、分塘放養。
三培育
1.育種池條件與設施:
①育種池選擇與改建。池塘、稻田為宜,塘埂坡比1:2~3。防逃設施可用鈣塑板、石棉板、玻璃鋼、白鐵皮、尼龍薄膜等材料,防逃墻高0.6米以上。
②形狀。長寬高按4:1:2。
③面積。6000平方米以下,以1500~3000平方米為宜。
④水深。2米以下,以1.2~1.5米為宜。
⑤水質。按二、1.⑤。
⑥底質。按二、1.⑥。
2.放仔蟹前的準備:
①清塘消毒。老齡池塘應清淤曬塘。放仔蟹前15天進行清池消毒,用生石灰溶水后全池潑灑,生石灰用量為0.2公斤/立方米。
②移植水草。4月中旬開始種植水草。四周設置水花生帶,帶寬50~80厘米。特別是對于池內保持定量的水浮萍極為有利。水草移植面積占養殖總面積的2/3左右。
3.仔蟹放養:
①仔蟹質量。大小、規格均勻,附肢齊全,無病害,嚴禁摻雜軟殼仔蟹。沿海外購仔蟹,要求無病無傷,體質要健壯。
②放養密度。Ⅲ期仔蟹40~60只/平方米,Ⅴ期仔蟹30~40只/平方米。
③放養時間。5月底至6月中、下旬。
④放養方法。沿池四周均勻攤開使仔蟹自行爬走。
4.飼料投喂:
①飼料種類。天然飼料(浮萍、水花生、苦草、野雜魚、螺、蚌等),人工飼料(豆腐、豆渣、豆餅、麥子等)和配合飼料。
②飼料質量。應符合GB13078和NY5072的規定。
③投喂量。日投喂量為池內蟹體重量的5%以內。
④投喂時間。7月上旬前早、晚各一次;7月中旬至8月底隔天投一次,傍晚時投;9月上旬至11月上旬每天投一次,傍晚時投。
⑤投餌方法。7月前、9月后,投喂以動物性餌料占70%以上;7月至9月期間投餌應動物性餌料占90%以上。所投餌料以面粉做成顆粒狀,均勻撒在塘的四周淺水帶。
5.水質調控:
①注水與換水。仔蟹下塘后每周加注新水一次,每次10厘米;7月份后保持水深1.5米左右,7~10天換水一次,每次換水水深20~50厘米。
②調節pH值。7月份后潑灑生石灰水一次,每次生石灰用量為10~15克/立方米。
6.日常管理:
①巡塘值班,早晚巡視,觀察仔蟹攝食、活動、蛻殼、水質變化等情況,發現異常及時采取措施。
②防逃防鼠,下雨加水時嚴防幼蟹頂水逃逸。在池周設置防鼠網、滅鼠器械防止老鼠捕食幼蟹。
7.扣蟹起捕:采用地籠張捕、燈光誘捕、水草帶上推網推捕、干塘促捕、挖洞捉捕等多種方法,以求盡量捕盡存塘扣蟹。
病害防治
病原
由聚縮蟲引起,該蟲為單細胞蟲體,前端生有許多纖毛,后端有一細長有收縮能力的柄,固著于其它物體上形成很大的分枝群體。
癥狀
被感染的蚤狀幼體活動能力弱,體質下降,蛻皮困難,使幼體失去平衡漂浮于水面,嚴重附生可致幼體死亡。成蟹一般在黃蟹到綠蟹階段較為明顯,特別是性成熟2齡以上蟹。病蟹白天在池邊淺水區獨立爬行,體殼污物較多,活動、攝食能力減弱,繼而陸續死亡。用顯微鏡觀察可看到蟲體塞滿蟹鰓血管。病蟹的活動表現為無力的癱瘓狀,呼吸微弱,以至停止呼吸而死亡。
防治方法
(1)可用濃度為0.5—1.25‰的福爾馬林溶液浸浴2小時,或用新潔爾滅藥物殺死。
(2)已經發病時,可用0.25-0.6mg/L的硫酸銅全池潑灑。但注意魚蟹混養池中忌用。
(3)最好不養2齡以上性成熟的綠蟹,因為這時河蟹一般已不再蛻殼,使聚集在身上的蟲體越來越多。
經濟價值
肉味鮮美,營養豐富,經濟價值很高。此蟹只可食活蟹,因死蟹體內的蛋白質分解后,會產生蟹毒堿。
中華絨螯蟹味美且營養豐富,歷來被視為上品。每100克河蟹食用部分含蛋白質14%,脂肪5.9%,碳水化合物7%,此外,還含有維生素A、核黃素、煙酸,其發熱量超過一般魚類的營養水平。
中華絨螯蟹是出口品種,輸往地區:香港、澳門
出口口岸:江蘇、浙江、廣東。
營養研究
蛋白質
關于河蟹蛋白質需要量的研究,國內多數學者是根據河蟹蟹體組織蛋白質的組分,作為設計配合飼料蛋白質組分的主要依據,同時結合河蟹對天然鉺料的選擇攝食習性,進行試驗設計。
徐新章等于1998年用20μm-40μm膠囊飼料飼養蚤狀幼體,以蚤狀幼體變態為大眼幼體的成活率為分析指標,結果表明,飼料蛋白質的適宜含量為45%。
韓小蓮等在1991年根據幼蟹體蛋白的氨基酸組成,以貽貝、糠蝦、烏賊、玉米蛋白粉、黃豆粉為主要蛋白源,研究指出河蟹從大眼幼體至II期幼蟹飼料蛋白質含量為45%,幼體脫皮時間短、變態整齊、成活率高達86.5%。
徐新章于1998年采用0.618法計算配餌中心需氨基酸含量的方法配制餌料,以魚粉、黃豆、熟豆餅、玉米、面粉、麥麩等為原料,必需氨基酸的總量為17.668%,得出大眼幼體到體重0.1g蟹餌料中適宜的蛋白質含量為48.6%,餌料系數為1.155。
徐新章等在1992年用正交L16(4的5次方)表設計,以0.618法優選出飼料蛋白質各水平值進行試驗,以成活率為指標,發現體重為0.1g的幼蟹飼料蛋白質的適宜含量為41.7%。
為了進一步探討河蟹在不同試驗條件下和其它生長階段的蛋白質需要量的差異,陳立僑等在1994年采用酪蛋白、明膠和酵母粉為蛋白源,以特定生長率、餌料蛋白質利用率及試驗后蟹體的生化組成等作為評價指標,結果表明6g-10g河蟹飼料蛋白質的適宜含量為34.05%-46.50%,每100g蟹日蛋白質需要量為2.04g-2.79g。
錢國英等于1999年采用正交L18(3的7次方)表,用酷蛋白作為蛋白源制成含蛋白質36%、40%、44%的試驗飼料,在水族箱中對體重19g-25g的河蟹進行研究。結果表明,配合飼料中含40%-44%蛋白質具有顯著的促增重效果,高的生長比率,良好的飼料系數和蛋白質效率(P<0.01)。
樊發聰于1989年以河蟹食性為依據,得出飼料蛋白質的適宜含量為46%,餌料系數為2.2。有學者通過養殖效果的比較試驗來篩選實用餌料配方,發現河蟹飼養前期粗蛋白質含量為41%,中后期35%,動植物蛋白比1.6:1是較為適宜的(劉學軍等1990年)。
據以上資料表明,河蟹不同生長時期蛋白質需要量不同,蚤狀幼體至大眼幼體為45%,大眼幼體至0.1g幼蟹為48.6%,體重0.1g以上的河蟹為35%-45%。
氨基酸
河蟹對蛋白質的需要量,其實質是對必需氨基酸(EAA)和非必需氨基酸(NEAA)的需要。河蟹對必需氨基酸需要的種類,認為與對蝦相似,即蘇氨酸、纈氨酸、異亮氨酸、色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組氨酸、賴氨酸和精氨酸10種。各種氨基酸的重要性,可以通過生長試驗和放射同位素標記測定法加以確定。但還未見用同位素C14標記法加以確定。Phillips和Brockway認為與動物體必需要氨基酸(EAA)組分相近的餌料即為該動物的最適餌料,為此,不少學者采用分析不同階段河蟹肌肉氨基酸的方法,不估測河蟹對必需氨基酸的需求量(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1998年)。
陳立僑等在1994年用豆餅替代魚粉適宜添加量的研究中,以河蟹體蛋白質必需氨基酸為標準氨基酸,把必需氨基酸供求比(河蟹體蛋白必需氨基酸/餌料蛋白必需氨基酸)作為評價指標。結果表明,當豆餅添加量超過43%,魚粉比例低于30%時會引起蛋氨酸不足,蛋氨酸成了限制氨基酸;但當魚粉超過40%,豆餅低于29%時,則造成組氨酸和精氨酸的不足,此時組氨酸和精氨酸成了限制氨基酸。總的來說,有關河蟹不同生長時期對必需氨基酸的需求量、限制性氨基酸的種類以及氨基酸的消化吸收等還缺乏系統入的研究。
脂類
脂類在蝦蟹類生長和生殖過程中有著相當重要的作用,河蟹不同生長時期脂肪需要量不同。徐新章(1998年)用正交設計法得出,蚤狀幼體至大眼幼體脂肪需要為6.0%,大眼幼體至0.1g以上的河蟹為6.8%而對于5g-10g的蟹種,當粗蛋白為34%-37%時,脂肪需要量約3%,可獲得較高的生長率和飼料轉化率(陳立僑等1994年)。劉學軍等(1990年)在人工配合飼料養殖河蟹的高產試驗中,得出河蟹餌料粗脂肪的適宜含量為5.2%。而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1988年)認為餌料脂肪含量8.7%時,河蟹生長好,且不存在饑餓殘殺現象,成活率高。錢國英等(1999年)采用正交L18(3的7次方)表,用魚油作為脂肪源制成含脂肪4%、6%、8%的試驗飼料,在水族箱中對體重19g-25g的河蟹進行研究。結果表明,配合飼料中含有4%-6%脂肪具有顯著的促增重效果,高的生長比率,良好的飼料系數。
飼料中磷脂含量對蝦蟹類的生長和性腺發育有重要影響,這主要是因為甲殼動物有限的磷脂合成能力,磷脂必須從飼料中獲得。如在飼料中添加一定量的磷脂可促進蝦蟹類的生長和成活。同時飼料中磷脂成分直接影響甲殼動物體磷脂的含量,而對于蝦蟹類來講,磷脂對其脂肪在體內的轉運和利用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即外源性脂類經開肝胰腺的消化、吸收,儲存和轉運至其它組織過程中,磷脂的作用極大。蛻殼前蝦蟹類整個體脂中的磷脂含量增加,主要是肌肉組織和其它磷脂的增加。由于磷脂是膜結構的主要組成成分,其含量和組成對膜的韌性、流動性等影響極大,所以體脂中磷脂含量的增加對十足類順利完成蛻殼至關重要。池塘養殖條件下,如果缺乏磷脂,在早期可能影響肌肉組織的正常生長,因為餌料中磷脂含量對蝦蟹類肌肉組織磷脂的含量有顯著(肌肉中脂肪80%是磷脂)。磷脂缺乏,在肝胰腺中積累的甘油三酯不能及時運出,也影響其它組織對能源物質的利用,造成這些組織的滯育。這些都可能造成中性脂在肝胰腺中過早過多的積累,從而會促使河蟹提早蛻皮。缺乏磷脂,也可能影響膜組織的柔韌性,所以在蛻殼以后其組織的伸展性較小,加上提早蛻殼縮短了蟹的增長,所以與正常發育的蟹相比,早熟蟹的規格都比較小。
飼料中蛋白質與磷脂的配比不當,比如,蛋白質含量過高和營養過剩,由于磷脂的缺乏,可能造成吸收的蛋白質轉換為組織蛋白的效率降低,不得不將多余的蛋白質轉換為脂肪在肝胰腺中儲存,肝胰腺的儲存脂肪在短時期內顯著升高,這在河口蟹(方蟹科)已證實(Kucharski等),從而引起提早蛻皮。蝦蟹類只有極有限的合成膽固醇的能力,而膽固醇也是生物膜脂類的組分之一,同時又是固醇類激素如蛻皮激素的前提物,如果飼料缺乏膽固醇,也必將影響蝦蟹類的生長和蛻皮。
飼料脂類脂肪酸的組成,特別是C18:2和C20:5(EPA),C22:6(DHA)等長鏈多不飽和脂肪酸(PUFA)是蝦蟹類的必需脂肪酸,對蝦蟹的生長、生殖和蛻殼也有重要影響。而且有試驗還證實蝦蟹類都優先將飼料中的PUFA合成體磷脂的成分。李淡秋等(1992)對一秋齡和二秋齡蟹的脂肪酸組成進行了分析,發現河蟹不飽和脂肪酸占總脂肪酸的比例很大,約為70%-83%,而其中多烯脂肪酸特別是二十碳五烯酸[20:5(n-3),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22:6(n-3),DHA]又占很高的比例。此外幼蟹的飽和脂肪酸含量顯著高于成蟹,而單烯脂肪酸的含量又顯著低于成蟹,幼蟹的二十二碳四烯酸比成蟹高出2倍多。有研究表明,飼料中添加一定量的磷脂對提高大眼幼體育成III期仔蟹的成活率有較顯著的作用,并能加速仔蟹的蛻皮;而添加多不飽和脂肪酸僅能提高幼體到I期仔蟹的成活率。另外,餌料中的不飽和脂肪酸含量可顯著地影響仔蟹體內脂肪酸的百分含量(成永旭等1998)。
能量需要
關于河蟹能量需求方面的資料很少,林仕梅等(1999年)對體重9.75g左右的河蟹進行試驗,結果表明,最適蛋白能量比(P/E)為28.93mg/kj。關且發現體重10.5g-14.2g的河蟹最適可消化蛋白與可消化能量比(DP/DE)為28.46mg/kj。錢國英等(2000年)在水族箱中用體重19g-25g的河蟹研究了配餌中能蛋比與蟹生長之間的關系。結果表明,蟹體的生長、SGR和PER隨飼料中蛋白質含量的增加和能蛋比下降呈上升趨勢,飼料系數則下降。當粗蛋白質為44%,能蛋比為45kj/kg時,可獲最大生長和飼料效率。
河蟹所需的能量大部分來自餌料蛋白,但也能利用脂肪作為能量,有研究表明河蟹對脂肪的消化率高達85.69%-88.39%,而且還能利用適量的碳水化合物作為能量。
糠類需要
徐新章等(1990年)以蚤狀幼體變態為大眼幼體的成活率為指標認為蚤狀幼體配餌中糖的適宜含量為20%,為最次要的因子,而纖維素居蛋白、脂肪之后,成為第三限制因子,其適宜含量為4%;大眼幼體至0.1g幼蟹配餌中糖的適宜含量為21.2%,纖維的適宜含量為4.9%;體重0.1g以上的河蟹配餌中糖和纖維素的適宜含量分別為31.0%、7.8%,均明顯高于蚤狀幼體的需求量,且在蛋白質、脂肪、纖維素和無機鹽各因素中,糖是第一限制因子,表明影響成活率的首要限制因素是糖。陳立僑等(1995年)發現糊精添加量高于47%時,除蟹的生長率明顯下降外,還影響到機體營養物質的積累,致使全蟹水分偏高而蛋白質含量下降,這可能因餌料中糊精含量過高,影響河蟹的蛋白質利用率所致。但餌料中添加37%的糊精對蟹的生長無不良影響。
粗纖維一般不能為蝦、蟹利用,但卻是維持蝦、蟹類健康所必要的。餌料中適量的粗纖維具有刺激消化酶分泌,有助于消化道蠕動和對營養物質的消化,但過量添加會影響蝦、蟹的生長。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1988)試驗表明,餌料中含6%左右粗纖維對河蟹生長發育有利。
當然,深入了解與河蟹糖代謝有關酶活性的變化以及不同階段對糖的利用率等,有利于促進河蟹生長,節約餌料蛋白質,降低餌料成本。
無機鹽
河蟹雖可通過鰓從水環境中吸收一些礦物質,但不能滿足快速生長的需要。而僅見礦物質總量和鈣、磷含量對河蟹生長影響的一些報道。
鈣和磷對于甲殼動物的生長發育、營養物質代謝以及生命活動等極為重要。陳立僑等(1998)報道,河蟹不同生長階段鈣含量相差不大,在11.12%-14.99%之間。而相應生長階段磷含量的變化較大,分雖為大眼幼體0.759,0.1g幼蟹1.50、9g-10g幼蟹0.56,120g-150g雌蟹0.27、120g-150g雄蟹0.25,不同規格蟹磷含量最大可相差6倍,相應它們的鈣、磷比值在之間變化,高低之比為5.9倍,這種差別是由于體內磷的變化造成的。作者在池塘養殖試驗中發現,雄蟹(性未成熟)體組成鈣、磷含量均高于雌蟹(性未成熟),分別為5.51%和7.59%。反映出在相同養殖條件下,雌、雄蟹個體在營養組成方面有一定的差異。
徐新章(1998年)報道,蚤狀幼體I期至大眼幼體最適Ca/P比為2:1,高于或低于此比值時,對蚤狀幼體的生長變態均不利。大眼幼體至0.1g幼蟹1.5:1,體重0.1g以上的河蟹為2:1。陳立僑等(1994年)用CaCl2調節水中鈣硬度為50mg/l,當餌料含鈣0.5%時,體重1.32g的河蟹最適Ca/P比為:1:1.90;隨含量的增加和比例的下降,河蟹的生長率和蛋白質利用率等指標明顯下降;另外,蟹體的鈣、磷含量并不隨餌料中鈣、磷含量的不同而變化,但水中添加鈣的試驗組,螯體的鈣較未添加組提高了7.3%-15.8%,磷提高了1.4%-15.6%,而Ca/P比恒定。我們在養殖蛻殼及生長,用CaCO3調節水中鈣硬度,發現有利于河蟹蛻殼及生長,提高了成活率。
Hatcher(1994年)也指出,飼料中N:P比能較好地反應對底棲無脊椎動物的營養價值,特別是要提高磷的比例,這是因為在生長過程中,體中含磷成分的變化比較快速,如生物膜中的磷脂、核酸和ATP等。動物體每天磷失去的比例要大大高于氮失去的比例,所以飼料中磷的含量是生長的限制因子之一。陳立僑等(1998年)證實了河蟹不同生長階段,蟹體的磷含量變化較大,也說明河蟹對磷的需求量較大。
關于河蟹對其余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需求、營養生理及相互關系未見報道,還需進一步研究。
維生素
維生素是維持甲殼動物正常生理功能必需的營養素。實際上河蟹對維生素需求量受種類、發育階段、飼料組成和品質、環境因素以及營養素間的相互關系等影響,較難準確地確定。
有關這方面報道極少。有資料表明,飼料中添加。VB110mg/kg,VB220mg/kg,VB620mg/kg,VE40mg/kg,VA2500IU,VD250IU,VC100mg/kg,肌醇100mg/kg,生物素0.1mg/kg,膽固醇250mg/kg,氯化膽100mg/kg。以增重為指標,比對照組增重大。林仕梅等(2000)采用L9(3的4次方)正交設計法,配制9種不同VC、VE、肌醇、膽堿水平的配合飼料喂養中華絨螯蟹,測定蟹體的增重。試驗結果表明,VC對中華絨螯蟹生長的影響最大。中華絨螯蟹配合飼料中VC的適宜最為100mg/kg,VE為45mg/kg,膽堿為400mg/kg。總之,蟹的營養學研究和飼料開發滯后。輪蟲、豐年蟲是育苗應采用的優質飼料,但有些育苗單位考慮到減少投入,用蛋黃、魚糜等作餌料,造成育昔水敗壞,而且不能滿足其營養要求,是得不償失的,應該大力推廣使用優質的飼料。除了增加輪蟲、豐年蟲的生產供應外,要積極開發在水中穩定性強的高質量人工微顆粒飼料,以滿足大規模育苗的需要;成蟹的營養需求亦需進一步深入研究,分階段開發和推廣各種優質的蟹全價配合飼料。
國家標準
標準號Standard No.:GB/T 26435-2010
中文標準名稱Standard Title in Chinese:中華絨螯蟹 親蟹、苗種
英文標準名稱Standard Title in English:Chinese mitten-handed crab - Brooders and larvae
發布日期Issuance Date:2011-01-14
實施日期Execute Date:2011-07-01
首次發布日期First Issuance Date:2011-01-14
標準狀態Standard State:現行
計劃編號Plan No.:19990059-Q-326
采用國際標準Adopted International Standard:無
國際標準分類號(ICS):67.120.30
中國標準分類號(CCS):B52
標準類別Standard Sort:產品
主管部門Governor:農業部
歸口單位Technical Committees:全國水產標準化技術委員會
起草單位Drafting Committee:上海水產大學、南京市高淳區固城湖中華絨螯蟹原種場
世界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