蝸牛是指腹足綱的陸生所有種類。一般西方語言中不區(qū)分水生的螺類和陸生的蝸牛,漢語中蝸牛只指陸生種類,而廣義的蝸牛還包括巨盾蛞蝓。蝸牛是一種包括許多不同科、屬的動物。取食植物,產卵于土中或者樹上。在熱帶島嶼比較常見,但有的也生存在寒冷地區(qū)。樹棲種類的色澤鮮艷,而地棲的通常幾種接近的顏色,一般有條紋。非洲的水晶螺屬體型最大,多超過20公分。歐洲的大蝸牛屬的幾個種常作佳肴,尤其在法國。蝸牛是陸地上最常見的軟體動物,其具有很高的食用和藥用價值。
- 中文學名:蝸牛
- 拉丁學名:Fruticicolidae
- 別 稱:蝸婁牛、駝包蜒蚰
- 二名法:Oophana heudei
- 界:動物界
- 門:軟體動物門
- 綱:腹足綱
- 亞 綱:肺螺亞綱
- 目:柄眼目
- 科:蝸牛科、大蝸牛科
- 族:物族
- 分布區(qū)域:遍布全球
- 英文名:Snail
- 拼 音:woniu
形態(tài)結構
外形概述
蝸牛的整個軀體包括眼、口、足、殼、觸角等部分,身背螺旋形的貝殼,其形,顏色大小不一,它們的貝殼有寶塔形、陀螺形、圓錐形、球形、煙斗形等等。現國內養(yǎng)殖的白玉蝸牛、蓋罩大蝸牛、散大蝸牛、亮大蝸牛、褐云瑪瑙蝸牛等都有自己獨特的外形。蝸牛的眼睛長在頭部的后一對觸角上。
1. 殼
|
2. 肝臟
|
3. 肺
|
4. 肛門
|
5. 呼吸孔
|
6. 眼
|
7. 觸角
|
8. 腦神經節(jié)
|
9. 唾液導管
|
10. 口腔
|
11. 嗉囊
|
12. 唾腺
|
13. 生殖孔
|
14. 陰莖
|
15. 陰道
|
16. 黏液腺
|
17. 輸卵管
|
18. 矢囊
|
19. 足
|
20. 胃
|
21. 腎
|
22. 外套膜
|
23. 心臟
|
24. 輸精管
|
形態(tài)特征
蝸牛為無脊椎動物,軟體動物門,腹足綱,肺螺亞綱,蝸牛科。殼一般呈低圓錐形,右旋或左旋。頭部顯著,具有觸角2對,大的1對頂端有眼。頭的腹面有口,口內具有齒舌,可用以刮取食物。
蝸牛有甲殼,形狀像小螺,顏色多樣化;頭有四個觸角,走動時頭伸出,受驚時則頭尾一起縮進甲殼中;蝸牛身上有唾涎,能制約蜈蚣、蝎子。六、七月熱時會自懸在葉下,往上升高,直到唾涎完了后自己死亡。
蝸牛是牙齒最多的動物,但它們的牙齒并不是“立體牙”。盡管擁有數萬顆牙齒,但它們無法咀嚼食物。這是因為它們用齒舌——一個帶狀結構,上面布滿牙齒——碾碎食物,以便消化。一生之中,它們的微小牙齒會慢慢磨損鈍化,而后被更鋒利的新牙取代。蝸牛排泄是在靠近呼吸孔的地方排泄的,叫氣孔。它會把糞便排在自己的身上,通過腹足和粘液最終將糞便留在地上。
蝸牛的外套膜腔會在殼口處形成1個開口,稱為“呼吸孔”,這是氣體進出的地方。仔細觀察,呼吸孔常會一開一關,就像是蝸牛呼吸用的“鼻子”;而當蝸牛縮進殼內時,還是會將呼吸孔的開口留于殼口處以便呼吸。外套膜常在足部或內臟團間,形成1個與外界相通的空腔,稱為“外套膜腔”。蝸牛的呼吸器官就藏于外套膜腔內,有時透過蝸牛的殼,隱約可以見到殼底下密布的肺血管網,大多位于前側,靠近頭部的方向,這正是外套膜腔的位置。
生長環(huán)境
蝸牛喜歡在陰暗潮濕、疏松多腐殖質的環(huán)境中生活,晝伏夜出,最怕陽光直射,對環(huán)境反應敏感,最適合環(huán)境:溫度16~30℃(23~30℃時,生長發(fā)育最快);空氣濕度60%~90%;飼養(yǎng)土濕度40%左右;pH為5~7。當溫度低于15℃,高于33℃時休眠,低于5℃或高于40℃,則可能被凍死或熱死。但是各種蝸牛各不相同。
蝸牛喜歡鉆入疏松的腐殖土中棲息、產卵、調節(jié)體內濕度和吸取部分養(yǎng)料,時間可長達12小時之久。雜食性和偏食性并存。喜潮濕怕水淹。在潮濕的夜間,并投入濕漉的食料,蝸牛的食欲活躍。但水淹可使蝸牛窒息。自食生存性。小蝸牛一孵出,就會爬動和取食,不要母體照顧。當受到敵害侵擾時,它的頭和足便縮回殼內,并分泌出粘液將殼口封住;當外殼損害致殘時,它能分泌出某些物質修復肉體和外殼。具有很強的忍耐性。蝸牛具有驚人的生存能力,對冷、熱、饑餓、干旱有很強的忍耐性。喜恒溫養(yǎng)殖。溫度恒定在25~28℃之間,生長發(fā)育和繁殖旺盛。蝸牛在爬行時,還會在地上留下一行粘液,這是它體內分泌出的一種液體,即使走在刀刃上也不會有危險。
分布范圍
世界各地有蝸牛四萬種,在我國各省區(qū)都有蝸牛分布,生活在森林、灌木、果園、菜園、農田、公園、庭園、寺廟、高山、平地、丘陵等地陰暗潮濕地區(qū)。主要以植物莖葉、花果及根為食。是農業(yè)害蟲之一,也是家畜、家禽某些寄生蟲的中間宿主。
主要種類
蝸牛是陸生貝殼類軟體動物,從曠古遙遠的年代開始,蝸牛就已經生活在地球上。蝸牛的種類很多,約25000多種,遍步世界各地,僅我國便有數千種。我國有食用價值的約11種,如褐云瑪瑙蝸牛、高大環(huán)口蝸牛、海南堅蝸牛、皺疤堅蝸牛、江西巴蝸牛、馬氏巴蝸牛、白玉蝸牛等。現世界各地作為食用并人工養(yǎng)殖的蝸牛主要有三種:
華蝸牛
貝殼中等大,殼質薄而堅實。全體呈低圓錐形,高10mm,寬16mm。有5~5.5個螺層,螺旋部低矮,略呈圓盤狀,殼頂尖,縫合線明顯。殼面黃褐色或黃色。體螺層極膨大,其周緣具有一條淡褐色色帶。此外,在各螺層下部靠近縫合線處也有一條顏色較淺的色帶。殼口橢圓形,其內有條白色瓷狀的肋。臍孔呈洞穴狀。
散大蝸牛
屬“哈立克斯”蝸牛,原產歐洲中西部的法國、英國等地區(qū),通常棲身于園林或灌木叢中,故稱為之“庭園蝸牛”。其成蝸牛體形略小,直徑約3厘米左右,螺殼質薄,呈黃褐色,并具有4條紫褐色帶,殼表面布滿許多黃褐色的小斑點。距今,我國養(yǎng)殖的散大蝸牛,因品種退化,個體小,經濟效益較差。
瑪瑙蝸牛
臺灣人稱露螺,在廣東一帶叫東風螺、菜螺或花螺,屬于瑪瑙蝸牛類。瑪瑙蝸牛原產于東部非洲的馬拉加西島,后來傳遍了整個熱帶地區(qū),是世界上最大的蝸牛,故又稱為非洲大蝸牛。螺形呈錐狀,螺殼表面包有一層黃褐色的殼皮,并帶有深褐色花紋。通常成蝸牛的螺殼長約6~8厘米,寬約3~4厘米,重50克以上。在非洲西部地區(qū),特別是黃金海岸的居民,視蝸牛為的動物性蛋白質。由于此種蝸牛肉味鮮美,倍受歐美老板的歡迎,致使非洲大蝸牛成為今日世界上的主食蝸牛。這種蝸牛是較適應在我國自然條件下生長的品種。
距今,我國普遍養(yǎng)殖的品種叫白玉蝸牛,別稱白肉蝸牛,以肉色雪白而得名白玉蝸牛,屬軟體動物門,腹足綱,陸生貝殼類。雌雄同體,在全世界所有的食用蝸牛品種的大家族中,屬首屈一指的佼佼者。白玉蝸牛是我國的特種動物之一,具有特殊價值,特殊營養(yǎng),特異風味,特別用途,肉質肥厚,營養(yǎng)豐富,高蛋白,低脂肪,富有20多種氨基酸,也是宇航員和運動員最佳的滋補品。
它屬于瑪瑙蝸牛的變異品種。其特異之處在于頭、頸、足的肌肉光色不同,但在形態(tài)和生活習慣上則與褐云瑪瑙蝸牛沒有區(qū)別,養(yǎng)殖方法也基本相同,只是養(yǎng)殖時對衛(wèi)生條件要求高一些,而且其外銷經濟價值也高一些。
夏威夷蝸牛
夏威夷蝸牛是一類色彩鮮艷的蝸牛,屬于小瑪瑙螺屬。它們分布在夏威夷,所有現存物種都已瀕危。它們的顏色、外形都各有不同,但平均大約3、4英寸長。大部分都有著具有光澤、平滑的橢圓形或卵形外殼,并且外殼上有著不同的色彩斑斕的顏色,如:黃色、橙色、紅色、褐色、綠色、灰色、黑色以及白色。它們一般在夜間活動。大部分居住在美國夏威夷群島的瓦胡島上。它們分布在島上海拔高度以上山上的本地
夏威夷蝸牛原產的樹木或矮樹叢上,這些樹葉和莖干表面上的真菌是它們的食物來源。夏威夷蝸牛是夜間活動,主要吃葉子上生長的真菌。雖然有時會在入侵的植物上見到它們,但長在成年的夏威夷蝸牛是雌雄同體的,可以有很多年的壽命。它們會產下蝸牛,而非產卵。這些植物上的真菌是否有害則不明。
夏威夷蝸牛原產的樹木或矮樹叢上,這些樹葉和莖干表面上的真菌是它們的食物來源。夏威夷蝸牛是夜間活動,主要吃葉子上生長的真菌。雖然有時會在入侵的植物上見到它們,但長在成年的夏威夷蝸牛是雌雄同體的,可以有很多年的壽命。它們會產下蝸牛,而非產卵。這些植物上的真菌是否有害則不明。
主要價值
蝸牛具有很高的食用和藥用價值。營養(yǎng)豐富,味道鮮美,屬高蛋白,低脂肪,低膽固醇,富含20多種氨基酸及豐富的蝸牛酶、SOD等,其中蛋白質含量分別比甲魚、豬肉、牛肉和雞蛋高1個、11個、3個和7個百分點,而脂肪的含量僅為甲魚、豬肉、牛肉和雞蛋的1/18.1/272.1/92和1/70;每克蝸牛肉含硒量有0.45μg,為茶葉的4.5倍。蝸牛是一種食用、藥用和保健價值都很高的陸生類軟體動物,其食用和藥用歷史已經有二千多年。據測定,每500克蝸牛肉中含蛋白質90克及氨基酸、維生素、鈣、鐵、銅、磷等多種人體所需要的營養(yǎng)素,是一種高蛋白、低脂肪食品。蝸牛性寒、味咸。有清熱、消腫、解毒、利尿、平喘、軟堅等功能。所含的酶能化積除滯,谷氨酸和天冬氨酸則能增強人體腦細胞活力。科學家認為多吃蝸牛能對皮膚和毛發(fā)產生營養(yǎng)美容作用。
養(yǎng)殖技術
養(yǎng)殖方法
蝸牛為雜食性動物。幼蝸牛多為腐食性,以攝食腐敗植物為主;成蝸牛一般以綠色植物為主,食各種植物的根、莖、葉、花、果實等,尤其喜食植物的幼芽和多汁植物,亦食各種廢紙、豬糞、植物殘渣等。饑餓狀態(tài)下還會互相殘食。
兩個蝸牛相遇的時候,互相用觸角接觸,然后頭和頭相對,身體并連,彼此生殖腔的位置相接。這樣暫時停止片刻之后,生殖部分突然反轉,互相將戀矢(陰莖)插入對方的生殖孔中。一般說來,蝸牛的交尾時間是很長的,每次交接大約需要2~3小時,有時可以達到4小時之久。只蝸牛每年可產卵6~7次,每次平均可產卵200粒。體重在35克的種蝸牛每次可產卵120粒,體重在40~50克的蝸牛,每次可產卵150~180粒;體重在60~100克的蝸牛每次可產卵300~400粒。蝸牛的生殖不受年齡的限制。在同等適宜的生殖條件下,蝸牛越大產卵量就越多。蝸牛的壽命一般在5~6年。在不適的生活條件下,會加速蝸牛的死亡,縮短蝸牛的壽命。
在交尾后受精卵經過生殖孔產出體外。卵都產在地下數毫米深的土中或朽木、落葉之下。蝸牛的幼蟲在卵殼中發(fā)育,孵出的幼體已成蝸牛的樣子了。
室內人工養(yǎng)殖蝸牛,宜選擇背風的空地,用竹子或鋼筋搭成20米,寬3米,高2米的飼養(yǎng)棚,棚周圍用塑料薄膜蓋好。也可用栽培蔬菜用的塑料土棚、舊玻璃溫室或者土溫床等。室內用床式養(yǎng)殖,宜用水泥、鋼筋澆制成長1米、寬0.8米的板式,搭成3~4層,層高0.6~0.8米。再在每層用紗窗隔攔,兩層板上鋪15厘米厚的腐殖質土,每平方米可放30只蝸牛,每天喂料1次,噴水1~2次。室內木箱養(yǎng)殖,宜做約長90厘米,寬45厘米,高40厘米的箱子,一層層架起將集中飼養(yǎng)。箱內鋪10~15厘米厚的腐殖土,放上菜葉等,兩箱放20~30只蝸牛,兩天傍晚用噴水壺澆一次水,使箱子內壁潮濕。
蝸牛飼喂宜每晚喂食一次,可用各季蔬菜、農作物、綠肥作物、雜草根、莖、葉、花和果實,瓜皮、果皮、剩渣及廢紙等,再配上一些精飼料、蛋白料及礦物質飼料。也可兩日喂一次,蝸牛可食剩殘菜飯、腐殖物。保持灑水,使場地濕度在15~27%,PH5~7,空氣濕度75~90%。當年孵化幼蝸,5個月即達5個螺層,體重達50克以上,大的達90克左右。養(yǎng)殖中應預防雞、鴨、麻雀、鴿子、老鼠等天敵危害。
養(yǎng)殖要點
-
溫度16~40℃,最佳25℃,一般能高不低。加溫必須采取地龍火道,且常年備好,尤其是春末夏初,要防止突然降溫,有條件暖氣最好,不要采取火爐加溫。
-
濕度。飼養(yǎng)土的土表濕度要保持到25%~35%,空氣相對濕度85%~90%,能濕不干,控濕、保濕采取塑料布蓋頂。
-
防止干風、冷氣直接吹進,進口應采取雙門、掛布、擋風板。
-
堅決控制有異味的氣體進入飼養(yǎng)場地。
-
飼養(yǎng)土必須控制在pH6.5~7.5,切忌使用施過農藥、化學物質的污染砂土。
-
養(yǎng)殖容器一定要具有很好的透水性和透氣性。不工作時不要強光照射,陰暗最好,夜間采用15W紅色燈泡照明,這樣能刺激產卵。
-
卵的孵化。蝸牛的養(yǎng)殖成敗,關鍵在卵的孵化,控制室內溫度在20~25℃,空氣濕度在90%~95%,土表濕度在25%~30%,改進采卵孵化方法,采用種蝸牛60天輪倒法,此法能大大提高蝸牛的養(yǎng)殖效益,一般出殼率達95%以上。
-
幼蝸牛的飼養(yǎng)關系到迅速發(fā)展蝸牛數量與產量的成敗關鍵,要特別注意溫度與濕度的控制。溫度一般應控制在25~30℃之間,飼養(yǎng)土含水量以30%~35%為宜,空氣相對濕度在80%~90%為宜,多食鮮嫩多汁的飼料,輔以鈣質食物。
-
1~3月齡蝸牛飼養(yǎng)池內加濕,堅決不能用水潑,采用噴霧器噴,最好用溫水。
-
發(fā)現病、死蝸牛及時清除。
-
勤清糞便,最好采取蚯蚓與蝸牛混養(yǎng),一舉兩得。
-
防止天敵侵害、滅鼠、滅蟻,定時用1/1000的敵百蟲溶液噴灑,能有效地殺滅蝸牛的最大天敵--螨,定期用過氧乙酸稀釋液,對蝸牛的養(yǎng)殖場所進行消毒,殺滅病源微生物。
-
成本最低,效果最佳飼料配方:米糠50%,貝殼40%,酵母粉8%,其他2%。
飼養(yǎng)與管理
飼養(yǎng)方式
大體分為室外開放式和室內封閉式兩種。
室外開放式包括溝式、棚式、庭院式等,讓其在保護圈內,類似于自然條件下的生長繁殖。室內封閉式養(yǎng)殖可用塑料盆、土盆、木箱、水泥池、缸、桶、罐等,用紗罩、濕布、薄膜封口,保溫保濕防鼠害。室內封閉式飼養(yǎng)便于溫度、濕度的調控,加上充足的飼料,不僅可解除蝸牛的冬眠,而且可達冬繁冬養(yǎng)的目的。室內飼養(yǎng)最好用塑料薄膜封閉四周,以保持溫度、濕度。
飼養(yǎng)土的制備
1、復合菜園土
未污染的沙土30%、田園土30%、黃沙20%、煤渣灰15%、石粉5%,混合粉碎,經太陽曝曬3~5天消毒、殺蟲后,過篩,然后加水使?jié)穸仍?0%左右,即一捏成團,一擊就散。盆內土厚度為:生長蝸7厘米,成蝸10厘米,幼蝸3厘米,飼養(yǎng)1~2月更換1次。
2、海綿替代法
在池、箱等底部鋪1層5厘米厚的海綿,并保持4倍于本身重量的水分即可。每天清理殘食,每3天清理1次糞便。
飼喂方法
對1月齡內的幼蝸,應喂些鮮嫩菜葉,精飼料用開水燙軟粘在菜葉上,每天喂1次,最適溫度應控制在25℃~30℃,日夜溫差不宜大,噴水時不要直噴幼蝸。生長蝸除青料外,要多投精料,并添加微量元素和添加劑。每天飼喂量為蝸牛體重的7%~10%。飼料應放入食架或食盆,以便清理殘渣。 放養(yǎng)密度隨個體增加由密到稀,每平方米400~200只。60×30×25厘米的飼養(yǎng)箱可入養(yǎng)100只,5~6個月后,殼高4厘米,體重40g以上時即可采收。
越冬管理
在人工調控溫濕條件下可解除冬眠。如飼養(yǎng)條件達不到,在氣溫下降到15℃左右時,要因地制宜進行保溫處理,如果轉入室內、飼養(yǎng)土加厚至25厘米,外圍棉絮保溫。 
免責聲明:本資料來源于網絡,如果侵犯了你的版權或其他權利,請通知我及時刪除。